中原仰韶至龍山時期古代人群基因組學研究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Q981
【部分圖文】:
圖 1.1 新石器時期文化分區(qū)圖,引自[1]基于氣候與地勢等諸多條件,我國史前文化發(fā)展是不平衡的。地勢優(yōu)越氣宜的黃河與長江流域成為早期農業(yè)起源地、史前文明的發(fā)達區(qū)域。以黃河和為腹地的 6 個文化區(qū)系分別為長江中游文化區(qū),江浙文化區(qū),燕遼文化區(qū),
圖 1.2 新石器時期黃河、長江流域文化區(qū)系圖,引自[1]1.1.2 中原地區(qū)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考古學研究1.1.2.1 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歷史意義與地位
圖 1.4 中原龍山文化與石家河文化同類型陶器比對器中期水稻開始向中原腹地滲透,在澠池仰韶村和鄭州大河村,新石器晚期發(fā)掘出水稻的遺存進 步增多。稻作農業(yè)的引入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秋雨;;仰韶文化遺址[J];中華書畫家;2017年04期
2 森子;;從神農架到仰韶村[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7年15期
3 柳恒;;仰韶村與仰韶文化[J];大眾文藝;2014年10期
4 李紹連;;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J];河南文博通訊;1978年04期
5 王景春;;仰韶讀陶[J];牡丹;2004年04期
6 陳洪波;;中國考古學 起自仰韶村——從仰韶開始的中國考古啟蒙[J];中國文化遺產;2012年06期
7 喬芳;;仰韶彩陶器型觀對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的啟發(fā)[J];明日風尚;2019年15期
8 查理思;吳克寧;馮力威;魏洪斌;;單個遺址區(qū)古土地利用范圍預測模型的構建——以河南仰韶村遺址為例[J];土壤通報;2016年05期
9 郭鵠群;仰韶村與安特生[J];中州今古;2001年05期
10 趙會軍;丁清賢;鄧昌宏;王蔚波;王永鋒;許小剛;楊磊;王兆文;;澠池仰韶遺址1980—1981年發(fā)掘報告[J];史前研究;198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許永杰;黃土高原仰韶晚期遺存的譜系[D];吉林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添嬌;中原仰韶至龍山時期古代人群基因組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9年
2 裴學松;稷山郭家棗園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研究[D];山西大學;2018年
3 查理思;仰韶村遺址古土壤的氣候意義及文化遺產功能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4 王雷;豫西傳統(tǒng)農具考察報告[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5 王文靜;仰韶文化遺址區(qū)古植被重建及原始農業(y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本文編號:28545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85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