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鹽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屬于藜科(Chenopodiaceae)、鹽穗木屬,是新疆鹽堿地的優(yōu)勢植物種屬,生長于鹽堿化程度高的貧瘠土壤地區(qū)。根際促生菌(PGPR)是既可促進植物生長與植被對礦物質元素的消化吸收,又能抑制有害的微生物繁殖的一類有益菌類;ACC脫氨酶能夠降解植被體內合成乙烯的直接前體物質—ACC為a-丁酮酸和氨,進而降低乙烯含量。研究人員發(fā)現PGPR中一些細菌可以分泌ACC脫氨酶這種活性物質,產ACC脫氨酶活性的細菌可以分解植物在逆境條件下產生的ACC,減少植被生長的障礙,提高植被的存活率。本研究以新疆鹽穗木根際的土壤作為樣品,采用定向富集的方法,分離篩選產ACC脫氨酶的促生菌,對篩選的菌株進行鑒定;生長特性的研究;產ACC脫氨酶酶活的測定及耐鹽耐堿特性的研究;同時還對篩選菌株促生潛力的測定;不同濃度的菌液對小麥,玉米促生的影響;鹽脅迫下篩選菌株對小麥,玉米促生的影響,結果如下:(1)從鹽穗木的根際土壤中分離篩選得到1#,3#,5#,三株產ACC脫氨酶活性的菌株。(2)從形態(tài)學及生理生化特征,Biolog Gen III和16S r DNA分子生物學的三個層次對三株菌株進行觀察和分析,三株菌株得鑒定結果為:1#菌株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3#菌株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5#菌株為酸性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3)三株菌株生長曲線表明:在0-2h菌株適應環(huán)境,生長速度緩慢;2-8 h之間由于豐富的物質使細菌增長速度加快,細菌大量的繁殖;在10 h時菌株增長速度放緩,生長達到平衡;初步符合細菌生長的規(guī)律。(4)1#,3#,5#,三株菌株ACC脫氨酶酶活力具有差異;5#菌株產ACC脫氨酶的活性最強,1#與3#之間的酶活力差異不顯著,1#與5#;3#與5#之間酶活力差異顯著(p0.05),三株菌株ACC脫氨酶酶活性大小排序為5#1#=3#。(5)三株菌株耐鹽堿的特點為:NaCl質量濃度為6%時,三株菌株的生物量達到最大,隨著鹽濃度的增加,菌株的生物量降低;三株菌株耐堿性能較好,在p H為7-10時微生物含量OD_(600)均在2.0以上。(6)三株菌株促生潛力:三株菌株都具有產IAA能力,但存在差異,1#與3#相比較差異極顯著(P0.001),1#與5#相比較差異極顯著(P0.001);三株菌株均有解鉀能力,溶磷能力,固氮能力;均有產鐵載體的潛力,但產鐵載體的量差異不顯著,產鐵能力均為“++”。(7)1#菌株、3#菌株和5#菌株的不同菌液濃度對小麥和玉米種子根的生長,下胚軸的生長和根分枝數都有促進作用,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經過綜合分析:三株菌株的菌懸液濃度為OD_(600)值為1.0時,對小麥和玉米的根長,下胚長和根分枝數的整體的促生效果都比較好。(8)小麥,玉米種子用OD_(600)值為1.0的1#,5#菌液處理后,在不同濃度的鹽脅迫(0、50、100、150、200、300、350mmol/L)下對其相對的發(fā)芽率、相對下胚長、相對根分枝數、相對鮮重、相對干重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發(fā)現用菌液處理種子后可以減緩鹽溶液對它們的脅迫,不同程度的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在低濃度的鹽溶液下能顯著促進下胚長、根分枝數的生長,但是對小麥,玉米幼苗的鮮重、干重沒有太大的影響。具有ACC脫氨酶活性的1#、5#菌液處理種子后,能夠促進植物的生長,緩解鹽脅迫對它們的傷害。
【圖文】:
表 2-12 三株菌株的菌落形態(tài)Table2-12 Colony morphology of three strains革蘭氏染色 芽孢 顏色 透明度 光滑度 凹凸 邊緣 透明圈 1# 陽性 有 乳白色 不透明 光滑 凸 不整齊 無 3# 陽性 有 乳白色 不透明 光滑 凸 不整齊 無 5# 陽性 有 白色 透明 光滑 凸 整齊 無 三株菌株菌落圖如圖 2-1 所示,用掃描電鏡觀察,菌株均為短桿菌,,如圖所示。編號檢測指標

革蘭氏染色 芽孢 顏色 透明度 光滑度 凹凸 邊緣 透明圈 濕潤度1# 陽性 有 乳白色 不透明 光滑 凸 不整齊 無 濕潤3# 陽性 有 乳白色 不透明 光滑 凸 不整齊 無 濕潤5# 陽性 有 白色 透明 光滑 凸 整齊 無 濕潤三株菌株菌落圖如圖 2-1 所示,用掃描電鏡觀察,菌株均為短桿菌,如圖 2-2所示。圖 2-1 菌株的菌落圖片3 51編號檢測指標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S20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程,嚴自正;米曲霉在產脫氨酶過程中的超微結構動態(tài)[J];微生物學通報;1989年04期
2 王普行;許惟治;厲雪君;黃志蕙;;雙酶法呈味核苷酸的研制 第2報 高產腺嘌呤核苷酸脫氨酶菌種篩選、酶的形成及其作用條件的研究[J];上海調味品;1989年04期
3 Baek J.O.;胡小麗;;奇異變形桿菌次級L-氨基酸脫氨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及其特征[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2年02期
4 劉春劍;王玉宇;雷華;龔大春;姚鴻;姚鵑;;蜂蜜曲霉制備AMP脫氨酶固態(tài)發(fā)酵工藝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5年04期
5 龔鳳娟;張宇鳳;劉丹丹;恩特馬克·布拉提白;吾魯木汗·那孜爾別克;;Pseudomonas koreensis JDM-2株ACC脫氨酶基因的克隆和表達[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6 賈興元;陳星;蘇暢;呂月平;高斌;肖白;劉敬忠;;人工合成苯丙氨酸脫氨酶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食品級表達[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6年01期
7 張學余,季從亮,陳國宏,黃兆明,蘇一軍,沈曉鵬;6個雞種腺苷單磷酸脫氨酶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8 姚軍朋;姚拓;王小利;;ACC脫氨酶的應用研究進展與評述[J];生物技術;2010年02期
9 胡維,劉敬忠,向華,賈興元,周艷;苯丙氨酸脫氨酶cDNA在大腸桿菌中的克隆與表達及酶法合成L-苯丙氨酸[J];微生物學雜志;2000年03期
10 葉煒;田呂明;姚鵑;趙R
本文編號:26133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61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