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期預測到全球變暖假說 ——氣候科學的議程轉變研究(1960-1979)
發(fā)布時間:2022-01-19 11:10
1960-1970年代,人們對氣候變化未來趨勢的判斷經(jīng)歷了從冰期到全球變暖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體現(xiàn)在氣候風險的大眾傳播中,也體現(xiàn)在相應的科學領域。對氣候變化趨勢判斷的轉變,實際上反映的是氣候變化科學的議程變化。本研究以“1960-1970年代從冰期預測到全球變暖預測的轉變”為中心,嘗試回答“氣候議程在這一時段如何轉變”的問題,以推進對“二氧化碳氣候變化研究何以獲得氣候研究的優(yōu)勢與權威地位”問題的認識。為此,本研究分五個步驟完成。第一,從1970年代氣候風險的大眾傳播出發(fā),以媒體報道為中心,通過與科學文本對比,確認了冰期預測的科學家信源、主要爭議和相關社會議程,從而發(fā)現(xiàn)冰期預測是隨著1970年代初糧食危機的政治議程而獲得社會廣泛關注的。為了回答糧食危機的相關問題,氣候科學家從全球變冷和冰期預測轉向全球氣候模式改變。隨著糧食政治從“尋找原因”到“尋求解決”的議程轉變,糧食技術替代氣候變化成為糧食問題中更重要的科學議題,而全球變冷所依據(jù)的理論由于預測能力的不足而在1970年代末衰落,并被全球變暖預測的新聞報道所取代。第二,從科學內(nèi)部尋找冰期預測興起與衰落的原因。冰期預測最核心的科學來源是米蘭...
【文章來源】: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7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圖文】:
19D06920丫EARV940}g右0
stage14 的定年為 29 萬年。10 年之后,埃米利亞尼綜合了更多同位素記錄對樣品的時間標尺進行了大幅調(diào)整,使早期數(shù)據(jù)的年代比原先的推測大大提前了——但結果仍然非常符合米蘭科維奇假說的預測值。(圖3-1) 11974 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了一部以冰期理論為主題的科普節(jié)目“天氣機器”(The WeatherMachine),作者 Nigel Calder 就米蘭科維奇理論采訪了庫克拉、布洛克、沙克爾頓等多位科學家,庫克拉本人則在電視節(jié)目中出境,并提出冰期即將到來的警告。參見:Nigel Calder, The Weather Machine,BBC Publications etc., 1974; Nigel Calder, The Arithmetic of Ice Ages[J]
66 圖 3-4 捷克斯洛伐克一采石場的氣候記錄(a)及筆者的轉譯(b)Figure 3-4. Climatic records in a Czechoslovakian brickyard (a) and the 'translation' by the author (b)[注:庫克拉對黃土記錄及深海巖芯記錄的比較研究完成于 1970 年,該圖示只是用來確定最終時間標尺的部分資料,但最能清楚體現(xiàn)庫克拉黃土研究所受到的深海巖芯時間標尺的影響及其對冰期-間冰期在存續(xù)時間上的認識。引自 John Imbrie and John Z. Imbrie, Modeling theClimatic Response to Orbital Variations, Science, New Series, 1980, 207(4434): pp.155, fig.3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全球變暖與全球變冷:氣候科學的政治建構——以20世紀冰期預測為例[J]. 孫萌萌,江曉原.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1)
[2]新中國環(huán)保事業(yè)的起步:1970年代初官廳水庫污染治理的歷史考察[J]. 段蕾. 河北學刊. 2015(05)
[3]自然主義的復興:巴斯卡的批判自然主義[J]. 趙雷,殷杰.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5(04)
[4]氣候科學共識的起源與本質[J]. 戴建平.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1)
[5]竺可楨人口思想研究[J]. 王勇忠.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2(11)
[6]1970年代美蘇糧食貿(mào)易的雙層博弈分析[J]. 徐振偉,翟菁.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2010(05)
[7]20世紀中國歷史氣候研究述論[J]. 周書燦. 史學理論研究. 2007(04)
[8]從歷史地理看長時段環(huán)境變遷[J]. 葛劍雄.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5)
[9]《自然辯證法雜志》搞些什么名堂?[J]. 孫光萱. 書屋. 2007(01)
[10]米蘭科維奇冰期旋回理論:挑戰(zhàn)與機遇[J]. 丁仲禮. 第四紀研究. 2006(05)
博士論文
[1]轉型時期中國環(huán)境運動中的媒體角色研究[D]. 覃哲.復旦大學 2012
[2]紅與綠——當代中國環(huán)保運動考察報告[D]. 顏敏.上海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的演進過程(1920s-1970s)[D]. 何辰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6
[2]1970年代官廳水庫污染事件的歷史考察[D]. 李英杰.中共中央黨校 2015
本文編號:3596747
【文章來源】: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7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圖文】:
19D06920丫EARV940}g右0
stage14 的定年為 29 萬年。10 年之后,埃米利亞尼綜合了更多同位素記錄對樣品的時間標尺進行了大幅調(diào)整,使早期數(shù)據(jù)的年代比原先的推測大大提前了——但結果仍然非常符合米蘭科維奇假說的預測值。(圖3-1) 11974 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了一部以冰期理論為主題的科普節(jié)目“天氣機器”(The WeatherMachine),作者 Nigel Calder 就米蘭科維奇理論采訪了庫克拉、布洛克、沙克爾頓等多位科學家,庫克拉本人則在電視節(jié)目中出境,并提出冰期即將到來的警告。參見:Nigel Calder, The Weather Machine,BBC Publications etc., 1974; Nigel Calder, The Arithmetic of Ice Ages[J]
66 圖 3-4 捷克斯洛伐克一采石場的氣候記錄(a)及筆者的轉譯(b)Figure 3-4. Climatic records in a Czechoslovakian brickyard (a) and the 'translation' by the author (b)[注:庫克拉對黃土記錄及深海巖芯記錄的比較研究完成于 1970 年,該圖示只是用來確定最終時間標尺的部分資料,但最能清楚體現(xiàn)庫克拉黃土研究所受到的深海巖芯時間標尺的影響及其對冰期-間冰期在存續(xù)時間上的認識。引自 John Imbrie and John Z. Imbrie, Modeling theClimatic Response to Orbital Variations, Science, New Series, 1980, 207(4434): pp.155, fig.3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全球變暖與全球變冷:氣候科學的政治建構——以20世紀冰期預測為例[J]. 孫萌萌,江曉原.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1)
[2]新中國環(huán)保事業(yè)的起步:1970年代初官廳水庫污染治理的歷史考察[J]. 段蕾. 河北學刊. 2015(05)
[3]自然主義的復興:巴斯卡的批判自然主義[J]. 趙雷,殷杰.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5(04)
[4]氣候科學共識的起源與本質[J]. 戴建平.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1)
[5]竺可楨人口思想研究[J]. 王勇忠.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2(11)
[6]1970年代美蘇糧食貿(mào)易的雙層博弈分析[J]. 徐振偉,翟菁.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2010(05)
[7]20世紀中國歷史氣候研究述論[J]. 周書燦. 史學理論研究. 2007(04)
[8]從歷史地理看長時段環(huán)境變遷[J]. 葛劍雄.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5)
[9]《自然辯證法雜志》搞些什么名堂?[J]. 孫光萱. 書屋. 2007(01)
[10]米蘭科維奇冰期旋回理論:挑戰(zhàn)與機遇[J]. 丁仲禮. 第四紀研究. 2006(05)
博士論文
[1]轉型時期中國環(huán)境運動中的媒體角色研究[D]. 覃哲.復旦大學 2012
[2]紅與綠——當代中國環(huán)保運動考察報告[D]. 顏敏.上海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的演進過程(1920s-1970s)[D]. 何辰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6
[2]1970年代官廳水庫污染事件的歷史考察[D]. 李英杰.中共中央黨校 2015
本文編號:359674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59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