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梅雨特征分析及模式中期預報性能檢驗
發(fā)布時間:2021-11-26 19:14
2020年梅雨持續(xù)時間長,雨量偏多;暴雨范圍廣、過程雨量大;雨帶南北擺動大,但強降雨落區(qū)重疊度高。利用NCEP/NCAR再分析資料,針對行星尺度環(huán)流系統(tǒng)演變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梅雨期內(nèi),亞歐中高緯維持穩(wěn)定的阻塞形勢,環(huán)流經(jīng)向度大,冷空氣活動頻繁并向江淮流域滲透。同時西太平洋副高(簡稱副高)顯著偏強偏西,副高引導的水汽向江淮流域輸送明顯偏強;季風爆發(fā)后,來自孟加拉灣和南海的西南氣流攜帶充沛的水汽往江淮流域的輸送也較強。此外,副高北跳偏晚,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長時間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降雨明顯偏多。6—7月,南亞高壓和副高存在頻繁的南北擺動,造成雨帶南北擺動大,但主流業(yè)務模式在中期時效內(nèi)對副高的預報偏差仍然較大。目前集合預報模式對500 hPa大尺度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可用預報時效大約5 d;而200 hPa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可用預報時效能達到9 d左右。因此在中長期預報中,應更關注高層系統(tǒng)的演變和調(diào)整,及時抓住預報信號。
【文章來源】:暴雨災害. 2020,39(06)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2020年6月1日—8月1日梅雨區(qū)累積降雨量(單位:mm)及距平百分率(陰影,單位:%)
2020年梅雨期共出現(xiàn)11次暴雨過程見表2 (強度等級劃分依據(jù)降雨過程強度等級氣象行業(yè)標準(QX/T341—2016)),由表可見,其中6月出現(xiàn)5次較強等級以上的降雨過程(其中有3次特強降雨),7月出現(xiàn)6次(其中有1次特強降雨)。從降雨時段看,過程頻繁、間隔時間短、持續(xù)時間長,4次特強暴雨過程持續(xù)時間長達6~8 d。從降雨落區(qū)看,雨帶位置呈現(xiàn)明顯南北擺動,且強降雨中心比較分散,降雨的移動性特征明顯(圖2)。6月上旬,降雨基本集中在江南地區(qū);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降雨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區(qū),并以此為軸線,南北擺動;7月中下旬,雨帶中心整體北抬至淮河流域。強降雨落區(qū)在長江中下游、江淮地區(qū)重疊度較高。3 大尺度環(huán)流特征分析
2020年6月極渦呈單極型分布,強度較常年略偏強。同時中高緯環(huán)流經(jīng)向度較常年偏大,有利于冷空氣頻繁南下影響我國。500 h Pa平均高度場上(圖3a),亞歐中高緯為穩(wěn)定的“雙阻型”環(huán)流,波羅的海和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壓異常強大,高度場正距平都超過80 gpm,深厚的系統(tǒng)使得環(huán)流場更加穩(wěn)定;同時西西伯利亞至青藏高原為高度場負距平區(qū),有利于中緯度西風帶波動和高原波動頻繁東移。7月(圖3b),亞洲北部仍維持“兩槽一脊”環(huán)流型,但槽脊波長較6月有所減小,導致7月強降雨過程更為頻繁。從6—7月110°—120°E平均850 h Pa風場和θse時間—緯度剖面圖上可以看出(圖4),季風涌非;钴S,中緯度(30°—35°N之間)西風帶波動與低層850 hPa切變活動頻繁,但南北位置擺動較大。有時與北方南下弱冷空氣形成冷切變,但更多時候是與偏東氣流形成暖式切變,形成暖區(qū)降水的形勢,從而造成強降水中心分布較分散。以θse342 K特征線表征鋒面位置,可以看出,6月9日之前梅雨鋒位于30°N以南地區(qū),之后北抬并在30°—35°N附近長時間維持。說明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勢均力敵,長時間交匯,導致梅雨鋒偏強,降雨明顯偏多。圖4 2020年6—7月850 h Pa風場和θse(等值線,單位:K)110°—120°E平均時間-緯度剖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暴雨機理與預報研究進展及其相關問題思考[J]. 趙思雄,孫建華. 暴雨災害. 2019(05)
[2]2016年夏季我國東部降水異常特征及成因簡析[J]. 袁媛,高輝,柳艷菊. 氣象. 2017(01)
[3]梅雨雨帶北跳過程研究[J]. 陳艷麗,宋潔,李崇銀. 大氣科學. 2016(04)
[4]淮河流域汛期暴雨與西太平洋海溫關系[J]. 劉倪,葉金印.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14(05)
[5]淮河梅雨洪澇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季節(jié)推進異常[J]. 劉屹岷,洪潔莉,劉超,張鵬飛. 大氣科學. 2013(02)
[6]2011年長江中下游梅雨鋒暴雨的環(huán)流特征分析[J]. 江麗俐,張程明,陳紅梅. 暴雨災害. 2012(01)
[7]Rossby波的下游效應引發(fā)我國高影響天氣的分析[J]. 陶詩言,衛(wèi)捷,梁豐,張小玲. 氣象. 2010(07)
[8]2007年梅雨期副熱帶高壓進退特征與對流系統(tǒng)演變[J]. 呂梅,鄒力. 暴雨災害. 2010(01)
[9]江淮流域2003年強梅雨期的水汽輸送特征分析[J]. 周玉淑,高守亭,鄧國. 大氣科學. 2005(02)
[10]1998年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的氣候背景和大尺度環(huán)流條件[J]. 陶詩言,張慶云,張順利.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1998(04)
本文編號:3520762
【文章來源】:暴雨災害. 2020,39(06)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2020年6月1日—8月1日梅雨區(qū)累積降雨量(單位:mm)及距平百分率(陰影,單位:%)
2020年梅雨期共出現(xiàn)11次暴雨過程見表2 (強度等級劃分依據(jù)降雨過程強度等級氣象行業(yè)標準(QX/T341—2016)),由表可見,其中6月出現(xiàn)5次較強等級以上的降雨過程(其中有3次特強降雨),7月出現(xiàn)6次(其中有1次特強降雨)。從降雨時段看,過程頻繁、間隔時間短、持續(xù)時間長,4次特強暴雨過程持續(xù)時間長達6~8 d。從降雨落區(qū)看,雨帶位置呈現(xiàn)明顯南北擺動,且強降雨中心比較分散,降雨的移動性特征明顯(圖2)。6月上旬,降雨基本集中在江南地區(qū);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降雨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區(qū),并以此為軸線,南北擺動;7月中下旬,雨帶中心整體北抬至淮河流域。強降雨落區(qū)在長江中下游、江淮地區(qū)重疊度較高。3 大尺度環(huán)流特征分析
2020年6月極渦呈單極型分布,強度較常年略偏強。同時中高緯環(huán)流經(jīng)向度較常年偏大,有利于冷空氣頻繁南下影響我國。500 h Pa平均高度場上(圖3a),亞歐中高緯為穩(wěn)定的“雙阻型”環(huán)流,波羅的海和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壓異常強大,高度場正距平都超過80 gpm,深厚的系統(tǒng)使得環(huán)流場更加穩(wěn)定;同時西西伯利亞至青藏高原為高度場負距平區(qū),有利于中緯度西風帶波動和高原波動頻繁東移。7月(圖3b),亞洲北部仍維持“兩槽一脊”環(huán)流型,但槽脊波長較6月有所減小,導致7月強降雨過程更為頻繁。從6—7月110°—120°E平均850 h Pa風場和θse時間—緯度剖面圖上可以看出(圖4),季風涌非;钴S,中緯度(30°—35°N之間)西風帶波動與低層850 hPa切變活動頻繁,但南北位置擺動較大。有時與北方南下弱冷空氣形成冷切變,但更多時候是與偏東氣流形成暖式切變,形成暖區(qū)降水的形勢,從而造成強降水中心分布較分散。以θse342 K特征線表征鋒面位置,可以看出,6月9日之前梅雨鋒位于30°N以南地區(qū),之后北抬并在30°—35°N附近長時間維持。說明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勢均力敵,長時間交匯,導致梅雨鋒偏強,降雨明顯偏多。圖4 2020年6—7月850 h Pa風場和θse(等值線,單位:K)110°—120°E平均時間-緯度剖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暴雨機理與預報研究進展及其相關問題思考[J]. 趙思雄,孫建華. 暴雨災害. 2019(05)
[2]2016年夏季我國東部降水異常特征及成因簡析[J]. 袁媛,高輝,柳艷菊. 氣象. 2017(01)
[3]梅雨雨帶北跳過程研究[J]. 陳艷麗,宋潔,李崇銀. 大氣科學. 2016(04)
[4]淮河流域汛期暴雨與西太平洋海溫關系[J]. 劉倪,葉金印. 沙漠與綠洲氣象. 2014(05)
[5]淮河梅雨洪澇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季節(jié)推進異常[J]. 劉屹岷,洪潔莉,劉超,張鵬飛. 大氣科學. 2013(02)
[6]2011年長江中下游梅雨鋒暴雨的環(huán)流特征分析[J]. 江麗俐,張程明,陳紅梅. 暴雨災害. 2012(01)
[7]Rossby波的下游效應引發(fā)我國高影響天氣的分析[J]. 陶詩言,衛(wèi)捷,梁豐,張小玲. 氣象. 2010(07)
[8]2007年梅雨期副熱帶高壓進退特征與對流系統(tǒng)演變[J]. 呂梅,鄒力. 暴雨災害. 2010(01)
[9]江淮流域2003年強梅雨期的水汽輸送特征分析[J]. 周玉淑,高守亭,鄧國. 大氣科學. 2005(02)
[10]1998年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的氣候背景和大尺度環(huán)流條件[J]. 陶詩言,張慶云,張順利.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1998(04)
本文編號:35207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52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