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風影響過渡區(qū)動力學粗糙度變化特征和影響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13 19:01
我國是夏季風影響的重點區(qū)域,夏季風影響過渡區(qū)受夏季風強度和位置變化影響尤為明顯,加之下墊面復雜的陸-氣作用過程及區(qū)域大地形的作用,氣候條件復雜多變,氣候變化異常敏感,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脆弱,冰雹、干旱、沙塵暴、暴雨等天氣災(zāi)害非常嚴重。對該地區(qū)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動力學粗糙度作為陸面過程及邊界層氣象學的重要參數(shù),不僅取決于陸面粗糙元特性的影響,這與研究者對其普遍的認識相符,近期的研究同樣認為大氣狀態(tài)對其影響也非常明顯,粗糙元特性以及大氣狀態(tài)的細微變化都會作用于動力學粗糙度,動力學粗糙度不僅敏感而且富有變化性,在陸面模式及大氣數(shù)值模式中動力學粗糙度是作為描述陸面過程以及近地層氣象狀態(tài)的基本參數(shù),而且也可用于估算其他通量參數(shù),因此,研究動力學粗糙度的變化特征對改進陸面過程模式的準確度非常關(guān)鍵,本文利用“北方協(xié)同觀測試驗”2008年7月至9月榆中草地站、定西農(nóng)田站、興隆山混合型下墊面站以及SACOL站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資料,分析了我國夏季風影響過渡區(qū)不同下墊面動力學粗糙度參數(shù)的變化特征,得出以下結(jié)論:(1)大氣動力因子對動力學粗糙度的作用十分顯著。本文利用中國北方協(xié)同觀測試驗中...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觀測站實景環(huán)境
動力學粗糙度變化的(a)不同時間尺度及其(b)主要影響因子(引自參考文獻[65])
不同下墊面動力學粗糙度的平均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我國夏季風影響過渡區(qū)及其陸—氣相互作用問題[J]. 張強,張紅麗,張良,岳平. 地球科學進展. 2017(10)
[2]東亞夏季風邊緣擺動區(qū)陸面能量時空分布規(guī)律及其與氣候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J]. 曾劍,張強,王春玲. 氣象學報. 2016(06)
[3]復雜地形條件下零平面位移和空氣動力學粗糙度的計算——以珠海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區(qū)為例[J]. 劉偉,魏信,石文,董文杰,鄭志遠,朱獻,韋志剛. 熱帶氣象學報. 2016(04)
[4]一個平坦低矮植被陸面動力學粗糙度多因子參數(shù)化方案及其檢驗[J]. 張強,姚彤,岳平.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5(11)
[5]科其喀爾冰川表磧區(qū)空氣動力學粗糙度分析[J]. 王玉玉,姚濟敏,韓海東,劉時銀. 高原氣象. 2014(03)
[6]中國高分辨率地表粗糙度分布研究[J]. 李沁怡,蔡旭暉,宋宇. 高原氣象. 2014(02)
[7]2008年夏季中國干旱-半干旱區(qū)陸面主要物理參數(shù)的平均特征[J]. 曾劍,張強. 高原氣象. 2012(06)
[8]隴中黃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墊面陸面過程及其參數(shù)對降水波動的氣候響應(yīng)[J]. 張強,李宏宇,張立陽,岳平,史晉森. 物理學報. 2013(01)
[9]黃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墊面陸面過程參數(shù)研究[J]. 李宏宇,張強,史晉森,趙建華,王勝. 氣象學報. 2012(05)
[10]2008年7—9月中國北方不同下墊面晴空陸面過程特征差異[J]. 曾劍,張強. 氣象學報. 2012(04)
碩士論文
[1]我國北方地區(qū)地表粗糙度和反照率參數(shù)化特征研究[D]. 姚彤.蘭州大學 2014
[2]不同下墊面類型動力學粗糙度與熱力學粗糙度的研究[D]. 鞠英芹.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2
[3]中國北方地區(qū)陸面過程特征和參數(shù)化及其與氣候關(guān)系[D]. 曾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1
本文編號:3395170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觀測站實景環(huán)境
動力學粗糙度變化的(a)不同時間尺度及其(b)主要影響因子(引自參考文獻[65])
不同下墊面動力學粗糙度的平均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我國夏季風影響過渡區(qū)及其陸—氣相互作用問題[J]. 張強,張紅麗,張良,岳平. 地球科學進展. 2017(10)
[2]東亞夏季風邊緣擺動區(qū)陸面能量時空分布規(guī)律及其與氣候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J]. 曾劍,張強,王春玲. 氣象學報. 2016(06)
[3]復雜地形條件下零平面位移和空氣動力學粗糙度的計算——以珠海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區(qū)為例[J]. 劉偉,魏信,石文,董文杰,鄭志遠,朱獻,韋志剛. 熱帶氣象學報. 2016(04)
[4]一個平坦低矮植被陸面動力學粗糙度多因子參數(shù)化方案及其檢驗[J]. 張強,姚彤,岳平.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5(11)
[5]科其喀爾冰川表磧區(qū)空氣動力學粗糙度分析[J]. 王玉玉,姚濟敏,韓海東,劉時銀. 高原氣象. 2014(03)
[6]中國高分辨率地表粗糙度分布研究[J]. 李沁怡,蔡旭暉,宋宇. 高原氣象. 2014(02)
[7]2008年夏季中國干旱-半干旱區(qū)陸面主要物理參數(shù)的平均特征[J]. 曾劍,張強. 高原氣象. 2012(06)
[8]隴中黃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墊面陸面過程及其參數(shù)對降水波動的氣候響應(yīng)[J]. 張強,李宏宇,張立陽,岳平,史晉森. 物理學報. 2013(01)
[9]黃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墊面陸面過程參數(shù)研究[J]. 李宏宇,張強,史晉森,趙建華,王勝. 氣象學報. 2012(05)
[10]2008年7—9月中國北方不同下墊面晴空陸面過程特征差異[J]. 曾劍,張強. 氣象學報. 2012(04)
碩士論文
[1]我國北方地區(qū)地表粗糙度和反照率參數(shù)化特征研究[D]. 姚彤.蘭州大學 2014
[2]不同下墊面類型動力學粗糙度與熱力學粗糙度的研究[D]. 鞠英芹.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2
[3]中國北方地區(qū)陸面過程特征和參數(shù)化及其與氣候關(guān)系[D]. 曾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1
本文編號:33951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3951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