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千年亞洲夏季風子系統關系的多尺度變化與歸因
發(fā)布時間:2021-05-15 14:49
利用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簡稱CESM)模擬的過去千年的氣候模擬結果CESM-LME(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Last Millennium Ensemble)進行了亞洲夏季風三個子系統(東亞夏季風、印度夏季風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風)在過去千年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變化及相互關系的研究,在驗證模擬資料可靠性的基礎上,采用多變量經驗正交函數分解(MV-EOF)方法分析了工業(yè)革命前、后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的時空特征,并對各個子季風系統及其相互關系進行了歸因分析,初步闡釋了過去千年亞洲夏季風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變化情況、各子季風系統間的關系及其主控因子。本文首先將CESM-LME中13個全強迫試驗中的夏季(68月)降水率、海平面氣壓和風場進行了集合平均,并計算19582000年時段內的氣候平均態(tài),并與ERA-40再分析資料的結果進行比對,發(fā)現降水場的空間相關系數達到了0.73,海平面氣壓場的空間相關系數達到了0.76,200h Pa環(huán)流場的空間相關系數達到了0.82,850h...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亞洲夏季風研究現狀
1.2.2 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間關系的研究現狀
1.2.3 過去千年氣候模擬研究進展
1.3 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和創(chuàng)新點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1.4.3 創(chuàng)新點
1.5 論文結構
第2章 研究區(qū)域、數據與方法
2.1 研究區(qū)域
2.2 數據
2.2.1 CESM-LME模擬數據
2.2.2 ERA-40再分析資料
2.3 模式性能驗證
2.4 研究方法
2.4.1 多變量經驗正交函數分解法
2.4.2 滑動平均
2.4.3 相關分析
第3章 過去千年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的時空變化特征
3.1 亞洲夏季風及其各子系統的空間模態(tài)
3.1.1 亞洲夏季風的空間模態(tài)
3.1.2 東亞夏季風的空間模態(tài)
3.1.3 印度夏季風的空間模態(tài)
3.1.4 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空間模態(tài)
3.2 亞洲季風子系統的時間結構
3.2.1 亞洲夏季風PC1的時間特征
3.2.2 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變率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關系
3.3 本章小結
第4章 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時空變化的歸因
4.1 東亞夏季風時空變化的歸因
4.1.1 工業(yè)革命前
4.1.2 工業(yè)革命后
4.2 印度夏季風時空變化的歸因
4.2.1 工業(yè)革命前
4.2.2 工業(yè)革命后
4.3 西北太平洋夏季風時空變化的歸因
4.3.1 工業(yè)革命前
4.3.2 工業(yè)革命后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之間關系的歸因
5.1 東亞夏季風和印度夏季風的關系
5.1.1 工業(yè)革命前
5.1.2 工業(yè)革命后
5.2 東亞夏季風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關系
5.2.1 工業(yè)革命前
5.2.2 工業(yè)革命后
5.3 印度夏季風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關系
5.3.1 工業(yè)革命前
5.3.2 工業(yè)革命后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利用樹輪資料集成重建的過去2000年北半球年平均溫度變化[J]. 史鋒,楊保,馮娟,李建平,楊鳳梅,郭正堂. 第四紀研究. 2015 (05)
[2]過去2000年東亞夏季風降水百年際變化特征及成因的模擬研究[J]. 孫煒毅,劉健,王志遠. 地球科學進展. 2015(07)
[3]神農架石筍記錄的近200年東亞季風變化及其ENSO響應[J]. 趙侃,陳仕濤,崔英方,汪永進,程海. 地理研究. 2015(01)
[4]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對古氣候的新認識[J]. 張永香,陳克垚,邵雪梅.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4(01)
[5]古氣候模擬[J]. 王紹武,羅勇,趙宗慈,聞新宇,黃建斌.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3(04)
[6]孟加拉灣西南季風與南海熱帶季風季節(jié)內振蕩特征的比較[J]. 李汀,琚建華. 氣象學報. 2013(03)
[7]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東亞冬季風年際變率的減弱及可能成因[J]. 賀圣平. 科學通報. 2013(08)
[8]亞洲夏季風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及其未來預測[J]. 丁一匯,孫穎,劉蕓蕓,司東,王遵婭,朱玉祥,柳艷菊,宋亞芳,張錦. 大氣科學. 2013(02)
[9]亞洲——太平洋夏季風系統的基本模態(tài)特征分析[J]. 劉蕓蕓,丁一匯. 大氣科學. 2012(04)
[10]泛亞洲季風區(qū):定義、降水主模態(tài)及其變異特征[J]. 高雅,王會軍.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2(04)
本文編號:3187829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亞洲夏季風研究現狀
1.2.2 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間關系的研究現狀
1.2.3 過去千年氣候模擬研究進展
1.3 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和創(chuàng)新點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1.4.3 創(chuàng)新點
1.5 論文結構
第2章 研究區(qū)域、數據與方法
2.1 研究區(qū)域
2.2 數據
2.2.1 CESM-LME模擬數據
2.2.2 ERA-40再分析資料
2.3 模式性能驗證
2.4 研究方法
2.4.1 多變量經驗正交函數分解法
2.4.2 滑動平均
2.4.3 相關分析
第3章 過去千年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的時空變化特征
3.1 亞洲夏季風及其各子系統的空間模態(tài)
3.1.1 亞洲夏季風的空間模態(tài)
3.1.2 東亞夏季風的空間模態(tài)
3.1.3 印度夏季風的空間模態(tài)
3.1.4 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空間模態(tài)
3.2 亞洲季風子系統的時間結構
3.2.1 亞洲夏季風PC1的時間特征
3.2.2 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變率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關系
3.3 本章小結
第4章 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時空變化的歸因
4.1 東亞夏季風時空變化的歸因
4.1.1 工業(yè)革命前
4.1.2 工業(yè)革命后
4.2 印度夏季風時空變化的歸因
4.2.1 工業(yè)革命前
4.2.2 工業(yè)革命后
4.3 西北太平洋夏季風時空變化的歸因
4.3.1 工業(yè)革命前
4.3.2 工業(yè)革命后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亞洲夏季風各子系統之間關系的歸因
5.1 東亞夏季風和印度夏季風的關系
5.1.1 工業(yè)革命前
5.1.2 工業(yè)革命后
5.2 東亞夏季風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關系
5.2.1 工業(yè)革命前
5.2.2 工業(yè)革命后
5.3 印度夏季風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關系
5.3.1 工業(yè)革命前
5.3.2 工業(yè)革命后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利用樹輪資料集成重建的過去2000年北半球年平均溫度變化[J]. 史鋒,楊保,馮娟,李建平,楊鳳梅,郭正堂. 第四紀研究. 2015 (05)
[2]過去2000年東亞夏季風降水百年際變化特征及成因的模擬研究[J]. 孫煒毅,劉健,王志遠. 地球科學進展. 2015(07)
[3]神農架石筍記錄的近200年東亞季風變化及其ENSO響應[J]. 趙侃,陳仕濤,崔英方,汪永進,程海. 地理研究. 2015(01)
[4]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對古氣候的新認識[J]. 張永香,陳克垚,邵雪梅.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4(01)
[5]古氣候模擬[J]. 王紹武,羅勇,趙宗慈,聞新宇,黃建斌.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3(04)
[6]孟加拉灣西南季風與南海熱帶季風季節(jié)內振蕩特征的比較[J]. 李汀,琚建華. 氣象學報. 2013(03)
[7]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東亞冬季風年際變率的減弱及可能成因[J]. 賀圣平. 科學通報. 2013(08)
[8]亞洲夏季風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及其未來預測[J]. 丁一匯,孫穎,劉蕓蕓,司東,王遵婭,朱玉祥,柳艷菊,宋亞芳,張錦. 大氣科學. 2013(02)
[9]亞洲——太平洋夏季風系統的基本模態(tài)特征分析[J]. 劉蕓蕓,丁一匯. 大氣科學. 2012(04)
[10]泛亞洲季風區(qū):定義、降水主模態(tài)及其變異特征[J]. 高雅,王會軍.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2(04)
本文編號:31878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318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