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氣象學論文 >

青藏高原東南側南風東擴特征分析及其對全球變暖的可能響應

發(fā)布時間:2020-09-04 07:16
   與東亞季風區(qū)的風場季節(jié)轉換特征截然不同,青藏高原東南側有一區(qū)域全年出現(xiàn)偏南風的概率高達90%以上,這一偏南風具有顯著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且存在明顯的東擴現(xiàn)象,氣候平均場上于15侯東擴到達115°E以東。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資料分析了常年南風區(qū)南風東擴時間的年際變化特征、可能影響因子以及其對我國降水的可能影響,并用CMIP5模式資料分析了南風對全球變暖的可能響應,得到了如下結論:(1)南風東擴時間存在顯著的年際變化特征,最早在2月初就已出現(xiàn)東擴,而偏晚年常年南風區(qū)南風直到3月才開始東擴。(2)南風東擴的早晚對我國東部氣候存在顯著的影響。當南風東擴偏晚時,江南春雨偏少,華南準靜止鋒偏弱,東亞副熱帶夏季風建立偏晚,2-3月從孟加拉灣南部起向東延伸至菲律賓以東洋面的廣大地區(qū)均降水偏多,而在我國華南地區(qū)降水普遍偏少;6月則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為界的南北偶極子型降水異常,該異常降水帶向東北方向延伸,長江流域偏多的降水是由偏強偏北的西太副高造成。(3)南風東擴時間的影響因子主要有兩個。其一,當2月高原熱源偏強時,高原南側形成氣旋性環(huán)流,從高原東南部至西太平洋均為異常南風,有利于南風東擴偏早。另一個因子來自海上,Ni?o3.4區(qū)海溫異常與東擴時間序列呈負相關,El Ni?o事件時南風區(qū)南風東擴偏早,并且在CP El Ni?o事件發(fā)生時南風區(qū)南風東擴更顯著。南印度洋上的負—正—負海溫異常會自南印度洋激發(fā)一反氣旋-氣旋-反氣旋-氣旋波列,在高原南側形成的異常西風加強了高原繞流,使高原東南側形成異常南風氣流,有助于常年南風區(qū)南風的加強與東擴。(4)CMIP5各模式成員對于南風區(qū)南風東擴的模擬都較差,而對于南風的強度變化,BCC-CSM1.1、GFDL-CM3和MIROC5三個模式的模擬結果較好。但它們對于未來全球變暖各情境下南風區(qū)南風的變化預估卻存在著明顯的非一致性:BCC-CSM1.1和GFDL-CM3模式結果顯示在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秋季南風區(qū)南風將會明顯減弱,這一趨勢隨著升溫閾值的增大而加劇;而MIROC5模式的結果則相反,全球增溫后南風區(qū)南風在秋季將明顯加強。出現(xiàn)這種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模式對于青藏高原上空氣溫的模擬存在較大差異,MIROC5模式過高的估計了青藏高原上空的增溫幅度。
【學位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P425
【部分圖文】:

經向風,850hPa風場,單位,年平均


圖 3.1 1980-2016 年平均(a)冬季、(b)春季、(c)夏季和(d)秋季 850hPa 風場(單位:m陰影為經向風風速(單位:m/s)將 1980-2016 年的 NCEP/NCAR 逐日再分析資料進行候平均,仿照前人的方法計了逐年的 850hPa 經向風全年南風概率空間分布(受篇幅影響,圖 3.1 中只列出了 4 年分布圖,間隔時間均為 10 年),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常年南風區(qū)是一個每年都穩(wěn)定存在的域,基本維持在青藏高原的東南側,但它的范圍面積存在明顯的年際差異。與氣候態(tài)均的 850hPa 經向風全年南風概率分布圖(圖 3.2a)進行對比后發(fā)現(xiàn),1980-2016 年間年的全年南風概率大于 90%的范圍(灰色區(qū)域)較氣候態(tài)平均的范圍偏小,南邊界較人認為的 20°N 明顯偏北,東邊界也明顯偏西,如圖 3.2(b-e)中給出的部分年份(191991、2001、2011 年)的結果所示。因此得出結論,氣候態(tài)平均的結果過高的估計了年南風區(qū)的真實范圍。為了使后續(xù)對于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年際變化的討論更準確,綜考慮前人所得到的氣候態(tài)結果以及現(xiàn)有的逐年計算結果,將常年南風區(qū)的緯度范圍選

南風,線間隔,陰影,灰色


圖 3.3 1980-2016 年 22.5°-30°N 平均 850hPa 經向風(a,單位:m/s)及其 7 候滑動南風率(b)從上一年第 48 侯至當年 48 侯的時間-經度剖面圖,(a)中等值線間隔 2m/s,正值由灰色陰影標出,(b)中等值線間隔 0.1,南風率 0.8 由灰色陰影標出3.3 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東擴的年際差異為了更加直觀地體現(xiàn)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的東擴,本文對南風率 0.9 等值線的逐候空間分布進行了計算。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的這一東擴特征在南風率的氣候態(tài)空間分布(圖3.3a)中也得到了驗證,15 候前(藍色實線)南風率高于 0.9 的區(qū)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東南角,15 侯后(紅色實線)南風率 0.9 等值線范圍突然向東擴展,越過了 115°E。那么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的這一特征是否每年都穩(wěn)定出現(xiàn)呢?通過對逐年的南風率空間分布的計算后,我們發(fā)現(xiàn)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范圍在春夏轉換季的突然東擴在每年都穩(wěn)定出現(xiàn),但其東擴越過 115°E 的時間存在顯著的年際差異,例如:2010 年(圖 3.4b)偏南風的東擴時間偏早,第 7 候就已發(fā)生東擴,偏南風在東擴后能夠在我國東部維持較長時間;

時間序列,南風,演變圖,偏南


圖 3.4 850hPa 南風率為 0.9 等值線的時間空間演變圖。(a)1980-2016 年平均;(b)2010 年;(c)1994 年,等值線上數(shù)值為其時間(單位:侯),黑色粗線標出了 115°E 位置,藍色實線表示東擴前,紅色實線表示東擴后因此,為了表征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東擴時間的這種年際變化,本文將常年南風區(qū)緯度范圍內(22.5°-30°N)南風率 0.9 等值線越過 115°E 并能穩(wěn)定維持的候數(shù)定義為了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的東擴時間點,由此得到了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東擴時間序列,如圖 3.5所示。可見,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的東擴時間平均發(fā)生在第 15 候左右,即 3 月中,該偏南風東擴時間沒有明顯的年代際變化趨勢,但存在著顯著的年際變化,東擴偏早(除去1998 年東擴發(fā)生在第 1 候的特殊情況)可能出現(xiàn)在第 7 候左右(2 月初),偏晚則大約出現(xiàn)在第 25 候左右(5 月初)。以 1 倍標準差作為閾值挑選出常年南風區(qū)偏南風東擴偏早年與偏晚年(圖 3.5b),得到了 5 個特征偏早年和 3 個特征偏晚年,如表 3.1 中所示。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納米級二氧化碳粉可助吸收汽車尾氣[J];中國粉體工業(yè);2008年03期

2 ;全球變暖我國缺水將加劇[J];給水排水動態(tài);2007年02期

3 陳菊青;;警惕全球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J];人口與健康;2019年12期

4 沈亞東;;文明三部曲:熱戰(zhàn)、冷戰(zhàn)與暖戰(zhàn)[J];能源;2019年12期

5 ;3000億美元制止全球變暖,解決方案是土壤[J];腐植酸;2019年06期

6 劉涵泳;何朗;盧奕曉;孫晨陽;林澤恩;;新西蘭?怂贡☉獙θ蜃兣牟呗匝芯縖J];低碳世界;2019年01期

7 唐曉劍;薛洪海;塔春紅;王占華;;探析全球變暖對環(huán)境保護的啟示[J];中外企業(yè)家;2018年36期

8 李揚;張嬌艷;向波;;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變化的探討[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19年02期

9 祝葉華;;全球變暖被預測進一步加重[J];科技導報;2017年24期

10 ;全球變暖讓蔬菜收成減少 人類或現(xiàn)缺糧危機[J];中國食品學報;201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迪;侯亞紅;何金海;欒健;;不同地區(qū)和季節(jié)的溫度對全球變暖減緩的響應[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5 副熱帶氣象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C];2014年

2 安玉柱;張韌;周愛霞;錢龍霞;李倩;;全球變暖對國家海洋戰(zhàn)略潛在的風險識別與響應對策初探[A];第八屆博士生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錢誠;嚴中偉;符淙斌;;全球變暖背景下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氣候變化[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4應對氣候變化,發(fā)展低碳經濟[C];2011年

4 姜大膀;富元海;;2℃全球變暖背景下中國未來氣候變化預估[A];2011年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肖潔;李力;;湖南對全球變暖的區(qū)域響應[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氣候系統(tǒng)與氣候變化”分會論文集[C];2003年

6 姚檀棟;;全球變暖與青藏高原環(huán)境變化[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萬里;劉耀林;蔡述明;鄧南圣;侯浩波;周博;王衛(wèi)國;謝應齊;;大氣環(huán)流中的能量平衡問題及對全球變暖的可能響應[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4應對氣候變化,發(fā)展低碳經濟[C];2011年

8 姜鋒;楊紅梅;白雪;王鵬;王蓓元;;連云港市季節(jié)變化對全球變暖的響應[A];S3 聚焦氣候變化,探索低碳未來[C];2012年

9 汪高明;;湖北地區(qū)氣溫變化對全球變暖的響應[A];2007年湖北省氣象學會學術年會暨全省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會議學術論文詳細文摘匯集[C];2007年

10 曹跟華;李玉杰;張素云;;淺談二氧化碳與溫室效應[A];環(huán)境與健康:河北省環(huán)境科學學會環(huán)境與健康論壇暨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熙熙;全球變暖讓北極熊同類相食[N];科學時報;2011年

2 群芳 譯;全球變暖危及海洋生物[N];科學時報;2010年

3 丁佳 譯;青藏高原灰塵滾滾皆因全球變暖?[N];科學時報;2011年

4 趙路;聯(lián)合國限制全球變暖目標不靠譜[N];科學時報;2011年

5 群芳;全球3/4珊瑚礁面臨威脅[N];科學時報;2011年

6 記者 趙路;遏制全球變暖有點懸[N];科學時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谷星月;全球變暖致山火發(fā)生更頻繁[N];中國氣象報;2020年

8 馮維維;全球變暖 長夜無眠[N];中國科學報;2017年

9 本報記者 黃辛 通訊員 黃艾嬌;中科院院士解讀“全球變暖之爭”[N];中國科學報;2017年

10 馮維維;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并未停滯[N];中國科學報;201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迅殊;熱帶年際變化及其對全球變暖的響應[D];浙江大學;2018年

2 宋連春;西北干旱氣候變化及其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3 張懷坤;全球變暖條件下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趙海坤;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變化機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5 閆修民;全球變暖對松嫩西部草原中小型土壤動物多樣性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5年

6 李博;溫度升高和氮沉降對松嫩草地羊草種群生理與生態(tài)特性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7 賈凡;全球變暖背景下熱帶太平洋的響應及其機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8 姚志剛;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東海岸區(qū)域氣候變化和風暴潮活動影響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9 孫雯;氣候變暖對中國水稻生產的影響[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10 游文華;水生植物外來種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的生態(tài)適應[D];武漢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睿婷;青藏高原東南側南風東擴特征分析及其對全球變暖的可能響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9年

2 陳皓;全球變暖背景下空調用電量集合預測[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9年

3 王傳傳;《我們這一代:全球變暖的挑戰(zhàn)》(節(jié)選)翻譯項目報告[D];安徽大學;2019年

4 曹奇;福建斗湖硅藻季節(jié)變化及近800年來的氣候響應[D];福建師范大學;2018年

5 李芳芳;《全球變暖—通俗版》(第十三和十四章)翻譯報告[D];海南大學;2016年

6 龔亞亞;《全球變暖—通俗版》(第二部分)翻譯報告[D];海南大學;2016年

7 王曉萌;從歷史話語分析視角看奧巴馬第一任期內《紐約時報》全球變暖話語的可靠性[D];外交學院;2017年

8 王迪;全球變暖減緩背景下不同區(qū)域和季節(jié)的溫度變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

9 胡念;“解析全球變暖條件下的氣候安全:復雜性及環(huán)境與沖突的關聯(lián)性”翻譯項目報告[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6年

10 王文本;全球變暖背景下強對流天氣形成機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1203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81203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b4c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