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高原年代際和年際降水變化及原因探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27 08:44
【摘要】:青藏高原上廣泛分布著冰川、凍土和湖泊,其水循環(huán)對氣候有重要影響。湖泊對于氣候變化極其敏感,對氣候變化響應快速。而羌塘高原是青藏高原中部的封閉流域,人類活動極少,這些湖泊水量變化對氣候變化起到了獨特的指示作用。自90年代后期以來,羌塘高原內部湖泊擴張明顯,而降水是影響流域內水量平衡的主要因子。為了分析羌塘高原湖泊擴張的原因,本論文使用全球降水氣候學中心(GPCC)降水資料和歐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資料,分析了羌塘高原的年代際降水趨勢和水汽通量及大氣環(huán)流,主要結論如下(1)羌塘高原夏季降水量從1994年以來由下降趨勢轉為升高的趨勢,東緣流出高原的水汽量1984年開始有減少趨勢,西邊流進高原的水汽通量1997年由減少轉為增加的趨勢,導致總的水汽收支量從1994年開始增加。分析大氣環(huán)流場,發(fā)現(xiàn)蒙古高原上空500hPa高度上存在反氣旋性環(huán)流異常,減弱了高原東北側的西風,阿拉伯海的氣旋性環(huán)流加強了偏南氣流的水汽輸送,孟加拉灣方向的偏南氣流加強,這三個原因共同導致了高原內部的水汽輻合增強。同時來自孟加拉灣的水汽明顯增加,為高原中西部輸送了更多水汽,形成了有利的降水條件。(2)對羌塘高原降水序列進行集合經(jīng)驗模態(tài)分解后,降水表現(xiàn)出不同時間尺度的振蕩特征:其年際變化與ENSO指數(shù)和蒙古高原異常高壓指數(shù)關系密切,而年代際變化則表現(xiàn)出與北大西洋多年代際振蕩(AMO)良好的相關性,同時AMO與羌塘高原夏季降水的第一模態(tài)的時間系數(shù)相關性通過99%的顯著性檢驗,表明AMO由冷相位向暖位相的轉變可能是導致羌塘高原夏季降水年代際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遙相關效應使青藏高原處于異常東風的影響下,高層輻散增強低層輻合。(3)對羌塘高原夏季降水去趨勢處理以后,提取出年際變化的信號,選取旱澇年份進行合成分析。結果表明:在多雨年,在東亞高緯度表現(xiàn)為反氣旋性環(huán)流和位勢高度正異常,40°-50° N中亞地區(qū)為位勢高度負異常和氣旋性環(huán)流,500hPa等壓面上30° N有顯著的兩個位勢高度正異常中心,使40° N上的緯向西風加強。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426.6
【圖文】:
k;逡逑(3)分析UFk和UBk的曲線,若UFj^DUBk值大于0,表示信號有上升趨小于0表示信號有下降趨勢,超過臨界值,表示上升和下降趨勢如果這兩條曲線有交點,且交點處于臨界線之間,那么交點對應刻就是突變開始的時間。逡逑研宄區(qū)域逡逑羌塘高原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不規(guī)則寬廣流域,包含了青藏高原上大部分泊,屬于封閉流域,同時邊緣被昆侖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喜幾條山脈環(huán)抱,有獨特的水汽輸送特征。在本研究中為了便于分析,定原范圍如下圖2.1打點的區(qū)域,便于使用格點化的降水數(shù)據(jù)。在2.2圖了羌塘高原邊緣的四個中國氣象局國家級氣象站位置,本文中使用了這四長期降水數(shù)據(jù)。逡逑45°N邐 ̄,Bd.-.b'■-適.n佩義
本文編號:2731602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426.6
【圖文】:
k;逡逑(3)分析UFk和UBk的曲線,若UFj^DUBk值大于0,表示信號有上升趨小于0表示信號有下降趨勢,超過臨界值,表示上升和下降趨勢如果這兩條曲線有交點,且交點處于臨界線之間,那么交點對應刻就是突變開始的時間。逡逑研宄區(qū)域逡逑羌塘高原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不規(guī)則寬廣流域,包含了青藏高原上大部分泊,屬于封閉流域,同時邊緣被昆侖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喜幾條山脈環(huán)抱,有獨特的水汽輸送特征。在本研究中為了便于分析,定原范圍如下圖2.1打點的區(qū)域,便于使用格點化的降水數(shù)據(jù)。在2.2圖了羌塘高原邊緣的四個中國氣象局國家級氣象站位置,本文中使用了這四長期降水數(shù)據(jù)。逡逑45°N邐 ̄,Bd.-.b'■-適.n佩義
本文編號:27316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7316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