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區(qū)農田地膜下墊面天氣效應的數值模擬
【圖文】:
圖2-1 2012年7月每30min 降雨量及氣壓隨時間變化.“內蒙古微氣象觀測蒸發(fā)試驗”的試驗點(后文中內蒙古地膜試驗的試驗點位置和此處相同;本文中的“試驗點”均指此處)設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阿拉善左盟,巴潤霍德鄉(xiāng)蒙古西灘(103°55'E,37°45'N,海拔 1578 m),試驗期間觀測到一次較為罕見的暴雨過程。圖 2-1 給出了暴雨過程中降水量和氣壓隨時間的變化。降水于 7 月 29 日 20 時(北京時,后文時間無特殊說明均指北京時)開始,1h后達到最大雨強(15.6mm·30min-1);隨后降雨減小,于 30 日 04 時基本停止;過程伴有氣壓明顯降低,29 日暴雨發(fā)生前夕氣壓降至 830hPa。整個降水過程持續(xù)時間短,雨量大,具有明顯的突發(fā)性。由24h區(qū)域累計降水實況(圖2-4(15))可見,此次降雨帶呈東北-西南走向,覆蓋寧夏北部、鄂爾多斯高原西側至甘肅臨夏與青海交界地區(qū),,分布較為廣泛;雨帶中主要有3個強降雨中心:試驗觀測點(obs)所在地區(qū)、甘肅臨夏與青海海南州交界地區(qū)(A點)以及寧夏北部(B點)。寧夏北部和東騰格里沙漠出現100mm·d-1以上的大暴雨,銀川、阿拉善左旗甚至達到117mm·d-1、60mm·d-1,這
切變線西北側則為西北冷平流,為西北地區(qū)的降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條件及觸發(fā)機制。圖2-2 (a) 7月29日20時500hPa 位勢高度場、溫度場和風場;(b) 7月29日20時700hPa 位勢高度場、溫度場和風場.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316;S1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立鳳,張銘;存在下墊面強迫時的對稱不穩(wěn)定[J];氣象科學;1992年01期
2 林文實,范紹佳,祝薇,劉黎明,肖萬能,潘榮慶;珠江口高分辨率下墊面特征的氣象學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S2期
3 劉和平,劉樹華,桑建國;不同下墊面水分與能量傳輸模式[J];大氣科學;1999年04期
4 王成剛;孫鑒濘;胡非;蔣維楣;;城市水泥下墊面能量平衡特征的觀測與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3期
5 張會寧;張一平;何云玲;周躍;;昆明城市庭院氣溫垂直分布特征及不同下墊面對其影響的研究[J];熱帶氣象學報;2007年03期
6 柳守煜;鄒新紅;陳鮑發(fā);;景德鎮(zhèn)市不同下墊面溫度特點及預報[J];科技信息;2010年17期
7 李蕊;牛生杰;汪玲玲;呂晶晶;王燕;謝真珍;柯怡明;楊志彪;熊守權;;三種下墊面溫度對比觀測及結冰氣象條件分析[J];氣象;2011年03期
8 裴海瑛;姜愛軍;葉香;;南京市區(qū)不同下墊面對近地層溫度影響[J];氣象科學;2011年06期
9 張強,胡隱樵,楊瑜峰,趙紅巖;河西地區(qū)非均勻下墊面的大氣變性過程[J];高原氣象;1996年03期
10 王連喜,閔慶文,李鳳霞,張曉煜,閆蓉,張學藝,袁海燕;寧夏南部山區(qū)不同下墊面的小氣候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雄;;南寧盛夏不同下墊面溫度對比分析[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城市氣象與科技奧運”分會論文集[C];2003年
2 朱承瑛;雷正翠;孫磊;;不同下墊面溫度的變化特征分析及其預報方法的初步研究[A];S16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變化[C];2012年
3 雷正翠;王國強;臧曉鐘;霍焱;李進喜;;常州不同下墊面氣溫特征分析與預報[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第三屆氣象綜合探測技術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4 吳徐平;袁仁民;;非均勻馬賽克下墊面的水槽實驗模擬[A];2009第五屆蘇皖兩省大氣探測、環(huán)境遙感與電子技術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9年
5 張會寧;張一平;何云玲;周躍;;昆明城市庭院氣溫垂直分布特征及不同下墊面對其影響的研究[A];中國生態(tài)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薈萃[C];2006年
6 王中;杜欽;白瑩瑩;;三峽下墊面變化對重慶氣象要素影響的數值模擬[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全球和區(qū)域氣候模式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模擬研究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7 陳葆德;侯依玲;田展;賀千山;;下墊面改變對華東區(qū)域氣溫的影響[A];第五屆副熱帶氣象學術業(yè)務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8 董蕙青;莫青燕;蘇梅;;南寧市夏季不同下墊面溫度觀測和預報[A];城市氣象服務科學討論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9 董蕙青;莫青燕;廖俊華;蘇梅;張文燕;吳尚勤;;南寧市夏季不同下墊面溫度觀測和預報[A];首屆氣象儀器與觀測技術交流和研討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10 范偉;;用于下墊面分類的衛(wèi)星優(yōu)化通道選擇算法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象綜合探測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張學文;大氣也在呼吸[N];中國氣象報;2014年
2 李國昌 鄭泳宜;干旱面前要有憂患意識[N];中國氣象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吳越;強降水成我國重要致災因素[N];中國氣象報;2008年
4 張昱 記者 高源;6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7成[N];撫順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涂鋼;半干旱區(qū)不同下墊面地氣相互作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孫挺;城市復雜下墊面水熱通量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3 季飛;北半球中高緯干旱半干旱區(qū)強化增溫現象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4 惠英;華西地區(qū)雙峰型降水的天氣氣候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2016年
5 宋世凱;全球變暖背景下1960-2014年中國降水時空變化特征[D];新疆大學;2017年
6 李小雁;干旱半干旱過渡帶雨水集流實驗與微型生態(tài)集雨模式[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舒曼;干旱半干旱區(qū)農田地膜下墊面天氣效應的數值模擬[D];蘭州大學;2017年
2 江岸;森林下墊面風場特征的數值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3 衛(wèi)翔謙;干旱半干旱區(qū)下墊面參數變化對東亞氣候的敏感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4 王浩升;武漢市不同下墊面降雨徑流污染特征分析與污染負荷估算[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5 廖小琴;室外熱環(huán)境分析中下墊面等效太陽輻射吸收系數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6 王秀麗;北京非均勻下墊面地表輻射與能量平衡的觀測及模擬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7 鞠英芹;不同下墊面類型動力學粗糙度與熱力學粗糙度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8 李寶樂;北京非均勻下墊面地氣交換及邊界層結構模擬[D];蘭州大學;2013年
9 汪雅;寧波地區(qū)海陸下墊面特征對雷暴過程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10 郭雪蓮;城市典型下墊面空間構型對降水蓄滲影響的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6949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69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