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氣象學論文 >

ENSO與超長波對歐亞阻高的影響及烏山阻高熱動力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22 20:48
【摘要】:歐亞關鍵區(qū)阻塞高壓(簡稱:阻高)是影響我國天氣氣候的重要天氣系統(tǒng)之一,其活動異常往往會導致高溫、洪澇、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產(chǎn)生極大的威脅。本文使用1979-2017年的再分析數(shù)據(jù),借助國際上通用的TM方法及客觀分析法檢索阻高,系統(tǒng)研究阻高的氣候統(tǒng)計特征;探究其與主要的內(nèi)部因素(超長波波動)及外強迫(兩類ENSO)的關系;最后對與我國冬季天氣氣候有緊密聯(lián)系的烏山阻高進行熱、動力特征診斷。主要結論如下:(1)冬季烏拉爾山(簡稱:烏山)及鄂霍次克海(簡稱:鄂海)地區(qū)是阻高多發(fā)區(qū),貝加爾湖(簡稱:貝湖)地區(qū)阻高頻次相對較少,“雙阻型”是中緯度大氣環(huán)流的主要形勢。烏山及鄂海阻高平均持續(xù)時間偏長,約為6.6天,貝湖的只有4.9天。整體來說,無論從阻高累積天數(shù)、累積頻次,還是平均持續(xù)時間冬季烏山、貝湖、鄂海地區(qū)阻高均在1979-2005年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尤其在1990s年代以來更為明顯,但近10年阻高有增多增強的趨勢。烏山及鄂海地區(qū)阻高累積天數(shù)呈現(xiàn)明顯的年際周期變化,貝湖地區(qū)阻高的周期變化不顯著。烏山阻高在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有明顯的4~6年變化周期,鄂海阻高的5~7年變化周期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較活躍。(2)東太平洋La Ni?a冷事件(Eastern Pacific-La Ni?a,簡稱:EP-LN)會致歐亞地區(qū)瞬時阻高偏多,暖事件(Eastern Pacific-El Ni?o,簡稱:EP-EN)會使瞬時阻高偏少。但是烏山(60°E)以西及鄂海(140°E)以東瞬時阻高受中太平洋El Ni?o事件(Central Pacific-El Ni?o,簡稱:CP-EN)影響較大,致阻高偏多。EP-LN事件及中太平洋冷事件(Central Pacific-La Ni?a,簡稱:CP-LN)使烏山阻高事件持續(xù)時間分別偏多28%、25%,但會造成鄂海阻高偏少。EP-EN及CP-EN事件會使鄂海阻高生命期偏長14%,18%,但會造成烏山阻高生命期偏短。冬季,當EP-EN事件發(fā)生時,烏山及鄂海地區(qū)位勢高度(Geopotential Height,簡稱:GPH)有負異常,阻高偏弱;當發(fā)生EP-LN事件時,烏山及貝湖西部偏北地區(qū)500hPa上GPH有正異常,阻高偏多;當發(fā)生CP-EN事件時,歐亞3個關鍵區(qū)GPH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強,說明CP-EN事件利于阻高的生成;在CP-LN事件下,烏山及貝湖地區(qū)GPH偏高,這為阻高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條件。(3)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1-8波波譜比重在0.93-0.96變化,其中1-3波波譜比重超過0.5,表明1-3波(超長波)是大氣運動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1-8波和1-3波的波譜比重均有準2個月的周期變化,且冬季較夏季振蕩更為顯著。當1-3波波譜比重偏強時,烏山地區(qū)GPH明顯偏低,貝湖地區(qū)的偏高,鄂海地區(qū)GPH變化不明顯;反之,鄂海地區(qū)GPH偏強,其他兩個區(qū)域GPH變化不顯著。當60°N上1-3波波譜比重異常時,GPH異常表現(xiàn)更為突出。60°N上1波振幅與烏山阻高指數(shù)呈正相關關系,與鄂海的呈負相關,但是3波振幅與烏山阻高指數(shù)呈負相關,與鄂海的呈正相關。當烏山阻高持續(xù)時間從4天增加至7天時,30°N上1波振幅增加,2波振幅減小。阻高年均生命期由4天增加至7天時60°N上1波、2波振幅增加了43%,1.86倍。但冬季烏山阻高生命期由4天增加至7天時,1波振幅縮小了25%,2波振幅從112gpm增加至130gpm。2波振幅的激增可能會導致烏山阻高持續(xù)時間變長。(4)針對冬季烏山阻高整個生命期的熱動力特征診斷顯示:在“Day-3”前,中緯度定常溫度T*隨著高度的增加在減小,并沿著阻高南緣向下輸送。在“Day-3”前中緯度對流層中定常熱量通量{v*T*}呈“啞鈴狀”分布。同時20°-70°N區(qū)域均被正的(向北)定常動量通量{u*v*}控制,2個極大值中心分別位于30°N,250hPa和55°N,300hPa。從“Day-3”至“Day 0”,中緯度地區(qū)400hPa以下溫度梯度減小致熱成風減小,進而中緯度西風氣流減小。同時在中緯度對流層中層出現(xiàn)負的(向南){v*T*}輸送,這樣在中緯度有熱量的輻合,為阻高的建立提供了足夠的熱量。同時在中緯度有大量{u*v*}向北輸送,最大值中心位于55°N附近,70°N以北{u*v*}是向南輸送的,所以在70°N有動量通量的輻合,這有助于極鋒急流的加強。熱量通量的輸送導致中緯度溫度梯度減小,西風氣流減弱,中緯度定常動量通量向北輸送為極鋒急流提供能量。至“Day+3”高層冷空氣已經(jīng)輸送至地面使西伯利亞高壓(Siberian High,簡稱:SH)加強,對流層中層向赤輸送的定常熱量通量消失,同時動量通量迅速減小有恢復至平常態(tài)的趨勢。在500hPa上烏山阻高在“Day 0”定常熱量、動量通量異常輸送的方向是向北的,崩潰時輸送方向是向南的,并且在熱量通量異常輸送中非線性作用起主要作用,但在定常動量通量異常輸送中線性及非線性作用都很重要。
【圖文】:

空間分布,阻高,指數(shù),空間分布


塞及阻塞事件,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及阻高累積時間、累積頻次和平均持續(xù)時間的年際、年代際變化等信息。3.1 阻高的空間分布特征利用T&M方法可以檢索出瞬時阻塞及阻塞事件,它們同樣對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均值得我們細細研究。圖3-1分別展示了平均每個冬季瞬時阻塞的累積天數(shù)及阻高指數(shù)沿經(jīng)度的分布情況。從圖3-1a中我們發(fā)現(xiàn)40°-70°E和120°-160°E是瞬時阻塞多發(fā)區(qū),累積天數(shù)最高分別可達到7天,4天,并且發(fā)現(xiàn)在60°E(烏山附近)有1個極大值,平均每個冬季瞬時阻塞在該地區(qū)的累積天數(shù)高達6天。80°-120°E是瞬時阻塞的低發(fā)區(qū),累積天數(shù)在100°E達到最小值0.3天?傊瑸跎剑40°-80°E)及鄂海(120°-160°E)地區(qū)是瞬時阻塞的多發(fā)區(qū),貝湖(80°-120°E)是瞬時阻塞的低發(fā)區(qū),在接下來研究3個地區(qū)阻高事件時也會得到類似的結論。從圖3-1b中我們可以看到烏山、鄂海地區(qū)的阻高指數(shù)明顯偏大,貝湖阻高指數(shù)較小,,而且鄂海地區(qū)阻高指數(shù)在整個冬季都存在并且偏大,但是烏山地區(qū)的主要集中在一月中旬至二月末。

阻高,關鍵區(qū),歐亞,年代際變化


阻高活動相對頻繁,60年代中期阻高活動較少,鄂海地區(qū)阻高活動20世紀末有下降趨勢。為了彌補之前研究資料的空白,我們分別研究了歐亞3個關鍵區(qū)冬季阻高累積天數(shù)、累積頻次在1980s、1990s、2000s的變化。從圖3-2中我們發(fā)現(xiàn)冬季烏山地區(qū)阻高累積天數(shù)在80年代較多有120天,到90年代驟減至80天左右,00年代的與90年代的相差不多。貝湖地區(qū)阻高在80年代約為30天,到90年代有所增加至50天,00年代最少僅為5天左右。鄂海地區(qū)阻高的累積天數(shù)在90年代約為100天,比同期烏山的少,至90年代阻高累積天數(shù)增加至115天,00年代驟減至50天?偨Y一下,從90年代開始歐亞3個關鍵區(qū)冬季阻高的累積天數(shù)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圖3-2 歐亞3個關鍵區(qū)阻高累積天數(shù)的年代際變化(圖a:烏山地區(qū)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46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澤華;韓美;;山東省干旱時空分布特征及其與ENSO的相關性[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8年08期

2 Chuan GAO;Rong-Hua ZHANG;Xinrong WU;Jichang SUN;;Idealized Experiments for Optimizing Model Parameters Using a 4D-Variational Method in an 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 of ENSO[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8年04期

3 Xianghui FANG;Fei ZHENG;;Simulating Eastern-and Central-Pacific Type ENSO Using a Simple Coupled Model[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8年06期

4 Jianghua WAN;Hongli REN;Peili WU;;Representation of the ENSO Combination Mode and its Asymmetric SST Response in Different Resolutions of HadGEM3[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8年08期

5 Tingting HAN;Huijun WANG;Jianqi SUN;;Strengthe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tarctic Oscillation and ENSO After the Mid-1990s during Austral Spring[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7年01期

6 Zeng-Zhen HU;Arun KUMAR;Bohua HUANG;Jieshun ZHU;Hong-Li REN;;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ENSO around 1999/2000[J];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2017年01期

7 史珩瑜;張祖強;任宏利;;近百年來ENSO強度的變化特征[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7年01期

8 Jianhuang QIN;Ruiqiang DING;Zhiwei WU;Jianping LI;Sen ZHAO;;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tratropical ENSO Precursor and Leading Modes of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7年03期

9 黎時迪;趙飛;;ENSO與東亞冬季風關系的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7年04期

10 WANG Run;REN Hong-Li;;The linkage between two ENSO types/modes and the interdecadal changes of ENSO around the year 2000[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璐;孫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靜;;一種綜合監(jiān)測兩類不同分布類型ENSO事件指標的研究[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5氣候預測新方法和新技術[C];2011年

2 曹璐;孫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靜;;兩類ENSO事件監(jiān)測指標的研究[A];第八屆長三角氣象科技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董兆俊;;ENSO事件非平穩(wěn)性和復雜性定量表征研究[A];第八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3年

4 張錦標;;ENSO事件與東莞市氣候異常間的關系[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3 短期氣候預測理論、方法與技術[C];2014年

5 董兆俊;王彥磊;薛彥廣;李杰;;ENSO事件非平穩(wěn)特性檢測與定量表征研究[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4 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C];2014年

6 嚴軍;劉健文;;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奇異譜分析的ENSO指數(shù)預測[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氣候系統(tǒng)與氣候變化”分會論文集[C];2003年

7 楊海軍;;增暖氣候背景下的溫和ENSO[A];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8 李躍清;李崇銀;黃榮輝;;東亞冬季風變化與ENSO循環(huán)的耦合關系研究[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9 冼曉青;翟保平;;前期ENSO指標、副高特征量與褐飛虱發(fā)生程度的遙相關[A];當代昆蟲學研究——中國昆蟲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10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SO and Climate Anomalies in Western Pacific in a CGCM:Difference between Slow Decaying El Ni■o and Fast Decaying El Ni■o[A];第六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孫楠 通訊員 李威;我國厄爾尼諾業(yè)務預測產(chǎn)品首登國際舞臺[N];中國氣象報;2017年

2 翟盤茂 趙宗慈;ENSO監(jiān)測和預測系統(tǒng)[N];中國氣象報;2001年

3 通訊員 張培群;冷靜看待持續(xù)的厄爾尼諾“熱”[N];中國氣象報;2014年

4 中信期貨 王聰穎;厄爾尼諾“發(fā)威” 美國或再遇大旱[N];期貨日報;2016年

5 本報記者 汪濤 通訊員 鄭小童 孫即霖;厄爾尼諾研究仍在路上[N];中國海洋報;2015年

6 盧健 劉釗;氣候“操縱者”厄爾尼諾威脅人類健康[N];中國氣象報;2016年

7 李丹;學篤風正科研路[N];中國氣象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徐文彬;厄爾尼諾持續(xù)“發(fā)酵” 可能影響我國夏秋氣候[N];中國氣象報;2015年

9 張靜 張格苗;熱帶地區(qū)受厄爾尼諾影響最重[N];中國氣象報;2016年

10 本報記者 李曄 通訊員 戰(zhàn)峰;圣嬰春夏可能添亂[N];中國氣象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葛敬文;ENSO和東亞冬季風對東亞冬季氣候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8年

2 官聰;赤道太平洋海洋過程在ENSO及其變異中的作用[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3 段晚鎖;非線性優(yōu)化方法在ENSO可預報性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吳玲娟;孟加拉灣表層鹽度季節(jié)變化和ENSO循環(huán)的拓展伴隨模態(tài)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孫丞虎;ENSO預測中歷史資料使用方法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6 朱杰順;顯式表征次表層上卷海溫的ENSO模擬/預測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7 宗海鋒;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環(huán)流異常對梅雨期降水影響過程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冼曉青;褐飛虱前期遷入與海溫場、ENSO指標的遙相關及其中長期預測[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9 徐康;東部和中部型ENSO模態(tài)及其對中國降水影響的差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10 高川;基于一個中間型海氣耦合模式和四維變分同化方法改進ENSO的模擬和預報[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榮璐;PDO對ENSO影響冬半年中國南方降水和西北太平洋大氣環(huán)流的年代際調(diào)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8年

2 路瑤;ENSO與超長波對歐亞阻高的影響及烏山阻高熱動力特征研究[D];蘭州大學;2018年

3 史珩瑜;近百年來全球變暖背景下ENSO變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7年

4 王潤;2000年前后兩類ENSO屬性年代際變化的動力學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7年

5 張博;簡單海氣耦合模式的非線性項對ENSO循環(huán)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6 陳兵;夏季低空越赤道氣流與ENSO及中國夏季降水關系的研究[D];南京氣象學院;2004年

7 王琳;ENSO的多模式集合預報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7年

8 韓文韜;近50年中國冬夏氣溫對ENSO響應的年代際變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9 代丹娜;ENSO現(xiàn)象對東太平洋黃鰭金槍魚資源及漁場的影響[D];上海海洋大學;2011年

10 邸悅倫;基于衛(wèi)星觀測的閃電和雷暴對ENSO事件的響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6369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6369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d7e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