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基糠醛和環(huán)戊酮合成高品位燃料
發(fā)布時間:2021-11-03 18:57
柴油和航空煤油作為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兩類運輸燃料,目前主要通過化石能源獲得。由于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類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關注,迫切需要我們去尋找新的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木質纖維素是農林廢棄物的主要成分,是自然界最廣泛存在的不可食用的生物質資源,它來源廣闊、廉價易得。由其合成可再生燃料和化學品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優(yōu)點,因此得到廣泛關注。本論文以木質纖維素平臺化合物糠醛和環(huán)戊酮為原料,通過固體堿催化的羥醛縮合反應和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催化的加氫脫氧反應,合成了具有環(huán)狀結構和支鏈結構的柴油和航空煤油范圍烷烴,主要工作概括如下:采用浸漬法、共沉淀法和溶膠凝膠法等制備了一系列的固體堿催化劑,并在相同的條件下,測試了它們在糠醛和環(huán)戊酮的羥醛縮合反應中的催化活性。采用液相色譜儀和核磁共振氫譜對反應后的產物和未反應的原料分別進行了定性和定量檢測。結果表明,固體堿催化該反應生成的主要產物是C15的含氧燃料前驅體—a,a’-二亞糠基環(huán)戊酮(F2C),其中KF/g-Al2O3催化劑表現(xiàn)出最佳的反應活性。通過...
【文章來源】: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變量注釋表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質:一種新型綠色能源
1.2.1 生物質簡介
1.2.2 生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1.2.3 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技術
1.3 從生物質到生物質燃料轉化的研究現(xiàn)狀
1.3.1 概述
1.3.2 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
1.3.3 木質纖維素合成生物燃料
1.3.4 木質纖維素平臺化合物制氫氣和合成氣
1.3.5 木質纖維素平臺化合物合成燃料及燃料添加劑
1.4 研究內容及意義
2 固體堿催化糠醛和環(huán)戊酮的羥醛縮合反應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實驗材料
2.2.2 催化劑制備
2.2.3 催化劑的表征
2.2.4 催化反應過程
2.2.5 產物分析
2.3 結果與討論
2.3.1 不同固體堿催化劑的活性
2.3.2 KF/γ-Al_2O_3 催化糠醛和環(huán)戊酮縮合反應的機理探討
2.3.3 KF/γ-Al_2O_3 催化糠醛和環(huán)戊酮縮合反應的條件優(yōu)化
2.4 本章小結
3 α,α'-二亞糠基環(huán)戊酮的加氫/加氫脫氧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實驗材料
3.2.2 催化劑制備
3.2.3 催化劑的表征
3.2.4 反應裝置
3.2.5 產物分析
3.3 結果與討論
3.3.1 低溫預加氫反應
3.3.2 Pt基催化劑催化的加氫脫氧反應
3.3.3 不同金屬催化劑催化的加氫脫氧反應
3.4 本章小結
4 結論和創(chuàng)新點
4.1 結論
4.2 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附錄1
附錄2
作者簡歷
學位論文數據集
本文編號:3474176
【文章來源】: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變量注釋表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質:一種新型綠色能源
1.2.1 生物質簡介
1.2.2 生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1.2.3 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技術
1.3 從生物質到生物質燃料轉化的研究現(xiàn)狀
1.3.1 概述
1.3.2 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
1.3.3 木質纖維素合成生物燃料
1.3.4 木質纖維素平臺化合物制氫氣和合成氣
1.3.5 木質纖維素平臺化合物合成燃料及燃料添加劑
1.4 研究內容及意義
2 固體堿催化糠醛和環(huán)戊酮的羥醛縮合反應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實驗材料
2.2.2 催化劑制備
2.2.3 催化劑的表征
2.2.4 催化反應過程
2.2.5 產物分析
2.3 結果與討論
2.3.1 不同固體堿催化劑的活性
2.3.2 KF/γ-Al_2O_3 催化糠醛和環(huán)戊酮縮合反應的機理探討
2.3.3 KF/γ-Al_2O_3 催化糠醛和環(huán)戊酮縮合反應的條件優(yōu)化
2.4 本章小結
3 α,α'-二亞糠基環(huán)戊酮的加氫/加氫脫氧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實驗材料
3.2.2 催化劑制備
3.2.3 催化劑的表征
3.2.4 反應裝置
3.2.5 產物分析
3.3 結果與討論
3.3.1 低溫預加氫反應
3.3.2 Pt基催化劑催化的加氫脫氧反應
3.3.3 不同金屬催化劑催化的加氫脫氧反應
3.4 本章小結
4 結論和創(chuàng)新點
4.1 結論
4.2 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附錄1
附錄2
作者簡歷
學位論文數據集
本文編號:34741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34741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