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印尼油砂與玉米秸稈共熱解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29 06:16
【摘要】:熱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轉換利用技術,為了實現(xiàn)熱解原料的高效清潔利用,本文使用熱重分析和固定床熱解實驗進行了印尼油砂與玉米秸稈的共熱解特性研究,以探討兩者在共熱解過程中的協(xié)同作用。本文首先通過熱重分析方法研究了印尼油砂與玉米秸稈分別單獨熱解和共熱解的熱重特性,考察了升溫速率和原料混合比例等條件對共熱解特性的影響。熱重分析的結果表明,在不同的升溫速率、不同的原料混合比例下,共熱解主要熱解區(qū)間的最高失重速率處溫度與理論值相比有所降低,失重速率有所增加,說明共熱解的協(xié)同作用對其熱解特性有一定的提升。采用固定床熱解反應器對印尼油砂與玉米秸稈的共熱解過程進行了系列研究,對比了四種熱解工藝(干餾、氮氣吹掃熱解、減壓熱解和封閉減壓熱解)下液相產(chǎn)物收率的差異,并對較優(yōu)的熱解工藝進行了操作條件的優(yōu)化,以實現(xiàn)共熱解液相產(chǎn)物收率以及協(xié)同作用的最大化。結果表明,不同熱解工藝的液相產(chǎn)物收率差異是由原料熱解氣的氣相停留時間不同造成的,采用減壓熱解和氮氣吹掃熱解兩種熱解工藝時原料有機成分的轉化率更高。最后采用氮氣吹掃熱解工藝,對印尼油砂與玉米秸稈固定床分別單獨熱解及共熱解特性進行了詳細研究,對熱解產(chǎn)物的收率及物化性質(zhì)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以進一步驗證印尼油砂與玉米秸稈共熱解過程中存在的協(xié)同作用,并探討協(xié)同作用對共熱解產(chǎn)物分布與特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與單獨熱解相比,共熱解液相產(chǎn)物的收率有明顯增加,液相產(chǎn)物中水分含量減少、大分子化合物含量減少、酚類/醇類化合物含量增多、醛類/酮類化合物含量減少。酚類和醇類化合物均可作為高附加值化學品生產(chǎn)的原料,而醛類化合物的存在會降低熱解油的穩(wěn)定性,因此印尼油砂與玉米秸稈共熱解油品化學成分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其作為燃料及化學品原料的價值。
【圖文】:

結構圖,油砂,加拿大,結構圖


圖 1-1 加拿大 Athabasca 油砂結構圖Figure 1-1 Structure of Athabasca oil sands分水在砂粒的接觸點之間形成水環(huán),僅有小電層斥力,,形成砂粒與瀝青之間穩(wěn)定存在的

油砂


中國油砂主要分布區(qū)Figure1-2OilsandsresourcedistributioninChina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E626.8;TK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陽陽;李洪亮;魯志遠;劉利平;白凈;陳俊英;;稻殼快速熱解制取生物質(zhì)油的試驗研究[J];化工進展;2016年07期

2 李斌;尹曉君;張洋勇;鄧杰義;唐曉東;;油砂分離技術研究進展[J];廣州化工;2014年04期

3 曹鵬;鄒偉宏;戴傳瑞;常少英;胡方;莫健珍;;油砂研究概述[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12年06期

4 李振宇;喬明;任文坡;;委內(nèi)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瀝青加工利用現(xiàn)狀[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12年03期

5 吳興明;;油砂干餾熱解實驗研究[J];煙臺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6 郭秀英;王擎;姜倩倩;柏靜儒;賈春霞;;印尼油砂熱解特性研究及動力學模型比較[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7 何林;孫文郡;李鑫鋼;;溶劑萃取在油砂分離中的應用及發(fā)展[J];化工進展;2011年S2期

8 王健;謝華鋒;王駿;;加拿大油砂資源開采技術及前景展望[J];特種油氣藏;2011年05期

9 李術元;王劍秋;錢家麟;;世界油砂資源的研究及開發(fā)利用[J];中外能源;2011年05期

10 黃劍雄;;油砂資源現(xiàn)狀及其開采分離方法淺談[J];廣州化工;2011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賈春霞;油砂熱解特性及其產(chǎn)物生成機理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4年

2 孟猛;圖牧吉油砂中有機質(zhì)的提取[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開帥;印尼油砂加氫熱解特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年

2 李均;煙煤與玉米秸稈共熱解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3 孟百宏;用熱重—紅外聯(lián)合技術研究玉米秸稈熱解特性[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60558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260558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225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