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D模型匹配的多目視覺目標防碰撞技術研究
【學位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TP391.41;TL632
【部分圖文】: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第1章 緒論景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各個國家對能源的需要飛速源問題已成為制約和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高效、清潔能源的推廣應用已成必然趨勢。我們人類不斷追求的理想能源之一。隨著科技代產生了激光技術,開啟了人們對除磁約束核的實現方式——慣性約束聚變(inertial confine該聚變方式的應用一旦實現商業(yè)化,將成為解的里程碑。慣性約束聚變是利用粒子的慣性作核聚變反應的一種方法[1]。其基本思想可以用圖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強激光利于研究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卓越的貢獻和重要的意義[1]。1.2 研究目的及意義在 ICF 實驗中,需要在一個直徑十幾米的由厚厚的保護墻圍成的真空球體目標腔室中,將多個高能量激光器和多個目標診斷定位設備穿過該墻。定位器由遠程控制,可以深入目標腔室,在計算機組合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下,激光器要同時均勻的轟擊目標。同時,靶室內部多臺診斷設備密集圍繞在靶室中心,如圖 1-2 所示。如果沒有先進的控制系統(tǒng)的輔助,幾個操作器經常需要人工監(jiān)測定位器的移動,避免碰撞,由于內部設備較多易產生遮擋,通過人工監(jiān)測無法達到準確判斷。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計算機基于模板匹配的定位技術代替人工監(jiān)視靶室內部各設備的干涉情,從而解決人工監(jiān)測自動化程度低、安全系數低的缺點。通過距離監(jiān)測可以在每個 CAD 模型的周圍定義警戒距離,當不同部件之間的距離小于警戒距離時,系統(tǒng)會以最高優(yōu)先級來鎖定各個部件的運動,以防止各個位置調節(jié)器在并行運動中發(fā)生碰撞。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標對應著攝像機的傳感器元件像素,因此坐標值都是整數,它兩個坐標方向的序號,該坐標系用 Oi表示。像素坐標系的兩個用字母 u 和 v來表示,且坐標軸具有離散性和有限性。這個坐圖像物理坐標系原點的位置不同,一般來說,圖像物理坐標系像的中心,習慣上把光心在像素坐標系的投影點記為0 0(u , v )。5)物體坐標系 物體坐標系是為了描述目標物體相對于其它姿態(tài)而定義的三維坐標系,一般空間中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丹丹;苗放;陳軍;盧涵宇;;基于OpenGL的ArcGIS Globe動態(tài)三維符號渲染可視化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3期
2 闞旭;夏戈明;曹源;;基于uDig的開源GIS態(tài)勢圖的設計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6年05期
3 高真;葉學義;周天琪;宋倩倩;;基于反距離加權插值的水聲數據可視化算法[J];計算機工程;2015年09期
4 童立靖;陳靜;;OpenGL紋理函數應用方法研究[J];軟件導刊;2015年07期
5 王運森;唐忠偉;徐帥;;基于PCL與HOOPS的空區(qū)點云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J];金屬礦山;2015年06期
6 鄭立國;劉楊;羅江林;;基于PCL的人體實時3D重建技術的研究與實現[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年10期
7 李逢安;高陽;單桂華;;基于合并樹的天文數值模擬時序數據可視化分析[J];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2014年05期
8 陳哲;封衛(wèi)兵;;基于分布式數值模擬結果的可視化[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14年12期
9 張晨;裴莉;王聰;徐勇;陳濤;;AR技術在機械化生產中的應用[J];農業(yè)網絡信息;2013年12期
10 王凱;;確定CCD相機標定點個數的方法[J];光機電信息;2011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瀅;基于顯微視覺和CAD模型匹配的目標定位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2 馮駿帆;基于多核TBB加速的激光等離子體互作用PIC模擬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康世發(fā);基于神光組件光機裝;鶞蕚鬟f體系的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4年
4 沈媛;基于圖像序列的三維建模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D];南京郵電大學;2011年
5 戴杰;虛擬裝配系統(tǒng)中碰撞檢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D];大連交通大學;2010年
6 陳莉莉;基于圖像空間的碰撞檢測算法的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2009年
7 王樹軍;三維游戲引擎中物理引擎關鍵技術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8 周蓉;精修牙齒模型的3D圖形仿真[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趙銳;基于單目視覺的物體位姿測量方法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80960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hkxlw/280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