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密柵內(nèi)燃料棒周向傳熱不均勻性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L352
【圖文】:
燃料冷卻劑圖1-1 壓水堆正方形燃料組件示意圖Fig.1-1 Square fuel assembly in PWR圖1-2 燃料棒橫截面示意圖Fig.1-2 Cross section of fuel rod緊密柵組件內(nèi)的流動與傳熱機理非常復雜。當組件的柵徑比較小時,流道間的橫向流動和交混就變得非常明顯,而這種橫向流動與子通道間冷卻劑流體之間的動量和能量交換密切相關。Hooper 等人[6-9]曾觀察到在相鄰通道間的窄縫區(qū)域流體的軸向、橫向速度分布存在類周期性的脈動現(xiàn)象。Meyer 等[10-13]認為,這種類周期性脈動流產(chǎn)生的原因與二次流的關系較小,主要是由湍流結構決定,在窄縫兩側(cè)穩(wěn)定交替產(chǎn)生且旋向相反的大尺度渦結構是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這種棒束內(nèi)湍流的周期性波動會使湍流運動
圖1-7 子通道劃分Fig.1-7 Configuration of sub-channels圖1-8 燃料棒與子通道Fig.1-8 Fuel rod and sub-channels如前文所述,在燃料組件內(nèi)換熱沿燃料棒周向存在不均勻性,且通常這種不均勻性隨著柵徑比的減小而加劇。通常認為當柵徑比大于 1.3 時這種不均勻性可以忽略,因此對于傳統(tǒng)的堆型如壓水堆和沸水堆,現(xiàn)有程序的燃料棒模型所作出的忽略周向溫度變化的假設是合理的。但對于采用緊密柵結構的燃料棒而言,不同周向位置的包殼溫度可能
DU)作為增殖區(qū)材料。SCWR-M 堆芯及組件的具體設計參數(shù)可參見文獻[34]。(a) 熱譜區(qū)組件 (b) 快譜區(qū)組件圖1-12 混合能譜超臨界水冷堆熱譜、快譜燃料組件示意圖[34]Fig.1-12 Fuel assembly structures of thermal zone and fast zone in SCWR-M[34]前文所述的幾種新型水冷堆的快譜設計和液態(tài)金屬堆都采用了緊密柵結構,其中新型水冷堆的柵徑比列于表 1-2.表1-2 幾種新型水冷堆的柵徑比Table1-2 p/d of advanced water-cooled reactors堆型 SCWR[29, 33, 35-43]HCPWR[30]RMWR[31]冷卻劑 水 水 水柵徑比 1.10-1.40 1.05-1.20 1.101.3 研究現(xiàn)狀1.3.1 理論與數(shù)值研究1.3.1.1 理論研究上世紀 60 年代至 80 年代,國外開展了很多針對液態(tài)金屬快堆棒束流動與換熱特性的研究[44]。由于液態(tài)金屬具有高熱導率和低比熱容的特性,其貝克萊數(shù)(Pe)較低。在假設 Pe 趨近于零的基礎上,文獻[45]將流體的能量方程進行化簡,得到了無限大棒束內(nèi)溫度場的半解析解,該半解析解給出了燃料、氣隙和流體區(qū)域的溫度分布以及包殼表面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康日新;錢順發(fā);湯國良;陳立霞;劉燕;;秦山核電廠3×3-2燃料棒束格架動水磨蝕試驗[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1989年00期
2 ;法國“超鳳凰”快堆堆芯燃料就緒[J];國外核新聞;1984年08期
3 陳超峰;陳凌;董柳燦;嚴源;焦志娟;韓春彩;王薇;任艷霞;;秦山三期破損燃料棒束公路運輸[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5年00期
4 康椰熙;CANDU堆燃料生產(chǎn)及其標準化研究[J];核標準計量與質(zhì)量;1998年04期
5 王小軍;陳炳德;黃彥平;;棒束通道CHF預測方法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8年01期
6 李林森;王侃;袁昊民;臧金光;;基于中子隨機輸運理論的物理-熱工耦合研究[J];原子能科學技術;2013年S1期
7 鄧壽昌;加拿大研制CANDU堆用CANFLEX燃料棒束[J];國外核新聞;1999年06期
8 曾建麗;劉曉晶;程旭;;棒束中高含氣量空泡份額計算模型適用性的研究[J];核動力工程;2009年06期
9 蔣興;姚彥貴;謝永誠;徐受律;姚偉達;;乏燃料干式儲存模塊衰變熱導出的三維仿真計算分析[J];原子能科學技術;2008年S2期
10 卜靈;法-日在快堆安全性合作方面的新計劃[J];國外核新聞;199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許立軍;;CANDU6燃料棒束制造過程的質(zhì)量監(jiān)督[A];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學會核電質(zhì)量保證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報告會論文專集[C];2010年
2 景磊;;CANDU-6型重水堆核燃料棒束半殼測量方法不確定度的確定[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4冊(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離分卷、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分卷)[C];2011年
3 張汝嫻;謝光善;周培德;;快堆燃料元件[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4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高嶸;無須談“核”色變[N];中國環(huán)境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婷;緊密柵內(nèi)燃料棒周向傳熱不均勻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滿曉宇;先進重水反應堆燃料棒束物理研究與設計[D];清華大學;2005年
2 黃晨;快堆燃料棒壽命分析程序[D];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000年
本文編號:27944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hkxlw/279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