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進的RBF神經網絡的城市震害損失評估模型
發(fā)布時間:2021-06-10 18:01
地震災害是全球范圍內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它具有發(fā)生頻率低、作用范圍廣和破壞力極大等特點。我國作為地球上遭受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地震不僅威脅著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也嚴重地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而,對城市地震災害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進行快速、準確、可靠的評估,不僅能為城市防震減災規(guī)劃提供重要的指導依據,為震后組織減災救援提供及時的決策參考,還能夠為抗震減災行為與抗震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提供準確的評估,為城市產業(yè)空間布局提供系統(tǒng)的防震避震建議。因此,城市地震災害的準確評估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目前我國地震損失評估存在工作量大、時效性差、成本高、精度低等問題,本論文提出了構建地震災害損失影響因子體系,運用改進的RBF神經網絡算法對地震災害損失進行評估的方法。首先,本文對地震損失評估的理論和現有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和討論,分析了各方法的優(yōu)缺點,并提出一種新的震害損失評估模型;然后,為了使新震害損失評估模型更高效,本文建立了震害損失評估影響因子體系,包括地質環(huán)境因子、地震致災因子、抗震設防因子、社會經濟因子和減災救援因子。并且,對影響因子的界定和因子參數取值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之后,本文...
【文章來源】: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10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中國歷史地震震中分布圖
圖 1-2 歷史大地震及死亡人數通過研究近些年成災地震損失資料發(fā)現,相同程度的地震災害,在經濟發(fā)達區(qū)造成人員傷亡少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而經濟損失卻遠高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城市,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產物,作為人口、物資、經濟和文化活動的聚集中心,物質高
圖 2-1 所示),發(fā)生地震的概率非常大[25]。同時,地震災害的發(fā)生具性、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一旦發(fā)生地震,城市的空間密集性決定了特點。因此,城市地震災害風險是我國城市發(fā)展和城市化推進過程現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求解背包問題的一種改進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J]. 陳戰(zhàn)勝,鈕文良,王輝.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2(28)
[2]國家地震災情調查系統(tǒng)探討[J]. 帥向華,聶高眾,姜立新,寧寶坤,李永強. 震災防御技術. 2011(04)
[3]城市災害風險與中國城市減災戰(zhàn)略[J]. 陳思源.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1(11)
[4]汶川8.0級地震板橋學校液化震害剖析[J]. 曹振中,徐學燕,T.Leslie Youd,袁曉銘. 巖土工程學報. 2011(S1)
[5]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發(fā)展與應用[J]. 隋英,付春菊,高興燕. 大眾科技. 2010(05)
[6]基于粗糙遺傳BP網絡的震害損失評估模型研究[J]. 竇玉丹,袁永博,張明媛. 工程管理學報. 2010(01)
[7]遙感震害快速評估技術在汶川地震中的應用[J]. 趙福軍,蔡山,陳曦. 自然災害學報. 2010(01)
[8]生命線工程網絡系統(tǒng)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綜述[J]. 錢保國,葉志明,陳玲俐,陳彤,許哲. 自然災害學報. 2010(01)
[9]地震預測:回顧與展望[J]. 陳運泰.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12)
[10]自然災害的影響及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J]. 吳吉東,李寧,溫玉婷,胡愛軍,崔維佳,張鵬. 地理科學進展. 2009(06)
本文編號:3222862
【文章來源】: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10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中國歷史地震震中分布圖
圖 1-2 歷史大地震及死亡人數通過研究近些年成災地震損失資料發(fā)現,相同程度的地震災害,在經濟發(fā)達區(qū)造成人員傷亡少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而經濟損失卻遠高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城市,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產物,作為人口、物資、經濟和文化活動的聚集中心,物質高
圖 2-1 所示),發(fā)生地震的概率非常大[25]。同時,地震災害的發(fā)生具性、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一旦發(fā)生地震,城市的空間密集性決定了特點。因此,城市地震災害風險是我國城市發(fā)展和城市化推進過程現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求解背包問題的一種改進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J]. 陳戰(zhàn)勝,鈕文良,王輝.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2(28)
[2]國家地震災情調查系統(tǒng)探討[J]. 帥向華,聶高眾,姜立新,寧寶坤,李永強. 震災防御技術. 2011(04)
[3]城市災害風險與中國城市減災戰(zhàn)略[J]. 陳思源.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1(11)
[4]汶川8.0級地震板橋學校液化震害剖析[J]. 曹振中,徐學燕,T.Leslie Youd,袁曉銘. 巖土工程學報. 2011(S1)
[5]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發(fā)展與應用[J]. 隋英,付春菊,高興燕. 大眾科技. 2010(05)
[6]基于粗糙遺傳BP網絡的震害損失評估模型研究[J]. 竇玉丹,袁永博,張明媛. 工程管理學報. 2010(01)
[7]遙感震害快速評估技術在汶川地震中的應用[J]. 趙福軍,蔡山,陳曦. 自然災害學報. 2010(01)
[8]生命線工程網絡系統(tǒng)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綜述[J]. 錢保國,葉志明,陳玲俐,陳彤,許哲. 自然災害學報. 2010(01)
[9]地震預測:回顧與展望[J]. 陳運泰.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12)
[10]自然災害的影響及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J]. 吳吉東,李寧,溫玉婷,胡愛軍,崔維佳,張鵬. 地理科學進展. 2009(06)
本文編號:32228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32228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