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沼學是研究內陸水體的多學科整合科學——兼論我國湖沼學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
發(fā)布時間:2021-02-27 00:51
湖沼學是研究內陸水體的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科學,自從Forel F.A.于1892年首次對湖沼學做出定義以來已有近130年歷史.湖沼學的主要分支學科包括地質湖沼學(包括古湖沼學)、物理湖沼學、化學(生物地球化學)湖沼學和生物湖沼學.湖沼學的關鍵自然屬性是通過跨學科的整合,從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水平綜合分析相關過程與機理,并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進行預測.因此,湖泊學也是支撐水資源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管理與修復的核心科學.然而,目前我國湖沼學發(fā)展面臨分支學科發(fā)展不平衡、研究碎片化等問題,而人類活動加劇和氣候變化對內陸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及管理對策是湖沼學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我國湖沼學研究亟需圍繞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的影響,重點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水動力與水文地貌特征變化及其環(huán)境生態(tài)效應; 2)營養(yǎng)鹽和有機質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及其環(huán)境生態(tài)效應; 3)食物網結構與功能; 4)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與控制對策; 5)與水環(huán)境有關的傳染病防治; 6)地表水生態(tài)評價; 7)生態(tài)系統(tǒng)演變機理與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等.
【文章來源】:湖泊科學. 2020,32(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氣候變暖對深水湖泊初級生產力的影響研究與湖沼學的關系
如在利用鰱(Hypophthalmic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羅非魚等魚類控制湖泊浮游植物水華的實踐中,由于相關基礎研究還不足,在一些淺水湖泊修復工程中的應用效果不理想,甚至對水質產生負面影響.鰱、鳙、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不僅牧食浮游植物,也攝食浮游動物,而浮游動物是浮游植物的有效牧食者.同時,鰱、鳙、羅非魚通過影響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過程可能提高水中營養(yǎng)鹽的濃度,即使不投餌,同樣會給水質帶來負面影響[49-51].另一個例子是有關直接投放大型枝角類控制熱帶、亞熱帶淺水湖泊浮游植物水華的建議,這種建議只關注了浮游動物對浮游植物的牧食,而忽略了熱帶、亞熱帶湖泊中小型雜食性魚類豐富,不僅攝食碎屑、浮游植物或沉水植物,也攝食浮游動物.因此,投放的浮游動物很快會因雜食性魚類的捕食而消失,故而在南方湖泊中難以見到大型浮游動物[28,52].開展食物網結構對湖泊地球化學過程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是揭示上述現(xiàn)象相關機理的關鍵,對指導湖泊修復也有重要意義[53].3.2.4 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與控制對策
本文編號:3053431
【文章來源】:湖泊科學. 2020,32(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氣候變暖對深水湖泊初級生產力的影響研究與湖沼學的關系
如在利用鰱(Hypophthalmic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羅非魚等魚類控制湖泊浮游植物水華的實踐中,由于相關基礎研究還不足,在一些淺水湖泊修復工程中的應用效果不理想,甚至對水質產生負面影響.鰱、鳙、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不僅牧食浮游植物,也攝食浮游動物,而浮游動物是浮游植物的有效牧食者.同時,鰱、鳙、羅非魚通過影響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過程可能提高水中營養(yǎng)鹽的濃度,即使不投餌,同樣會給水質帶來負面影響[49-51].另一個例子是有關直接投放大型枝角類控制熱帶、亞熱帶淺水湖泊浮游植物水華的建議,這種建議只關注了浮游動物對浮游植物的牧食,而忽略了熱帶、亞熱帶湖泊中小型雜食性魚類豐富,不僅攝食碎屑、浮游植物或沉水植物,也攝食浮游動物.因此,投放的浮游動物很快會因雜食性魚類的捕食而消失,故而在南方湖泊中難以見到大型浮游動物[28,52].開展食物網結構對湖泊地球化學過程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是揭示上述現(xiàn)象相關機理的關鍵,對指導湖泊修復也有重要意義[53].3.2.4 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與控制對策
本文編號:305343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30534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