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川桂3省暗褐網柄牛肝菌菌腔蟲癭的寄主植物與介殼蟲種類調查
發(fā)布時間:2021-03-16 13:59
暗褐網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與介殼蟲形成的菌腔蟲癭是該菌營養(yǎng)機制研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研究先后在云南、四川和廣西3省區(qū)暗褐網柄牛肝菌產區(qū)的16個地點,對菌腔蟲癭的生態(tài)和生物學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調查。發(fā)現(xiàn)根部著生菌腔蟲癭的寄主植物有31種,涉及16個科的28個屬。與暗褐網柄牛肝菌形成菌腔蟲癭的介殼蟲種類有12種,其中10種隸屬粉蚧科Pseudococcidae、綿蚧科Monophlebidae、蚧科Coccidae各1種。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菌腔蟲癭的寄生位置和形狀會有所不同,與暗褐網柄牛肝菌菌絲形成菌腔蟲癭的寄主植物和介殼蟲之間不存在專一性。上述研究結果為暗褐網柄牛肝菌的仿生栽培奠定了基礎。
【文章來源】: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20,42(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11 頁
【部分圖文】:
柚子樹
枇杷樹
鳳凰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暗褐網柄牛肝菌﹣植物﹣根粉蚧三者關系的初步研究[J]. 張春霞,何明霞,劉靜,曹旸,高鋒,許欣景,王文兵,王云. 食藥用菌. 2015(06)
[2]蟲癭—昆蟲與植物互作的奇特產物[J]. 邵淑霞,阮楨媛,楊子祥,陳曉鳴.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12(03)
[3]暗褐網柄牛肝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J]. 張春霞,何明霞,紀開萍,曹旸,劉靜,王文兵.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12(02)
[4]暗褐網柄牛肝菌菌絲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 何明霞,張春霞,紀開萍,曹旸,劉靜,王文兵. 食用菌學報. 2009(02)
[5]真菌和昆蟲的互作關系及協(xié)同進化[J]. 蔣先芝,楊恩策,劉杏忠. 前沿科學. 2009(01)
[6]新菠蘿灰粉蚧生活習性初探[J]. 張小冬,陳澤坦,鐘義海,吳慧鳳. 華東昆蟲學報. 2008(01)
[7]中國南部高等真菌的熱帶親緣[J]. 楊祝良,臧穆. 云南植物研究. 2003(02)
[8]草履蚧生物學特性與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 高存勞,王小紀,張軍靈,楊大宏,鄭有鵬,宮健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6)
[9]枇杷新害蟲——枇杷蟻粉蚧(同翅目:粉蚧科)的發(fā)現(xiàn)和初步考查[J]. 黃邦侃,施明謙,方武然. 福建農學院學報. 1986(04)
博士論文
[1]中國隔擔菌屬的分類研究[D]. 陳素真.中國海洋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086156
【文章來源】: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20,42(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11 頁
【部分圖文】:
柚子樹
枇杷樹
鳳凰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暗褐網柄牛肝菌﹣植物﹣根粉蚧三者關系的初步研究[J]. 張春霞,何明霞,劉靜,曹旸,高鋒,許欣景,王文兵,王云. 食藥用菌. 2015(06)
[2]蟲癭—昆蟲與植物互作的奇特產物[J]. 邵淑霞,阮楨媛,楊子祥,陳曉鳴.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12(03)
[3]暗褐網柄牛肝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J]. 張春霞,何明霞,紀開萍,曹旸,劉靜,王文兵.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12(02)
[4]暗褐網柄牛肝菌菌絲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 何明霞,張春霞,紀開萍,曹旸,劉靜,王文兵. 食用菌學報. 2009(02)
[5]真菌和昆蟲的互作關系及協(xié)同進化[J]. 蔣先芝,楊恩策,劉杏忠. 前沿科學. 2009(01)
[6]新菠蘿灰粉蚧生活習性初探[J]. 張小冬,陳澤坦,鐘義海,吳慧鳳. 華東昆蟲學報. 2008(01)
[7]中國南部高等真菌的熱帶親緣[J]. 楊祝良,臧穆. 云南植物研究. 2003(02)
[8]草履蚧生物學特性與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 高存勞,王小紀,張軍靈,楊大宏,鄭有鵬,宮健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6)
[9]枇杷新害蟲——枇杷蟻粉蚧(同翅目:粉蚧科)的發(fā)現(xiàn)和初步考查[J]. 黃邦侃,施明謙,方武然. 福建農學院學報. 1986(04)
博士論文
[1]中國隔擔菌屬的分類研究[D]. 陳素真.中國海洋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0861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yylw/30861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