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灣扇貝雜交育種及雜交子代高溫耐受性與遺傳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1-01 19:12
墨西哥灣扇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是我國南方重要經(jīng)濟貝類之一,但自1991年從美國弗羅里達州引進我國起,經(jīng)過20多代的累代養(yǎng)殖,現(xiàn)有養(yǎng)殖群體已出現(xiàn)明顯的種質(zhì)衰退問題,影響產(chǎn)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本研究以扇貝“渤海紅”和墨西哥灣扇貝為親本進行雜交育種實驗,并采用生態(tài)模擬、分子標記的方法對雜交子代的雜種優(yōu)勢、遺傳特征進行分析,旨在為墨西哥灣扇貝種質(zhì)改良及新品種的培育提供參考。1、扇貝“渤海紅”×墨西哥灣扇貝(A.i concentricus)雙列雜交及雜種優(yōu)勢分析利用扇貝“渤海紅”青島群體(B)和墨西哥灣扇貝(I)兩個近緣物種為親本,采用雙列雜交方法建立了雜交組IB(I♀×B♂)、BI(B♂×I♀)和自交組BB(B♂×B♀)、II(I♀×♂)4個組合,分析比較了自交組與雜交組生長及存活數(shù)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各組受精率均大于95%,各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反交組(IB)孵化率最低62.1%,顯著低于其它各組;整個實驗周期內(nèi),雜交組在生長與存活方面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雜種優(yōu)勢,浮游期殼高生長中親雜種優(yōu)勢率為17.27%,存活率中親雜種優(yōu)勢為7.54%;養(yǎng)成期(60...
【文章來源】: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省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浮游期各組殼高生長Fig2-1Comparisonoflarvalshellheight
浮游期殼高雜種優(yōu)勢率
圖 2-3 浮游期累計存活率Fig.2-3 The survival rate in the larval stage注: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Note: The date in the table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圖 2-4 浮游期存活率雜種優(yōu)勢率Fig.2-4 Comparison of heterosis of survival rate in larval stag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福建牡蠣選育群體的遺傳多樣性[J]. 郭香,曾志南,鄭雅友,巫旗生,寧岳,祁劍飛,賈圓圓.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8(05)
[2]蝦夷扇貝與風向標扇貝種間雜交的初步研究[J]. 劉桂龍,林基亮,楊斌,陳銀,馬斌,魏振祿,張金盛,劉博,王春德. 水產(chǎn)學報. 2018(12)
[3]大連持續(xù)高溫海參大面積死亡[J]. 李雪晴. 中國水產(chǎn). 2018(09)
[4]短蛸微衛(wèi)星多重PCR體系建立及交配模式分析[J]. 劉文芬,馮艷微,王衛(wèi)軍,陳建強,楊建敏.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8(03)
[5]皺紋盤鮑4個養(yǎng)殖群體雜交子代生長與存活狀況比較[J]. 江海林,馮艷微,劉春廷,姜緒,劉相全.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8(03)
[6]海灣扇貝韓國種群與海灣扇貝南部亞種雜交后代的高溫耐受性研究[J]. 張穎,劉桂龍,馬斌,王一福,由希濤,于英杰,王春德,劉博,趙玉明. 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4)
[7]微衛(wèi)星分子標記及其在動物遺傳育種中的研究進展[J]. 楊萬云,鄭軍軍,賈博寅,常樹卓,劉慧,李春義,王桂武,楊福合.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7(11)
[8]不同大小規(guī)格墨西哥灣扇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轉(zhuǎn)錄組分析及生長相關基因篩選[J]. 譚杰,姚高友,陶雅晉,劉志剛,劉付少梅.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9(01)
[9]墨西哥灣扇貝與華貴櫛孔扇貝的遠緣雜交[J]. 潘奕達,封杰,劉行,王文杰,潘英.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7(04)
[10]墨西哥灣扇貝與“中科紅”海灣扇貝群體遺傳多樣性SSR分析[J]. 譚杰,彭曉君,劉志剛,高友,劉付少梅.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8(04)
博士論文
[1]長牡蠣、葡萄牙牡蠣與近江牡蠣的種間雜交研究[D]. 姚托.中國海洋大學 2014
[2]海灣扇貝的選擇和雜交育種[D]. 張守都.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
[3]香港巨牡蠣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與長牡蠣C.gigas種間雜交效應及遺傳改良研究[D]. 張躍環(huán).中國海洋大學 2012
[4]海灣扇貝群體遺傳學和扇貝科分子系統(tǒng)演化的研究[D]. 劉保忠.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3
碩士論文
[1]墨西哥灣扇貝轉(zhuǎn)錄組分析及其與扇貝“渤海紅”雜交F1代分子標記研究[D]. 譚杰.廣東海洋大學 2018
[2]墨西哥灣扇貝與華貴櫛孔扇貝屬間遠緣雜交的初步研究[D]. 潘奕達.廣西大學 2016
[3]長牡蠣不同選育群體雜交子代的雜種優(yōu)勢及微衛(wèi)星分析[D]. 余勇.中國海洋大學 2015
[4]許氏平鲉遺傳多樣性及多重父權研究[D]. 丁奎.中國海洋大學 2015
[5]香港巨牡蠣♀×太平洋牡蠣♂雜交及三倍體的初步研究[D]. 劉劍.中國海洋大學 2011
[6]華貴櫛孔扇貝早期生活史溫鹽效應與選擇育種及顏色性狀遺傳規(guī)律研究[D]. 呂文剛.廣東海洋大學 2010
[7]長牡蠣雜交育種的研究[D]. 滕爽爽.中國海洋大學 2009
[8]扇貝微衛(wèi)星標記的篩選及其在物種鑒定中的應用[D]. 惠敏.中國海洋大學 2008
本文編號:2951838
【文章來源】: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省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浮游期各組殼高生長Fig2-1Comparisonoflarvalshellheight
浮游期殼高雜種優(yōu)勢率
圖 2-3 浮游期累計存活率Fig.2-3 The survival rate in the larval stage注: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Note: The date in the table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圖 2-4 浮游期存活率雜種優(yōu)勢率Fig.2-4 Comparison of heterosis of survival rate in larval stag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福建牡蠣選育群體的遺傳多樣性[J]. 郭香,曾志南,鄭雅友,巫旗生,寧岳,祁劍飛,賈圓圓.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8(05)
[2]蝦夷扇貝與風向標扇貝種間雜交的初步研究[J]. 劉桂龍,林基亮,楊斌,陳銀,馬斌,魏振祿,張金盛,劉博,王春德. 水產(chǎn)學報. 2018(12)
[3]大連持續(xù)高溫海參大面積死亡[J]. 李雪晴. 中國水產(chǎn). 2018(09)
[4]短蛸微衛(wèi)星多重PCR體系建立及交配模式分析[J]. 劉文芬,馮艷微,王衛(wèi)軍,陳建強,楊建敏.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8(03)
[5]皺紋盤鮑4個養(yǎng)殖群體雜交子代生長與存活狀況比較[J]. 江海林,馮艷微,劉春廷,姜緒,劉相全.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8(03)
[6]海灣扇貝韓國種群與海灣扇貝南部亞種雜交后代的高溫耐受性研究[J]. 張穎,劉桂龍,馬斌,王一福,由希濤,于英杰,王春德,劉博,趙玉明. 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4)
[7]微衛(wèi)星分子標記及其在動物遺傳育種中的研究進展[J]. 楊萬云,鄭軍軍,賈博寅,常樹卓,劉慧,李春義,王桂武,楊福合.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7(11)
[8]不同大小規(guī)格墨西哥灣扇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轉(zhuǎn)錄組分析及生長相關基因篩選[J]. 譚杰,姚高友,陶雅晉,劉志剛,劉付少梅.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9(01)
[9]墨西哥灣扇貝與華貴櫛孔扇貝的遠緣雜交[J]. 潘奕達,封杰,劉行,王文杰,潘英.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7(04)
[10]墨西哥灣扇貝與“中科紅”海灣扇貝群體遺傳多樣性SSR分析[J]. 譚杰,彭曉君,劉志剛,高友,劉付少梅.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8(04)
博士論文
[1]長牡蠣、葡萄牙牡蠣與近江牡蠣的種間雜交研究[D]. 姚托.中國海洋大學 2014
[2]海灣扇貝的選擇和雜交育種[D]. 張守都.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
[3]香港巨牡蠣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與長牡蠣C.gigas種間雜交效應及遺傳改良研究[D]. 張躍環(huán).中國海洋大學 2012
[4]海灣扇貝群體遺傳學和扇貝科分子系統(tǒng)演化的研究[D]. 劉保忠.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3
碩士論文
[1]墨西哥灣扇貝轉(zhuǎn)錄組分析及其與扇貝“渤海紅”雜交F1代分子標記研究[D]. 譚杰.廣東海洋大學 2018
[2]墨西哥灣扇貝與華貴櫛孔扇貝屬間遠緣雜交的初步研究[D]. 潘奕達.廣西大學 2016
[3]長牡蠣不同選育群體雜交子代的雜種優(yōu)勢及微衛(wèi)星分析[D]. 余勇.中國海洋大學 2015
[4]許氏平鲉遺傳多樣性及多重父權研究[D]. 丁奎.中國海洋大學 2015
[5]香港巨牡蠣♀×太平洋牡蠣♂雜交及三倍體的初步研究[D]. 劉劍.中國海洋大學 2011
[6]華貴櫛孔扇貝早期生活史溫鹽效應與選擇育種及顏色性狀遺傳規(guī)律研究[D]. 呂文剛.廣東海洋大學 2010
[7]長牡蠣雜交育種的研究[D]. 滕爽爽.中國海洋大學 2009
[8]扇貝微衛(wèi)星標記的篩選及其在物種鑒定中的應用[D]. 惠敏.中國海洋大學 2008
本文編號:29518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scyylw/29518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