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L-肉堿對異養(yǎng)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種群增長、生化組成、收獲量、脂肪酸組成及主要脂肪酸代謝酶活性的影響,目的是提高異養(yǎng)小球藻自身的營養(yǎng)價值、降低商業(yè)成本,為其生產應用、產品研發(fā)等提供科學依據及數(shù)據支持。用不同濃度L-肉堿(0,50,100,200 mg/L)在不同時間(6 h、24 h、96 h)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試驗選用BG-11培養(yǎng)基,初始密度為5×10~6 cells/mL,25℃、不間斷充氣,培養(yǎng)時間為144 h,每處理3個重復,試驗重復3次。結果顯示:1、L-肉堿對異養(yǎng)小球藻種群增長影響顯著(P0.05)在6 h添加不同濃度L-肉堿(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各處理組種群密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各處理組之間差異性顯著(P0.05)。種群密度大小依次是100 mg/L組200 mg/L組50mg/L組對照組,其中100 mg/L處理組在試驗72 h種群密度達到最大,為24.78×10~6 cells/mL,是起始濃度的4.96倍。在24 h添加不同濃度L-肉堿(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在試驗的第24-48 h,各處理組種群密度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在試驗的48-144 h,各處理組種群密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100 mg/L肉堿處理組小球藻的種群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及其他兩處理組(P0.05),其在異養(yǎng)72 h種群密度達到最高,為30.83×10~6 cells/mL,是起始濃度的6.17倍。在96 h添加不同濃度L-肉堿(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在試驗的96-120 h,各處理組在生長末期又出現(xiàn)了種群密度上升的趨勢,且肉堿處理組小球藻種群密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3個處理組間小球藻種群密度差異顯著(P0.05)。種群密度大小依次是100 mg/L組200 mg/L組50 mg/L組對照組,其中100 mg/L處理組在試驗120 h種群密度達到最大,為17.72×10~6 cells/mL,是起始濃度的3.54倍。生長周期結束后,各處理組小球藻的干重、鮮重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各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各處理組小球藻收獲量大小的順序依次為100 mg/L組200 mg/L組50 mg/L組對照組,其中在24 h添加100mg/L肉堿處理組小球藻的收獲量最大,分別為干重1.47g,鮮重5.78g。6 h、24h、96 h添加肉堿處理組其總脂及可溶性蛋白質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各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100 mg/L肉堿處理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及其他處理組(P0.05),其中異養(yǎng)24 h添加肉堿處理組其總脂及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最高,分別為21.79%、50.81 mg/kg。2、L-肉堿對異養(yǎng)小球藻脂肪酸組成影響顯著(P0.05)在6 h添加L-肉堿(50 mg/L、100 mg/L、200 mg/L)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結果顯示:200 mg/L處理組∑SFA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50 mg/L、100 mg/L處理組其∑SFA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各處理組∑HUFA、∑PUFA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3個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100 mg/L、200 mg/L處理組脂肪酸n-3/n-6比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50 mg/L處理組脂肪酸n-3/n-6比值與對照組無差異。在24 h添加L-肉堿(50 mg/L、100 mg/L、200 mg/L)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結果顯示:各處理組∑SFA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3個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50 mg/L肉堿組和100 mg/L肉堿組∑HUFA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和200 mg/L肉堿組(P0.05),且這兩組之間差異不顯著。200 mg/L肉堿組∑HUFA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50 mg/L肉堿組∑PUFA含量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100 mg/L肉堿組和200 mg/L肉堿組∑PUFA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間差異不顯著。各處理組脂肪酸n-3/n-6比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3個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在96 h添加L-肉堿(50 mg/L、100 mg/L、200 mg/L)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結果顯示:各處理組其∑SFA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3個處理組之間差異不顯著;50 mg/L肉堿組∑HUFA和∑PUFA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和100 mg/L肉堿組(P0.05),但與200 mg/L肉堿組差異不顯著;各處理組脂肪酸n-3/n-6比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3個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3、L-肉堿對異養(yǎng)小球藻相關脂肪酸代謝酶活性影響顯著(P0.05)在6 h添加L-肉堿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結果顯示:在12 h時,50 mg/L肉堿組的ACC、KAS、FAD2活性均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50 mg/L與100 mg/L肉堿組MAT酶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和200 mg/L肉堿組(P0.05),且兩組間差異不顯著。在36 h時,各處理組間ACC、MAT和FAD2酶活性均差異顯著(P0.05),其中50 mg/L肉堿組以上酶的活性最高。50 mg/L肉堿組KAS酶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100 mg/L與200 mg/L肉堿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在108 h時,100 mg/L與200 mg/L肉堿組以上4種酶的活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50 mg/L肉堿組(P0.05),且兩組間差異不顯著,50 mg/L肉堿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24 h添加L-肉堿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結果顯示:在添加L-肉堿強化前,以上4種酶活性差異不顯著,在36 h時,各處理組間ACC、MAT和FAD2酶活性均差異顯著(P0.05),其中100 mg/L肉堿組ACC和MAT活性最高。100 mg/L肉堿組KAS酶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50 mg/L、200 mg/L肉堿組KAS酶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間差異不顯著。在108 h時,各處理組間4種酶活性差異均顯著(P0.05)。在96 h添加L-肉堿強化異養(yǎng)小球藻結果顯示:在添加L-肉堿強化前,以上4種酶活性差異不顯著,在108 h時,各處理組ACC、KAS和FAD2酶活性差異均顯著(P0.05),且50 mg/L肉堿組酶活性最高。50 mg/L肉堿組MAT酶活性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100 mg/L、200 mg/L肉堿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間差異不顯著。結論:在本試驗條件下,在小球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24h時添加100 mg/L肉堿能夠通過提高乙酰輔酶A羧化酶、丙二;-CoA:ACP轉酰基酶、β-酮脂酰-ACP合酶、Δ12脂肪酸去飽和酶活性,來改善其脂肪酸組成,尤其是多不飽和脂肪酸與n-3/n-6脂肪酸比值升高,進而促進其種群增長和改善其生化組成。
【圖文】:
圖 1 小球藻中心碳代謝途徑[29]Fig 1. The carbon metabolism pathway of chlorella有文獻報道在異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中可積累大量的 TAG。在脂肪酸的從頭合成過程中,乙酰 CoA 羧化酶(acety-CoAcarboxylase,ACCase)催化反應第一步,生成丙二酰 CoA,從而作為脂肪酸鏈延長的二碳單位不斷參入碳鏈。由圖 1 可以看出,合成 TAG 的途徑從二羥丙酮磷酸開始,首先在甘油-3-磷酸脫氫酶的幫助下生成甘油-3-磷酸,然后分別在 GPAT 和溶血磷脂酸酰基轉移酶的參與下,連續(xù)加入兩個;-CoA 后,生成磷脂酸。這一步生成的 PA 可以進一步生成 CDP-二脂酰甘油,然后再生成 PG 和 PI,通過它可以生成硫脂、糖脂和 TAG 等。在脂肪酸脫氫酶方面,部分基因 mRNA 表達豐度在異養(yǎng) 24 h 的時間點上調了 3.0-13.6 倍,而這些酶在異養(yǎng)后期下調。TAG 的積累和次級類胡蘿卜素的相關酶在異養(yǎng)后期的上調,原因可能是幫助細胞減少即將到來的光照刺激對葉綠體造成的傷害。參與碳固定途徑的基因在整個異養(yǎng)過程的表達都非常溫和,,但是當轉入光誘導后短短 2 h,大部分定位在葉綠體卡爾文循環(huán)過程的基因迅速上調。并且,那

圖 1-1 甘氨酸酵母培養(yǎng)基對異養(yǎng)小球藻的影響Fig 1-1. Effects of glycine yeast medium on heterotrophic chlorella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處理組之間的差異顯著性(P<0.05),下圖相同 Mean with unlike superscrip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below is the same由圖可看出;選擇甘氨酸酵母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異養(yǎng)小球藻,試驗在第 72h 時種即低于初始密度,且每個時間段異養(yǎng)小球藻種群密度差異均顯著(P<0.05密度大小依次為 24 h>48 h>6 h>72h,最高密度可達 8×106cells/mL。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917.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方方;杜風光;劉鉞;徐靈鶴;張鵬飛;姜超;;異養(yǎng)小球藻培養(yǎng)基優(yōu)化篩選[J];食品與發(fā)酵科技;2015年03期
2 孔維寶;汪洋;楊紅;葸玉琴;韓銳;牛世全;;不同營養(yǎng)方式對普通小球藻生長代謝及生化組分的影響[J];微生物學報;2015年03期
3 楊坤;盧文軒;;小球藻對養(yǎng)殖水體水質凈化作用的研究[J];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14年07期
4 畢生雷;張成明;李十中;劉鉞;杜風光;;異養(yǎng)小球藻半連續(xù)發(fā)酵生產油脂工藝探討[J];食品與發(fā)酵科技;2014年05期
5 何亞丁;華雪銘;孔純;吳釗;陳曉明;朱偉星;焦建剛;周志剛;;小球藻藻渣替代豆粕對凡納濱對蝦生長性能和氮磷排放的影響[J];水產學報;2014年09期
6 陳煒;梁明明;白永安;李曉東;趙文;;小球藻不同生長時期總脂含量和脂肪酸組成的變化[J];水產科學;2013年09期
7 王淑慧;林河通;汪靚;曹莉莉;;異養(yǎng)培養(yǎng)小球藻chlorella sp.生產葉黃素條件的優(yōu)化[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4年04期
8 楊素玲;孟佑婷;劉桂君;王平;尚宏忠;;小球藻自養(yǎng)、異養(yǎng)和混養(yǎng)特性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年18期
9 朱義平;宋東輝;楊國蘭;;不同氮源對異養(yǎng)小球藻生物量和油脂積累的影響[J];水生生物學報;2012年06期
10 李興銳;王文睿;張永奎;張鵬;謝通慧;梁斌;;氮濃度對異養(yǎng)小球藻生長及蛋白質含量的影響[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2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范建華;小球藻異養(yǎng)/光誘導切換過程的分子響應及其功能基因組學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楊青峰;外源SAD基因在蛋白核小球藻中轉化和表達及對脂肪酸組成的影響[D];廣東海洋大學;2017年
2 林偉杰;L-肉堿對兩種微藻種群增長、光合作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6年
3 曲青梅;舟形藻懸浮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及營養(yǎng)成分分析[D];魯東大學;2015年
4 慈麗寧;藻粉替代魚粉對團頭魴生產性能、營養(yǎng)成分、消化機能和免疫的影響[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5 王潤民;小球藻CS-01的分離鑒定及自養(yǎng)與異養(yǎng)條件下脂質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差異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戰(zhàn)歌;飼料中添加L-肉堿和甜菜堿對羅非魚生長及脂肪代謝的影響[D];廣西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
26855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scyylw/268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