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墑補灌下水肥一體化對小麥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2-12-23 02:02
2016~2018年小麥生長季,在山東省兗州市史王村進行大田試驗,供試品種為濟麥22。采用裂區(qū)試驗設(shè)計,設(shè)置每公頃施純氮0(N0)、150(N1)、180(N2)、210(N3)和240 kg(N4)共5個施氮量處理,每個施氮量處理下,均設(shè)置不灌水和撒施追氮(W0)、畦灌和撒施追氮(W1)和利用微噴帶灌溉實行追氮水肥一體化(W2)3個灌溉施肥方式處理。研究測墑補灌下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響。結(jié)果如下:1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耗水特性的影響兩年度同一施氮量下,小麥生育期開花期補灌量和總補灌量為W2顯著低于W1;小麥生育期總耗水量表現(xiàn)為W1、W2>W(wǎng)0;W2灌水量占總耗水量的比例顯著低于W1處理;土壤貯水消耗量及其占總耗水量的比例、60~120 cm土層土壤貯水消耗量,開花至成熟期土壤貯水消耗量均為W0>W(wǎng)2>W(wǎng)1;兩生長季拔節(jié)期和灌漿期7日平均棵間蒸發(fā)量均為W2<W1<W0。2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光合特性的影響兩年度同一施氮量下,W2開花后14~28 d旗葉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葉綠素相對含量、最大光化學效率、實際光化學效率、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
【文章頁數(shù)】:8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與方法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耗水特性的影響
3.1.1 拔節(jié)期和開花期補灌水量
3.1.2 麥田耗水量及其水分來源
3.1.3 全生育期0~200 cm土層土壤貯水消耗量
3.1.4 不同生育階段土壤貯水消耗量
3.1.5 階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數(shù)
3.1.6 棵間蒸發(fā)量
3.2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光合特性和干物質(zhì)積累轉(zhuǎn)運的影響
3.2.1 旗葉光合特性
3.2.1.1 旗葉凈光合速率(Pn)
3.2.1.2 旗葉蒸騰速率(Tr)
3.2.1.3 旗葉氣孔導度(Gs)
3.2.2 旗葉葉綠素相對含量
3.2.3 旗葉葉綠素熒光特性
3.2.3.1 旗葉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
3.2.3.2 旗葉實際光化學效率(Φ_(PSⅡ))
3.2.3.3 旗葉光化學猝滅系數(shù)(q_p)
3.2.4 群體冠層特性
3.2.4.1 冠層葉面積指數(shù)(LAI)
3.2.4.2 小麥冠層光合有效輻射截獲率、透射率和反射率
3.2.5 開花后旗葉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5.1 旗葉蔗糖含量
3.2.5.2 旗葉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6 干物質(zhì)積累與分配
3.2.6.1 不同生育時期植株的干物質(zhì)積累量
3.2.6.2 成熟期干物質(zhì)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3.2.6.3 開花后營養(yǎng)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對籽粒的貢獻率
3.3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氮素利用特性的影響
3.3.1 氮素積累與轉(zhuǎn)運
3.3.1.1 不同生育時期植株氮素積累量
3.3.1.2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的分配
3.3.1.3 開花后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轉(zhuǎn)運
3.3.2 拔節(jié)期灌水后植株氮素和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
3.3.2.1 拔節(jié)期灌水后植株氮素含量
3.3.2.2 拔節(jié)期灌水后0~40 cm土層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
3.3.3 成熟期0~200 cm土層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
3.4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旗葉衰老特性的影響
3.4.1 旗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3.4.2 旗葉丙二醛(MDA)含量
3.4.3 旗葉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
3.5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籽粒產(chǎn)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響
3.6 水肥一體化條件下不同施氮量對小麥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響
3.6.1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耗水特性的影響
3.6.1.1 麥田耗水量及其水分來源
3.6.1.2 不同生育階段土壤貯水消耗量
3.6.1.3 棵間蒸發(fā)量
3.6.2 旗葉光合特性
3.6.2.1 旗葉凈光合速率(Pn)
3.6.2.2 旗葉蒸騰速率(Tr)
3.6.2.3 旗葉氣孔導度(Gs)
3.6.2.4 不同生育時期的干物質(zhì)積累量
3.6.2.5 開花后營養(yǎng)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對籽粒的貢獻率
3.6.3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氮素積累與轉(zhuǎn)運的影響
3.6.3.1 不同生育時期植株氮素積累量
3.6.3.2 成熟期氮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3.6.3.3 開花后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轉(zhuǎn)運
3.6.4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籽粒產(chǎn)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響
3.7 施氮量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耗水、光合、氮素利用及衰老特性,籽粒產(chǎn)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影響的雙因素方差分析
4 討論
5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本文編號:3724485
【文章頁數(shù)】:8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與方法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耗水特性的影響
3.1.1 拔節(jié)期和開花期補灌水量
3.1.2 麥田耗水量及其水分來源
3.1.3 全生育期0~200 cm土層土壤貯水消耗量
3.1.4 不同生育階段土壤貯水消耗量
3.1.5 階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數(shù)
3.1.6 棵間蒸發(fā)量
3.2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光合特性和干物質(zhì)積累轉(zhuǎn)運的影響
3.2.1 旗葉光合特性
3.2.1.1 旗葉凈光合速率(Pn)
3.2.1.2 旗葉蒸騰速率(Tr)
3.2.1.3 旗葉氣孔導度(Gs)
3.2.2 旗葉葉綠素相對含量
3.2.3 旗葉葉綠素熒光特性
3.2.3.1 旗葉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
3.2.3.2 旗葉實際光化學效率(Φ_(PSⅡ))
3.2.3.3 旗葉光化學猝滅系數(shù)(q_p)
3.2.4 群體冠層特性
3.2.4.1 冠層葉面積指數(shù)(LAI)
3.2.4.2 小麥冠層光合有效輻射截獲率、透射率和反射率
3.2.5 開花后旗葉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5.1 旗葉蔗糖含量
3.2.5.2 旗葉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6 干物質(zhì)積累與分配
3.2.6.1 不同生育時期植株的干物質(zhì)積累量
3.2.6.2 成熟期干物質(zhì)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3.2.6.3 開花后營養(yǎng)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對籽粒的貢獻率
3.3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氮素利用特性的影響
3.3.1 氮素積累與轉(zhuǎn)運
3.3.1.1 不同生育時期植株氮素積累量
3.3.1.2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的分配
3.3.1.3 開花后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轉(zhuǎn)運
3.3.2 拔節(jié)期灌水后植株氮素和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
3.3.2.1 拔節(jié)期灌水后植株氮素含量
3.3.2.2 拔節(jié)期灌水后0~40 cm土層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
3.3.3 成熟期0~200 cm土層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
3.4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旗葉衰老特性的影響
3.4.1 旗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3.4.2 旗葉丙二醛(MDA)含量
3.4.3 旗葉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
3.5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籽粒產(chǎn)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響
3.6 水肥一體化條件下不同施氮量對小麥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響
3.6.1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耗水特性的影響
3.6.1.1 麥田耗水量及其水分來源
3.6.1.2 不同生育階段土壤貯水消耗量
3.6.1.3 棵間蒸發(fā)量
3.6.2 旗葉光合特性
3.6.2.1 旗葉凈光合速率(Pn)
3.6.2.2 旗葉蒸騰速率(Tr)
3.6.2.3 旗葉氣孔導度(Gs)
3.6.2.4 不同生育時期的干物質(zhì)積累量
3.6.2.5 開花后營養(yǎng)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對籽粒的貢獻率
3.6.3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氮素積累與轉(zhuǎn)運的影響
3.6.3.1 不同生育時期植株氮素積累量
3.6.3.2 成熟期氮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3.6.3.3 開花后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轉(zhuǎn)運
3.6.4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籽粒產(chǎn)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響
3.7 施氮量和灌溉施肥方式對小麥耗水、光合、氮素利用及衰老特性,籽粒產(chǎn)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影響的雙因素方差分析
4 討論
5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本文編號:372448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zwlw/37244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