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綠洲灌區(qū)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對綠肥還田利用方式的響應
發(fā)布時間:2021-10-14 22:22
針對干旱綠洲灌區(qū)小麥與玉米長期連作、麥后休閑期長、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研究麥后復種綠肥對輪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在石羊河流域,通過田間試驗研究麥后復種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壓、地表覆蓋免耕、地上部收獲后根茬翻壓、地上部收獲后免耕和不復種綠肥并采用傳統(tǒng)翻耕)對后茬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與不復種綠肥相比,綠肥全量翻壓和地表覆蓋免耕還田處理下玉米播前0~30 cm土層礦質(zhì)氮含量顯著增加11.7%、10.0%,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14.3%、16.2%;抽雄吐絲期,0~3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增加17.0%、13.7%,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8.7%、10.7%,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礎(chǔ)。綠肥全量翻壓和地表覆蓋免耕還田處理的玉米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較不復種綠肥翻耕處理明顯增加,其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產(chǎn)力較不復種綠肥翻耕處理平均提高20.1%、25.8%和17.3%、22.2%,且該條件下玉米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顯著高于綠肥根茬還田處理。因此,在干旱綠洲灌區(qū),麥后復種綠肥全量翻壓或地表覆蓋免耕在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時,實現(xiàn)了玉米氮素的高效利用。
【文章來源】:草業(yè)學報. 2020,29(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下玉米播前0~11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
麥后復種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對玉米抽雄吐絲期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的影響如圖3所示,從2018年研究結(jié)果來看,綠肥全量還田(TG、NTG)條件下,0~3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分別較CT高17.0%、13.1%(P<0.05),30~7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分別較CT高5.7%、6.9%(P<0.05);綠肥根茬還田(T、NT)條件下,0~7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與CT無顯著差異,70~110 cm土層綠肥還田各處理與CT差異均不顯著。從2019年研究結(jié)果來看,綠肥全量還田(TG、NTG)條件下,0~3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分別較CT高17.0%、14.3%(P<0.05),30~7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分別較CT高7.2%、9.1%(P<0.05);綠肥根茬還田(T、NT)條件下,0~30 cm土層T、NT與CT無顯著差異,30~70 cm土層T較NT和CT分別高3.9%、5.1%(P<0.05),70~110 cm土層綠肥還田各處理與CT差異不顯著。玉米抽雄吐絲期作為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和能量累積最重要的時期,綠肥全量翻壓或地表覆蓋還田均能提高玉米抽雄吐絲期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為玉米植株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提供基礎(chǔ)。2.2.2 0~30 cm土層微生物量氮含量
麥后復種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對玉米播前0~3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影響顯著(圖2)。從2018年研究結(jié)果來看,綠肥全量還田(TG、NTG)條件下,0~1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14.8%、13.2%(P<0.05),10~20 cm土層分別較CT高17.3%、23.5%(P<0.05),20~30 cm土層分別較CT高14.0%、17.7%(P<0.05);綠肥根茬還田(T、NT)條件下,10~2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7.5%、9.2%(P<0.05),0~10 cm和20~30 cm土層,T、NT與CT無顯著差異。從2019年研究結(jié)果來看,綠肥全量還田(TG、NTG)條件下,0~1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8.0%、7.8%(P<0.05),10~2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14.7%、17.1%(P<0.05),20~3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17.2%、18.1%(P<0.05);綠肥根茬還田(T、NT)條件下,0~10 cm和10~20 cm土層,T、NT與CT差異不顯著,20~30 cm土層,NT較CT高14.2%(P<0.05),T與CT差異不顯著。綜上表明,綠肥全量還田條件下,全量翻壓和地表覆蓋免耕處理均能提高玉米播前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保證土壤有機氮儲備和供肥能力。2.2 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對玉米抽雄吐絲期土壤氮素含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蠶豆綠肥利用方式對紫色土氮素礦化和硝化特征的影響[J]. 劉陽,習向銀,袁尚鵬,袁秀梅,王秀斌.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9(02)
[2]灌溉定額和綠肥交互作用對小麥/玉米帶田產(chǎn)量和養(yǎng)分利用的影響[J]. 袁金華,俄勝哲,車宗賢.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9(02)
[3]氮肥后移滿足綠洲灌區(qū)全膜覆蓋玉米的氮素需求[J]. 茍志文,胡發(fā)龍,趙財,于愛忠,樊志龍,殷文,柴強.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8(04)
[4]有機肥氮投入比例對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響[J]. 何翠翠,李貴春,尹昌斌,張洋.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8(02)
[5]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提高玉米產(chǎn)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J]. 謝軍,趙亞南,陳軒敬,李丹萍,徐春麗,王珂,張躍強,石孝均.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6(20)
[6]緩釋肥施用量對超高產(chǎn)夏玉米氮素積累分配的影響[J]. 陳艷萍,肖堯,孔令杰,陸大雷,袁建華,陸衛(wèi)平.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5(27)
[7]輪作及綠肥不同利用方式對作物產(chǎn)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 姚致遠,王崢,李婧,魚昌為,曹群虎,曹衛(wèi)東,高亞軍.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08)
[8]長期冬種綠肥改變紅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J]. 高嵩涓,曹衛(wèi)東,白金順,高菊生,黃晶,曾鬧華,常單娜,志水勝好. 土壤學報. 2015(04)
[9]不同管理方式對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響[J]. 徐明杰,張琳,汪新穎,彭亞靜,張麗娟,巨曉棠.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5(01)
[10]連年翻壓綠肥對植煙土壤物理及生物性狀的影響[J]. 佀國涵,趙書軍,王瑞,徐大兵,秦興成,譚軍,向必坤,袁家富.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4(04)
本文編號:3436925
【文章來源】:草業(yè)學報. 2020,29(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下玉米播前0~11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
麥后復種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對玉米抽雄吐絲期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的影響如圖3所示,從2018年研究結(jié)果來看,綠肥全量還田(TG、NTG)條件下,0~3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分別較CT高17.0%、13.1%(P<0.05),30~7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分別較CT高5.7%、6.9%(P<0.05);綠肥根茬還田(T、NT)條件下,0~7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與CT無顯著差異,70~110 cm土層綠肥還田各處理與CT差異均不顯著。從2019年研究結(jié)果來看,綠肥全量還田(TG、NTG)條件下,0~3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分別較CT高17.0%、14.3%(P<0.05),30~70 cm土層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分別較CT高7.2%、9.1%(P<0.05);綠肥根茬還田(T、NT)條件下,0~30 cm土層T、NT與CT無顯著差異,30~70 cm土層T較NT和CT分別高3.9%、5.1%(P<0.05),70~110 cm土層綠肥還田各處理與CT差異不顯著。玉米抽雄吐絲期作為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和能量累積最重要的時期,綠肥全量翻壓或地表覆蓋還田均能提高玉米抽雄吐絲期土壤礦質(zhì)氮含量,為玉米植株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提供基礎(chǔ)。2.2.2 0~30 cm土層微生物量氮含量
麥后復種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對玉米播前0~3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影響顯著(圖2)。從2018年研究結(jié)果來看,綠肥全量還田(TG、NTG)條件下,0~1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14.8%、13.2%(P<0.05),10~20 cm土層分別較CT高17.3%、23.5%(P<0.05),20~30 cm土層分別較CT高14.0%、17.7%(P<0.05);綠肥根茬還田(T、NT)條件下,10~2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7.5%、9.2%(P<0.05),0~10 cm和20~30 cm土層,T、NT與CT無顯著差異。從2019年研究結(jié)果來看,綠肥全量還田(TG、NTG)條件下,0~1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8.0%、7.8%(P<0.05),10~2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14.7%、17.1%(P<0.05),20~30 cm土層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別較CT高17.2%、18.1%(P<0.05);綠肥根茬還田(T、NT)條件下,0~10 cm和10~20 cm土層,T、NT與CT差異不顯著,20~30 cm土層,NT較CT高14.2%(P<0.05),T與CT差異不顯著。綜上表明,綠肥全量還田條件下,全量翻壓和地表覆蓋免耕處理均能提高玉米播前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保證土壤有機氮儲備和供肥能力。2.2 綠肥不同還田利用方式對玉米抽雄吐絲期土壤氮素含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蠶豆綠肥利用方式對紫色土氮素礦化和硝化特征的影響[J]. 劉陽,習向銀,袁尚鵬,袁秀梅,王秀斌.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9(02)
[2]灌溉定額和綠肥交互作用對小麥/玉米帶田產(chǎn)量和養(yǎng)分利用的影響[J]. 袁金華,俄勝哲,車宗賢.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9(02)
[3]氮肥后移滿足綠洲灌區(qū)全膜覆蓋玉米的氮素需求[J]. 茍志文,胡發(fā)龍,趙財,于愛忠,樊志龍,殷文,柴強.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8(04)
[4]有機肥氮投入比例對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響[J]. 何翠翠,李貴春,尹昌斌,張洋.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8(02)
[5]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提高玉米產(chǎn)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J]. 謝軍,趙亞南,陳軒敬,李丹萍,徐春麗,王珂,張躍強,石孝均.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6(20)
[6]緩釋肥施用量對超高產(chǎn)夏玉米氮素積累分配的影響[J]. 陳艷萍,肖堯,孔令杰,陸大雷,袁建華,陸衛(wèi)平.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5(27)
[7]輪作及綠肥不同利用方式對作物產(chǎn)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 姚致遠,王崢,李婧,魚昌為,曹群虎,曹衛(wèi)東,高亞軍.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08)
[8]長期冬種綠肥改變紅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J]. 高嵩涓,曹衛(wèi)東,白金順,高菊生,黃晶,曾鬧華,常單娜,志水勝好. 土壤學報. 2015(04)
[9]不同管理方式對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響[J]. 徐明杰,張琳,汪新穎,彭亞靜,張麗娟,巨曉棠.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5(01)
[10]連年翻壓綠肥對植煙土壤物理及生物性狀的影響[J]. 佀國涵,趙書軍,王瑞,徐大兵,秦興成,譚軍,向必坤,袁家富.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4(04)
本文編號:34369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zwlw/34369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