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小麥品種GS同工酶表達差異與氮效率關系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28 13:14
采用大田與盆栽相結合的方法,以高氮高效型(HH):周麥27、鄭麥366;高氮低效型(HL):周麥28、開麥20;低氮高效型(LH):漯麥18、豫麥49-198和低氮低氮型(LL):西農509、矮抗58這8個品種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三個氮水平(N0:0 kg/ha,N120:120 kg/ha,N225:225 kg/ha)下這些品種的產量及其構成、氮效率特征、氮素的積累和分配特征以及籽粒灌漿特性。同時,研究了小麥器官不同發(fā)育時期的氮代謝特征,包括氮代謝物的含量和相關代謝酶的活性,測定了GS同工酶的蛋白亞基表達和基因表達。利用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和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GS1,GS2和GS2m三種同工酶和氮效率的具體關系。以期明確不同氮效率小麥品種的GS同工酶表達特征及其時空分布,探究GS同工酶對小麥氮效率的主要調控方式,為不同小麥的優(yōu)質高效栽培和氮高效品種選育提供參考和理論依據(jù)。結果表明:(1)施氮量對氮低效品種的影響大于氮高效品種,且氮水平與氮效率指標均呈負相關關系,氮低效品種的氮效率提高潛力高于氮高效品種;(2)氮素在籽粒中的積累和分配量與氮素利用效率呈顯著正相關,且氮高效品種...
【文章來源】:河南農業(yè)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13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植物體內氮素吸收同化過程及其酶(Betti[44]etal.,2012)
7為其他氨基酸的合成提供代謝底物[47]。因此,GS/GOGAT循環(huán)被認為是高等植物體內進行氨同化的最主要途徑[48]。前人研究表明,高等植物體內通過此循環(huán)進行的NH4+同化超過總同化量的95%以上[49],因此它作為植物體內無機氮轉化為有機氮的樞紐,對氮素同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谷氨酰胺(Gln)和谷氨酸(Glu)作為植物形成其他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前體底物,也是氮素儲備和運輸?shù)闹饕问絒46]。圖1-2高等植物體內同化氨的GS/GOGAT循環(huán)Figure1-2Theglutaminesynthetase-glutamatesynthase(GS/GOGAT)cycleinhigherplantsKichey等通過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表明,小麥氮代謝生理指標的第一主成分為GS酶活性、總氮、蛋白質含量、氨基酸含量和葉綠素含量,且發(fā)現(xiàn)蛋白質含量、氨基酸含量和總氮與開花期小麥的旗葉GS活性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與硝酸還原酶(NR)活性無顯著相關性[50,51];并且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GS酶不但是控制植物生長和產量的核心,而且直接與氮利用效率相關聯(lián)[52-56],表明GS是小麥氮素吸收與同化的關鍵酶[57]。1.2.2小麥氮素的轉移與再利用光合器官將氮素同化產物谷氨酰胺(Gln)和谷氨酸(Glu)等氨基酸向庫器官(sink)運輸?shù)倪^程稱為小麥的氮素轉移。將衰老器官中蛋白質等含氮有機化合物降解釋放出的NH4+以及光呼吸中產生的NH4+重新同化成Gln和Glu等化合物,并運輸?shù)綆炱鞴俚倪^程,稱為氮素的再利用[50]。在小麥生長發(fā)育的不同時期,氮素轉移及再利用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拔節(jié)期之前,小麥為了根蘗的形態(tài)更有利建成,氮素主要由綠色光合器官(功能葉,倒二葉等)向新生組織、有效分蘗及根部中運輸,其次是衰老葉片(莖基部位葉片)向新生葉片?
302.2.4不同小麥品種葉片形態(tài)的差異從圖2-1可以看出,不同氮效率小麥品種的小麥旗葉對氮肥的響應不同。在N0條件下,小麥葉片旗葉均較小,其中葉面積最大的品種為YM49,葉面積最小的品種為HL型品種開麥20和LL型品種AK58,且表現(xiàn)為葉色較淺;在N225條件下,葉片面積最大的品種為LL型品種AK58,其次為XN509,葉片面積最小的品種為LH型品種LM18和HL型品種KM20;在N120處理下,葉面積最大的品種為LH型品種YM49和HH型品種ZM27,表明在減氮處理下(N120),氮高效型品種具有較大的葉面積。例如,在減氮處理下,LH型品種YM49的葉長為22.2cm,LL型品種XN509的葉長為18.9cm,YM49較XN509葉片長度長17.46%,且葉色明顯深于XN509。葉片面積和葉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葉片光合能力的強弱。從圖中可以看到,不同品種的葉片形態(tài)隨氮肥處理的影響差異較大,如HH型品種ZM366和LL型品種AK58隨著氮肥的增多,表面積呈現(xiàn)明顯增大的趨勢,但LH型品種YM49,隨著氮肥的增多,葉面積增大幅度小于ZM366,這可能由品種本身的基因型決定,對氮肥處理較敏感。圖2-1不同小麥品種開花期旗葉葉片形態(tài)的研究Figure2-1StudyontheflagleafmorphologicalofdifferentwheatgenotypesunderdifferentNlevel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推進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以河南優(yōu)質專用型小麥產業(yè)為例[J]. 路燕,周正富,王強,吳政卿,許保疆,李豪,田云峰. 農業(yè)科技管理. 2017(01)
[2]我國小麥進出口貿易發(fā)展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J]. 王新華,魯艷,王銳,杜江. 農業(yè)經(jīng)濟. 2017(01)
[3]不同氮效率小麥的氮代謝特征及GS酶活性與氮代謝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 周曉明,張志勇,王小純,熊淑萍,韓錦峰,馬新明.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6(09)
[4]施鉀對甘薯氮素轉移分配及氮代謝酶活性的影響[J]. 汪順義,劉慶,史衍璽,李歡.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1)
[5]不同水氮水平下小麥品種對光、水和氮利用效率的權衡[J]. 張凱,陳年來,顧群英.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07)
[6]氮循環(huán)與中國農業(yè)氮管理[J]. 王敬國,林杉,李保國.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6(03)
[7]氮高效利用水稻碳氮代謝物含量的變化特征[J]. 阮新民,施伏芝,從夕漢,羅志祥. 作物雜志. 2015(06)
[8]水分管理調控水稻氮素利用研究進展[J]. 曹小闖,李曉艷,朱練峰,張均華,禹盛苗,吳良歡,金千瑜. 生態(tài)學報. 2016(13)
[9]春性和半冬性小麥花后旗葉和籽粒氮代謝關鍵酶活性的差異[J]. 董召娣,易媛,張明偉,郭明明,朱新開,封超年,郭文善,彭永欣. 麥類作物學報. 2015(08)
[10]減氮處理對不同小麥品種干物質積累及氮素轉運特性的影響[J]. 熊淑萍,吳延鵬,王小純,馬新明,杜盼,吳懿鑫. 麥類作物學報. 2015(08)
博士論文
[1]氮素供應及衰老對小麥鐵鋅轉移及其在籽粒中累積的影響[D]. 趙蓉蓉.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4
[2]花后弱光對小麥產量和蛋白質品質的影響及氮素調控研究[D]. 陳二影.山東農業(yè)大學 2012
[3]小麥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態(tài)與氮肥調控研究[D]. 孫傳范.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黃淮麥區(qū)不同小麥品種的產量及其相關因素分析[D]. 張明響.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3
[2]不同菠菜基因型氮素吸收與利用效率的差異及機理研究[D]. 劉敏娜.浙江大學 2012
[3]不同栽培模式對西北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D]. 張林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4]水稻氮素高效利用QTLs定位及基因互作關系[D]. 白建江.蘇州大學 2010
[5]小麥冠層氮/碳時空分布特征及與氮素利用效率的關系[D]. 秦曉東.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6
[6]小麥不同發(fā)育階段硝酸還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遺傳分析[D]. 徐書果.河南農業(yè)大學 2006
[7]大豆氮素同化關鍵酶及氮素代謝規(guī)律研究[D]. 劉業(yè)麗.東北農業(yè)大學 2006
[8]不同基因型水稻對施用氮肥的響應及氮效率研究[D]. 楊靖民.吉林農業(yè)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411968
【文章來源】:河南農業(yè)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13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植物體內氮素吸收同化過程及其酶(Betti[44]etal.,2012)
7為其他氨基酸的合成提供代謝底物[47]。因此,GS/GOGAT循環(huán)被認為是高等植物體內進行氨同化的最主要途徑[48]。前人研究表明,高等植物體內通過此循環(huán)進行的NH4+同化超過總同化量的95%以上[49],因此它作為植物體內無機氮轉化為有機氮的樞紐,對氮素同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谷氨酰胺(Gln)和谷氨酸(Glu)作為植物形成其他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前體底物,也是氮素儲備和運輸?shù)闹饕问絒46]。圖1-2高等植物體內同化氨的GS/GOGAT循環(huán)Figure1-2Theglutaminesynthetase-glutamatesynthase(GS/GOGAT)cycleinhigherplantsKichey等通過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表明,小麥氮代謝生理指標的第一主成分為GS酶活性、總氮、蛋白質含量、氨基酸含量和葉綠素含量,且發(fā)現(xiàn)蛋白質含量、氨基酸含量和總氮與開花期小麥的旗葉GS活性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與硝酸還原酶(NR)活性無顯著相關性[50,51];并且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GS酶不但是控制植物生長和產量的核心,而且直接與氮利用效率相關聯(lián)[52-56],表明GS是小麥氮素吸收與同化的關鍵酶[57]。1.2.2小麥氮素的轉移與再利用光合器官將氮素同化產物谷氨酰胺(Gln)和谷氨酸(Glu)等氨基酸向庫器官(sink)運輸?shù)倪^程稱為小麥的氮素轉移。將衰老器官中蛋白質等含氮有機化合物降解釋放出的NH4+以及光呼吸中產生的NH4+重新同化成Gln和Glu等化合物,并運輸?shù)綆炱鞴俚倪^程,稱為氮素的再利用[50]。在小麥生長發(fā)育的不同時期,氮素轉移及再利用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拔節(jié)期之前,小麥為了根蘗的形態(tài)更有利建成,氮素主要由綠色光合器官(功能葉,倒二葉等)向新生組織、有效分蘗及根部中運輸,其次是衰老葉片(莖基部位葉片)向新生葉片?
302.2.4不同小麥品種葉片形態(tài)的差異從圖2-1可以看出,不同氮效率小麥品種的小麥旗葉對氮肥的響應不同。在N0條件下,小麥葉片旗葉均較小,其中葉面積最大的品種為YM49,葉面積最小的品種為HL型品種開麥20和LL型品種AK58,且表現(xiàn)為葉色較淺;在N225條件下,葉片面積最大的品種為LL型品種AK58,其次為XN509,葉片面積最小的品種為LH型品種LM18和HL型品種KM20;在N120處理下,葉面積最大的品種為LH型品種YM49和HH型品種ZM27,表明在減氮處理下(N120),氮高效型品種具有較大的葉面積。例如,在減氮處理下,LH型品種YM49的葉長為22.2cm,LL型品種XN509的葉長為18.9cm,YM49較XN509葉片長度長17.46%,且葉色明顯深于XN509。葉片面積和葉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葉片光合能力的強弱。從圖中可以看到,不同品種的葉片形態(tài)隨氮肥處理的影響差異較大,如HH型品種ZM366和LL型品種AK58隨著氮肥的增多,表面積呈現(xiàn)明顯增大的趨勢,但LH型品種YM49,隨著氮肥的增多,葉面積增大幅度小于ZM366,這可能由品種本身的基因型決定,對氮肥處理較敏感。圖2-1不同小麥品種開花期旗葉葉片形態(tài)的研究Figure2-1StudyontheflagleafmorphologicalofdifferentwheatgenotypesunderdifferentNlevel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推進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以河南優(yōu)質專用型小麥產業(yè)為例[J]. 路燕,周正富,王強,吳政卿,許保疆,李豪,田云峰. 農業(yè)科技管理. 2017(01)
[2]我國小麥進出口貿易發(fā)展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J]. 王新華,魯艷,王銳,杜江. 農業(yè)經(jīng)濟. 2017(01)
[3]不同氮效率小麥的氮代謝特征及GS酶活性與氮代謝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 周曉明,張志勇,王小純,熊淑萍,韓錦峰,馬新明.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6(09)
[4]施鉀對甘薯氮素轉移分配及氮代謝酶活性的影響[J]. 汪順義,劉慶,史衍璽,李歡.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1)
[5]不同水氮水平下小麥品種對光、水和氮利用效率的權衡[J]. 張凱,陳年來,顧群英.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07)
[6]氮循環(huán)與中國農業(yè)氮管理[J]. 王敬國,林杉,李保國.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6(03)
[7]氮高效利用水稻碳氮代謝物含量的變化特征[J]. 阮新民,施伏芝,從夕漢,羅志祥. 作物雜志. 2015(06)
[8]水分管理調控水稻氮素利用研究進展[J]. 曹小闖,李曉艷,朱練峰,張均華,禹盛苗,吳良歡,金千瑜. 生態(tài)學報. 2016(13)
[9]春性和半冬性小麥花后旗葉和籽粒氮代謝關鍵酶活性的差異[J]. 董召娣,易媛,張明偉,郭明明,朱新開,封超年,郭文善,彭永欣. 麥類作物學報. 2015(08)
[10]減氮處理對不同小麥品種干物質積累及氮素轉運特性的影響[J]. 熊淑萍,吳延鵬,王小純,馬新明,杜盼,吳懿鑫. 麥類作物學報. 2015(08)
博士論文
[1]氮素供應及衰老對小麥鐵鋅轉移及其在籽粒中累積的影響[D]. 趙蓉蓉.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4
[2]花后弱光對小麥產量和蛋白質品質的影響及氮素調控研究[D]. 陳二影.山東農業(yè)大學 2012
[3]小麥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態(tài)與氮肥調控研究[D]. 孫傳范.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黃淮麥區(qū)不同小麥品種的產量及其相關因素分析[D]. 張明響.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3
[2]不同菠菜基因型氮素吸收與利用效率的差異及機理研究[D]. 劉敏娜.浙江大學 2012
[3]不同栽培模式對西北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D]. 張林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4]水稻氮素高效利用QTLs定位及基因互作關系[D]. 白建江.蘇州大學 2010
[5]小麥冠層氮/碳時空分布特征及與氮素利用效率的關系[D]. 秦曉東.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6
[6]小麥不同發(fā)育階段硝酸還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遺傳分析[D]. 徐書果.河南農業(yè)大學 2006
[7]大豆氮素同化關鍵酶及氮素代謝規(guī)律研究[D]. 劉業(yè)麗.東北農業(yè)大學 2006
[8]不同基因型水稻對施用氮肥的響應及氮效率研究[D]. 楊靖民.吉林農業(yè)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4119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zwlw/34119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