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低溫脅迫下AM真菌調控水稻脯氨酸代謝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0-09-02 15:48
   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與陸生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體—菌根,不僅能促進宿主養(yǎng)分吸收還能增強其低溫抗性。脯氨酸(Proline,Pro)是重要的脅迫保護物質,低溫脅迫下菌根中脯氨酸積累是AM真菌提高宿主抗性的主要機制之一。然而關于低溫脅迫下菌根共生體中脯氨酸積累的內在機制還不明晰。本研究采用盆栽試驗,以水稻為宿主植物,以根內球囊霉為AM真菌菌種,對接種與不接種AM真菌的水稻分別設置外源添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0 mmol·L~(-1)與0.1 mmol·L~(-1))與施氮(30 mg·L~(-1)與80 mg·L~(-1))處理,培養(yǎng)至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進行溫度(15℃±1.0℃與22℃±1.0℃)處理,處理7d后取樣,通過測定氮代謝關鍵酶活性、脯氨酸代謝底物與關鍵基因表達以及NO代謝關鍵酶活性變化情況,探究低溫脅迫下AM共生體脯氨酸代謝特征,NO在AM真菌促進水稻脯氨酸積累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供氮水平下AM真菌對水稻脯氨酸代謝的影響,以期探明AM真菌響應低溫脅迫的脯氨酸代謝機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低溫脅迫抑制水稻的生長發(fā)育,AM真菌促進了水稻脯氨酸的積累,進而提高水稻低溫抗性。低溫降低了水稻株高、根長、鮮重與干重,顯著抑制了水稻的生長,AM真菌對水稻生長具有顯著積極作用,根長基本能夠恢復到常溫水平。AM真菌的侵染使水稻脯氨酸含量增加6.77%(P0.05),谷氨酸與鳥氨酸含量分別降低6.99%與9.42%,脯氨酸代謝關鍵基因OsP5CS1、OsP5CS2、OsOAT與OsProDH表達量分別增加了22.39%、41.97%、21.91%與55.84%,均達到5%顯著水平。同時,AM真菌增強氮代謝關鍵酶活性,且使水稻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與NO濃度分別增加12.37%(P0.05)與34.15%(P0.05)。外源添加NO促進菌根共生體的形成,使菌根侵染率在常溫與低溫條件下分別增加了25.93%(P0.05)與29.17%(P0.05)。外源NO使水稻脯氨酸含量增加了3.70%-6.49%,脯氨酸代謝底物谷氨酸(Glutamate,Glu)含量降低36.00%(P0.05),但對鳥氨酸(Ornithine,Orn)含量影響較小。同時,與對照相比,外源添加NO使未接種AM真菌的水稻OsP5CS1、OsP5CS2、OsOAT與OsProDH基因表達量分別增加了1.48倍(P0.05)、1.14倍、2.13倍(P0.05)與1.32倍,接種AM真菌的水稻分別顯著增加了1.60倍、1.58倍、2.13倍與1.33倍。這表明,低溫條件下,AM真菌增強水稻脯氨酸代謝,促進脯氨酸積累,緩解低溫對水稻的危害。在這一過程中,NO可以作為AM共生體信號分子,通過活化脯氨酸合成的谷氨酸與鳥氨酸途徑調控水稻脯氨酸代謝過程,促進水稻脯氨酸積累。低溫脅迫下,AM真菌對水稻脯氨酸代謝促進作用與供氮水平密切相關。低溫條件下,AM真菌促進水稻的生長發(fā)育,低氮處理水稻地上部增長(MSR)與根系增長(MRR)較高氮處理分別高89.87%(P0.05)與51.49%,菌根侵染率高45.36%(P0.05)。與未接種AM真菌的水稻相比,接種的水稻地上部硝酸還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活性、NOS活性與NO濃度在低氮水平下分別高22.42%(P0.05)、23.01%(P0.05)、20.74%與25.26%(P0.05);在高氮水平下分別高4.49%、9.27%、13.43%與6.46%(P0.05)。AM真菌的侵染使水稻脯氨酸含量在低氮與高氮條件下分別增加14.61%(P0.05)與9.91%,谷氨酸含量分別降低16.63%(P0.05)與6.49%。因此,AM真菌在低氮水平下對宿主氮代謝與脯氨酸代謝的促進作用更顯著,更有利于脯氨酸的積累,增強宿主低溫抗性。綜上所述,低溫抑制了水稻的生長,AM真菌的侵染促進水稻脯氨酸積累,進而提高水稻低溫抗性;在這一過程中,NO作為信號分子,通過調控脯氨酸合成的谷氨酸與鳥氨酸途徑促進共生體脯氨酸積累。此外,低溫條件下,AM真菌對水稻的促進作用與供氮水平密切相關,在低氮條件下尤為顯著。
【學位單位】:東北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S5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文彬;寧楚涵;郭紹霞;;AM真菌對百合調節(jié)激素平衡與細胞滲透性以及改善耐鹽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8年08期

2 劉兆娜;郭紹霞;李偉;;AM真菌對百合生長和生理特性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7年11期

3 孫海冰;蔡柏巖;;AM真菌對植物防御性蛋白的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8年11期

4 潘霞;韓薛婧娉;陳僑月;楊莉;朱友銀;郭衛(wèi)東;陳文榮;;AM真菌對藍莓根際微生態(tài)的影響[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年03期

5 李華健;賀學禮;;河北峰峰礦區(qū)構樹AM真菌物種多樣性及生態(tài)適應性[J];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年03期

6 胡從從;成斌;王坤;趙麗莉;賀學禮;;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AM真菌物種多樣性[J];生態(tài)學報;2017年23期

7 郭艷娥;張峰;李芳;段廷玉;;放牧及AM真菌對垂穗披堿草生長和白粉病抗性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18年02期

8 孫鵬飛;郭紹霞;;AM真菌對薰衣草光合作用和生長的影響[J];青島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4期

9 蒙程;郭艷娥;李應德;段廷玉;;3種AM真菌對紫花苜蓿生長和養(yǎng)分吸收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18年02期

10 麻云霞;李鋼鐵;藍登明;姚慶智;王少雄;鄒苗;;渾善達克沙地榆AM真菌的空間分布及與土壤因子的相關性[J];北方園藝;2018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芳;李彥忠;段廷玉;;禾草內生真菌及AM真菌對黑麥草葉斑病病原3種接種方式的影響[A];2017中國草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7年

2 汪茜;劉增亮;張金蓮;包涵;宋娟;車江旅;陳廷速;;不同AM真菌菌株對生姜生長的影響[A];中國菌物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8年

3 韓娟;趙金莉;賀學禮;;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Pb脅迫下龍葵根際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影響[A];中國菌物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6年

4 楊榕;李書明;張俊伶;蓋京蘋;;高山植物菌根共生關系對海拔梯度的響應[A];中國菌物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5年

5 王志剛;畢銀麗;;AM真菌促進神東礦區(qū)土壤固碳的研究進展[A];2016全國土地復墾與生態(tài)修復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16年

6 周家超;蔣彩云;張林;馮固;;外源磷濃度對叢枝菌根真菌菌絲磷吸收的影響[A];中國菌物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5年

7 成斌;胡從從;趙麗莉;賀學禮;;羊柴根圍AM真菌群落結構和遺傳多樣性研究[A];中國菌物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5年

8 油勇強;王立;馬放;;AM真菌在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A];2018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8年

9 郭亞楠;左易靈;賀學禮;;蒙古沙冬青AM真菌定殖和球囊霉素與土壤環(huán)境的相關性[A];中國菌物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6年

10 張燕;姚青;陳杰忠;胡又厘;;接種AM真菌提高枇杷實生苗抗旱性的生理生化機制(摘要)[A];第六屆全國枇杷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蔣勝競;幾種環(huán)境因子對高寒草甸AM真菌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8年

2 王倡憲;AM真菌對設施黃瓜幼苗生長及抗枯萎病能力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3 石寧;叢枝菌根真菌種間及與解磷細菌間的生物互作促進玉米磷吸收的機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6年

4 劉文科;叢枝菌根真菌的土壤生態(tài)適應性及其功能差異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4年

5 劉智蕾;叢枝菌根真菌提高水稻低溫抗性機制:碳、氮代謝及植物激素的作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5年

6 何躍軍;喀斯特生境中AMF分解枯落物并向宿主植物傳遞養(yǎng)分[D];西南大學;2012年

7 蓋京蘋;我國北方部分地區(qū)叢枝菌根真菌的多樣性及其生長效應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昕南;AM真菌對向日葵生長及耐鹽堿性的影響[D];內蒙古大學;2019年

2 楊久揚;AM真菌和改良劑對小果白刺生長和沙化土壤改良效應的影響[D];內蒙古大學;2019年

3 何敏紅;不同競爭處理下AM真菌對土壤枯落物分解及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D];貴州大學;2019年

4 劉婷婷;低溫脅迫下AM真菌調控水稻脯氨酸代謝機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9年

5 羅巧玉;利用AM真菌和紫花苜蓿開展Cu/Zn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D];蘭州大學;2014年

6 劉海躍;花棒AM真菌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研究[D];河北大學;2018年

7 戴東偉;AM真菌對生態(tài)浮床處理含鹽廢水的影響[D];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

8 穆帝秀;不同磷水平下AM真菌對丹參生長發(fā)育的影響[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8年

9 司建朋;枯落物和AM真菌對香樟幼苗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D];貴州大學;2018年

10 白雪梅;冰草-AM真菌聯(lián)合作用對陜北原油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復研究[D];延安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107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zwlw/28107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763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