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不同粒級物理組分對鉛的吸附及其對有機質變化的響應
發(fā)布時間:2022-12-23 01:37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幾十年來世界范圍內受到最廣泛關注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土壤作為環(huán)境中重金屬污染物的主要載體,會對進入的重金屬以各種方式和形態(tài)進行吸附與固定。土壤重金屬污染物——鉛,作為一種無法自然降解的環(huán)境污染物,進入土壤后其基本分布于土壤表面,對于地表生物健康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會帶來巨大影響。不同粒徑大小的土壤物理組分在組成與性質上表現出強烈的異質性,影響土壤重金屬污染物在其表面的吸附和固定機制,從而使不同土壤物理組分在結合重金屬的數量、方式和分子形態(tài)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差異。不同成土土壤的礦物學組成會從其母質中得以繼承,由于母巖中的礦物質組成不同所帶來的巨大差異,會影響土壤的組成性質,從而影響重金屬的吸附能力與吸附形態(tài)。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的重要組成且其形態(tài)與含量是決定土壤性狀的關鍵因素。對于吸附固定重金屬,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環(huán)境可移動性都存在重要的影響。所以,研究有機質在不同成土母質土壤各物理組分中的組成性質及鉛吸附形態(tài)與吸附特征,有助于認知與理解有機質對于鉛在土壤中污染分布,對于揭示土壤中鉛的吸附機制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選擇海南兩種分別由花崗巖(SG)與玄武巖(S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2 研究進展
1.2.1 不同成土母質土壤其各粒徑物理組分組成性質的研究進展
1.2.1.1 土壤不同粒徑物理組分組成性質的研究進展
1.2.1.2 不同成土母質對土壤其組成性質影響的研究進展
1.2.2 土壤與與其不同粒級物理組分對鉛吸附量及吸附形態(tài)的研究進展
1.2.2.1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
1.2.2.2 土壤及其不同粒級物理組分對重金屬的響應
1.2.3 土壤有機質對重金屬吸附解吸的研究進展
1.2.3.1 土壤各物理組分中土壤有機質研究進展
1.2.3.2 土壤及其各粒徑物理組分對重金屬的吸附特征影響
1.3 研究內容
1.3.1 水稻土不同物理組分的組成與性質
1.3.2 水稻土不同物理組分對Pb吸附形態(tài)
1.3.3 有機質對土壤不同物理組分Pb吸附特征與不同pH下解吸能力的影響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2 熱帶地區(qū)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粒徑物理組分組成與性質差異
2.1 引言
2.2 材料與方法
2.2.1 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分級
2.2.1.1 供試土壤
2.2.1.2 土壤樣品的分級
2.2.2 土壤物理組分的組成性質分析
2.2.3 實驗事項與數據處理
2.3 結果與分析
2.3.1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占比
2.3.2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有機質含量
2.3.3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陽離子交換量
2.3.4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游離氧化鐵含量
2.3.5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元素組成
2.3.6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XRD晶體礦物組成
2.4 討論
2.4.1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占比
2.4.2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有機質含量
2.4.3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陽離子交換量
2.4.4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游離氧化鐵含量
2.4.5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元素組成
2.4.6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XRD晶體礦物組成
2.5 小結
3 熱帶地區(qū)成土母質對水稻土不同粒級物理組分鉛吸附形態(tài)的影響
3.1 引言
3.2 .材料與方法
3.2.1 土壤樣品的采集
3.2.2 土壤樣品的分級
3.2.3 土壤的老化
3.2.4 土壤物理組分中鉛化學形態(tài)
3.2.5 土壤物理組分中鉛分子形態(tài)
3.2.6 實驗事項與數據處理
3.3 結果與分析
3.3.1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鉛化學形態(tài)
3.3.2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鉛XRD分子形態(tài)
3.4 討論
3.4.1 不同母質水稻土物理組分對鉛化學吸附形態(tài)影響
3.4.2 不同母質水稻土物理組分對鉛分子吸附形態(tài)影響
3.5 小結
4 有機質對土壤不同物理組分鉛吸附與不同pH下解吸的影響
4.1 引言
4.2 材料與方法
4.2.1 土壤樣品的采集
4.2.2 土壤與其各物理組分的組成性質分析
4.2.3 土壤樣品的分級
4.2.4 土壤培養(yǎng)試驗
4.2.5 土壤物理組分有機質去除
4.2.6 等溫吸附試驗
4.2.7 吸附動力學試驗
4.2.8 不同pH下連續(xù)解吸試驗
4.3 結果與討論
4.3.1 去除與添加有機質前后土壤及其各物理組分的組成與性質
4.3.1.1 添加有機質前后土壤物理組成
4.3.1.2 去除與添加有機質前后各物理組分有機質含量
4.3.1.3 去除與添加有機質前后各物理組分游離氧化鐵含量
4.3.1.4 去除與添加有機質前后各物理組分 CEC 含量
4.3.2 等溫吸附實驗
4.3.3 吸附動力學實驗
4.3.4 不同pH下連續(xù)解吸實驗
4.4 小結
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本文編號:3724450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2 研究進展
1.2.1 不同成土母質土壤其各粒徑物理組分組成性質的研究進展
1.2.1.1 土壤不同粒徑物理組分組成性質的研究進展
1.2.1.2 不同成土母質對土壤其組成性質影響的研究進展
1.2.2 土壤與與其不同粒級物理組分對鉛吸附量及吸附形態(tài)的研究進展
1.2.2.1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
1.2.2.2 土壤及其不同粒級物理組分對重金屬的響應
1.2.3 土壤有機質對重金屬吸附解吸的研究進展
1.2.3.1 土壤各物理組分中土壤有機質研究進展
1.2.3.2 土壤及其各粒徑物理組分對重金屬的吸附特征影響
1.3 研究內容
1.3.1 水稻土不同物理組分的組成與性質
1.3.2 水稻土不同物理組分對Pb吸附形態(tài)
1.3.3 有機質對土壤不同物理組分Pb吸附特征與不同pH下解吸能力的影響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2 熱帶地區(qū)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粒徑物理組分組成與性質差異
2.1 引言
2.2 材料與方法
2.2.1 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分級
2.2.1.1 供試土壤
2.2.1.2 土壤樣品的分級
2.2.2 土壤物理組分的組成性質分析
2.2.3 實驗事項與數據處理
2.3 結果與分析
2.3.1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占比
2.3.2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有機質含量
2.3.3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陽離子交換量
2.3.4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游離氧化鐵含量
2.3.5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元素組成
2.3.6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XRD晶體礦物組成
2.4 討論
2.4.1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占比
2.4.2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有機質含量
2.4.3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陽離子交換量
2.4.4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游離氧化鐵含量
2.4.5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元素組成
2.4.6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XRD晶體礦物組成
2.5 小結
3 熱帶地區(qū)成土母質對水稻土不同粒級物理組分鉛吸附形態(tài)的影響
3.1 引言
3.2 .材料與方法
3.2.1 土壤樣品的采集
3.2.2 土壤樣品的分級
3.2.3 土壤的老化
3.2.4 土壤物理組分中鉛化學形態(tài)
3.2.5 土壤物理組分中鉛分子形態(tài)
3.2.6 實驗事項與數據處理
3.3 結果與分析
3.3.1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鉛化學形態(tài)
3.3.2 不同成土母質水稻土各物理組分鉛XRD分子形態(tài)
3.4 討論
3.4.1 不同母質水稻土物理組分對鉛化學吸附形態(tài)影響
3.4.2 不同母質水稻土物理組分對鉛分子吸附形態(tài)影響
3.5 小結
4 有機質對土壤不同物理組分鉛吸附與不同pH下解吸的影響
4.1 引言
4.2 材料與方法
4.2.1 土壤樣品的采集
4.2.2 土壤與其各物理組分的組成性質分析
4.2.3 土壤樣品的分級
4.2.4 土壤培養(yǎng)試驗
4.2.5 土壤物理組分有機質去除
4.2.6 等溫吸附試驗
4.2.7 吸附動力學試驗
4.2.8 不同pH下連續(xù)解吸試驗
4.3 結果與討論
4.3.1 去除與添加有機質前后土壤及其各物理組分的組成與性質
4.3.1.1 添加有機質前后土壤物理組成
4.3.1.2 去除與添加有機質前后各物理組分有機質含量
4.3.1.3 去除與添加有機質前后各物理組分游離氧化鐵含量
4.3.1.4 去除與添加有機質前后各物理組分 CEC 含量
4.3.2 等溫吸附實驗
4.3.3 吸附動力學實驗
4.3.4 不同pH下連續(xù)解吸實驗
4.4 小結
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本文編號:37244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yxlw/372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