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轉變?yōu)榈咎飳﹃P鍵帶紅壤剖面土壤團聚體碳含量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2-02-21 15:29
在紅壤關鍵帶江西鷹潭孫家小流域觀測站選取花生旱地、新稻田(<30 a)及老稻田(> 200 a)3個典型剖面(0~120 cm),按照30 cm的土層間隔自下而上地采集剖面樣品,采用濕篩法逐級提取了粒級為> 250μm、250~53μm及<53μm團聚體的樣本,分析各粒級團聚體的全碳含量及其對土壤全碳貢獻率的變化,探討鐵鋁氧化物與團聚體碳含量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紅壤關鍵帶的花生旱地和新、老稻田剖面土壤中250~53μm團聚體所占比例高達41.9%~58.2%;花生旱地向新、老稻田轉換的過程中,剖面土壤> 250μm團聚體的比例呈現(xiàn)出"低-高-低"的變化趨勢,250~53μm團聚體的比例呈現(xiàn)出"高-低-低"的變化趨勢,而<53μm團聚體的比例呈現(xiàn)出"低-低-高"的變化趨勢;從旱地轉為稻田,尤其是長期的水耕熟化作用會使各土層土壤及大小粒級團聚體的全碳含量顯著增加,且無定形氧化鐵的形成對紅壤旱地和老稻田的全碳含量有重要影響;三個剖面的土壤全碳含量均隨著剖面呈現(xiàn)出先快速降低,后趨于平穩(wěn)的變化規(guī)律,但較深土層中<53μm團聚體對老稻田新增加的全碳貢獻最...
【文章來源】:土壤學報. 2019,56(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1.2 土壤團聚體樣本的制備
1.3 土壤樣品分析
1.4 數(shù)據(jù)處理
2 結果
2.1 旱地轉為稻田對紅壤剖面團聚體粒級組成的影響
2.2 旱地轉為稻田下紅壤全碳含量的垂直變化
2.3 旱地轉為稻田對紅壤剖面各粒級團聚體全碳含量的影響
2.4 旱地轉為稻田下紅壤剖面團聚體全碳貢獻率的變化
2.5 旱地轉為稻田下紅壤剖面團聚體全碳含量與土壤鐵鋁氧化物的相關性
3 討論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物質炭和秸稈長期還田對紅壤團聚體和有機碳的影響[J]. 孟祥天,蔣瑀霽,王曉玥,孫波. 土壤. 2018(02)
[2]利用土壤顆粒的沉降粒級研究泥沙的遷移與分布規(guī)律[J]. 胡亞鮮,Nikolaus J.Kuhn. 土壤學報. 2017(05)
[3]增施或減施有機物料對長期培肥紅壤性水稻土團聚體組成的影響[J]. 張藝,戴齊,廖超林,尹力初.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7(01)
[4]亞熱帶丘陵區(qū)紅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的變化特征[J]. 馬蓓,周萍,童成立,肖和艾,楊友才,吳金水. 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17(01)
[5]后續(xù)施肥措施改變對紅壤性水稻土團聚體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 張藝,尹力初,戴齊. 水土保持學報. 2016(06)
[6]外源新碳對紅壤團聚體及有機碳分布和穩(wěn)定性的影響[J]. 劉哲,韓霽昌,孫增慧,余正洪,張衛(wèi)華,高紅貝.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7(06)
[7]不同肥力紅壤水稻土根際團聚體組成和碳氮分布動態(tài)[J]. 江春玉,劉萍,劉明,吳萌,李忠佩. 土壤學報. 2017(01)
[8]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土壤有機碳與團聚體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 趙金花,張叢志,張佳寶.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5(35)
[9]稻田改為旱地后土壤有機碳礦化及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J]. 劉長紅,袁野,楊君,戴曉琴,王輝民.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2015(05)
[10]中亞熱帶山區(qū)土壤不同形態(tài)鐵鋁氧化物對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 王小紅,楊智杰,劉小飛,林偉盛,楊玉盛,劉志江,趙本嘉,蘇瑞蘭. 生態(tài)學報. 2016(09)
本文編號:3637541
【文章來源】:土壤學報. 2019,56(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1.2 土壤團聚體樣本的制備
1.3 土壤樣品分析
1.4 數(shù)據(jù)處理
2 結果
2.1 旱地轉為稻田對紅壤剖面團聚體粒級組成的影響
2.2 旱地轉為稻田下紅壤全碳含量的垂直變化
2.3 旱地轉為稻田對紅壤剖面各粒級團聚體全碳含量的影響
2.4 旱地轉為稻田下紅壤剖面團聚體全碳貢獻率的變化
2.5 旱地轉為稻田下紅壤剖面團聚體全碳含量與土壤鐵鋁氧化物的相關性
3 討論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物質炭和秸稈長期還田對紅壤團聚體和有機碳的影響[J]. 孟祥天,蔣瑀霽,王曉玥,孫波. 土壤. 2018(02)
[2]利用土壤顆粒的沉降粒級研究泥沙的遷移與分布規(guī)律[J]. 胡亞鮮,Nikolaus J.Kuhn. 土壤學報. 2017(05)
[3]增施或減施有機物料對長期培肥紅壤性水稻土團聚體組成的影響[J]. 張藝,戴齊,廖超林,尹力初.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7(01)
[4]亞熱帶丘陵區(qū)紅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的變化特征[J]. 馬蓓,周萍,童成立,肖和艾,楊友才,吳金水. 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17(01)
[5]后續(xù)施肥措施改變對紅壤性水稻土團聚體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 張藝,尹力初,戴齊. 水土保持學報. 2016(06)
[6]外源新碳對紅壤團聚體及有機碳分布和穩(wěn)定性的影響[J]. 劉哲,韓霽昌,孫增慧,余正洪,張衛(wèi)華,高紅貝.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7(06)
[7]不同肥力紅壤水稻土根際團聚體組成和碳氮分布動態(tài)[J]. 江春玉,劉萍,劉明,吳萌,李忠佩. 土壤學報. 2017(01)
[8]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土壤有機碳與團聚體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 趙金花,張叢志,張佳寶.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5(35)
[9]稻田改為旱地后土壤有機碳礦化及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J]. 劉長紅,袁野,楊君,戴曉琴,王輝民.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2015(05)
[10]中亞熱帶山區(qū)土壤不同形態(tài)鐵鋁氧化物對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 王小紅,楊智杰,劉小飛,林偉盛,楊玉盛,劉志江,趙本嘉,蘇瑞蘭. 生態(tài)學報. 2016(09)
本文編號:36375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nyxlw/363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