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葉凋落量的時空動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21-10-12 22:48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系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養(yǎng)分平衡。然而,有關異質性自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與非生物因子對凋落物凋落量的影響機制還存在較大爭議。本文以廣西弄崗15ha森林動態(tài)監(jiān)測樣地中設置的90個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葉為研究對象,選取2013-2018年連續(xù)6年的凋落葉數據探討了森林葉凋落量的時空動態(tài),旨在深入了解該地區(qū)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及凋落量的影響因子。結果顯示:2013-2018年的年均葉凋落量為4,099.44 kg/ha,標準誤為232.34,變異系數為0.15,這表明不同年際間葉凋落量存在明顯差異;不同年際間葉凋落量的節(jié)律性變化為雙峰型、三峰型或多峰型,說明不同年份的葉凋落量存在明顯的節(jié)律性差異,但總體而言高峰期主要出現(xiàn)在每年的春季(3-4月)和秋季(8-10月);生態(tài)因子對葉凋落量年際動態(tài)存在顯著影響,其累計解釋率為69.3%,其中海拔對葉凋落量的影響最強,解釋率為46.5%;而生物因子如胸徑變異系數、單位面積胸高斷面積之和和物種豐富度則對葉凋落量的影響較弱。多年的連續(xù)監(jiān)測表明,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不同年際間葉片的凋落量和節(jié)律性存在顯...
【文章來源】:生物多樣性. 2020,2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廣西龍州縣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月平均降水量、風速、氣溫的變化
結合弄崗北熱帶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的氣候特征,于每月月中和月末各收集1次,如遇大風、降雨等不適合野外工作的天氣則適當推遲收集日期。每次收集的凋落物以收集器為單位進行編號,按花、果實、枝干(直徑<2 cm)、葉片及其他雜物進行分類,并對葉片和果實進行物種鑒定。在8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連續(xù)烘48 h以上)后,用精度為0.01 g的電子天平稱重,記錄凋落物收集器編號、收集日期、各組分重量等信息。依據CTFS標準,藤本植物和竹亞科植物未納入研究范圍(Guo et al,2019)。1.3 數據分析
2013–2018年凋落葉片的年凋落量分別為:4,186.99 kg/ha、3,664.15 kg/ha、3,178.93 kg/ha、4,198.18 kg/ha、4,363.88 kg/ha和5,004.50 kg/ha,其多年變異系數為0.15,表明葉凋落量存在明顯的年際間波動(圖3)。2013–2018年共鑒定到125種物種的凋落葉,占凋落物總量的83.6%。鑒定出的物種的頻次和凋落量與樣地中物種的多度有關,且主要為喬木層物種,以閉花木、廣西牡荊、蘋婆、海南椴(Diplodiscus trichosperma)、蜆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勁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等為主,而個別喬木種如白頭樹(Garuga forrestii)、羽葉楸(Stereospermum colais)等則僅出現(xiàn)一次,且凋落量很少。多數灌木層物種未被鑒定出來,這表明灌木層物種的凋落物較少或者難以被收集器收集到。2.2 葉凋落量季節(jié)性動態(tài)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廣西弄崗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藤本種子植物多樣性及繁殖習性[J]. 蔣裕良,李先琨,郭屹立,丁濤,王斌,向悟生.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7(07)
[2]北熱帶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凋落物組分構成及時空動態(tài)[J]. 郭屹立,李冬興,王斌,何運林,向悟生,蔣裕良,李先琨. 生物多樣性. 2017(03)
[3]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木本植物胸高斷面積分布格局及其對地形因子的響應[J]. 郭屹立,王斌,向悟生,丁濤,陸樹華,黃甫昭,文淑均,李冬興,何運林,李先琨. 生物多樣性. 2016(01)
[4]廣西弄崗北熱帶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監(jiān)測樣地種群空間點格局分析[J]. 郭屹立,王斌,向悟生,丁濤,陸樹華,黃俞淞,黃甫昭,李冬興,李先琨. 生物多樣性. 2015(02)
[5]熱帶巖溶植物生理生態(tài)適應性對于南方石漠化土地生態(tài)重建的啟示[J]. 曹坤芳,付培立,陳亞軍,姜艷娟,朱師丹.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4(03)
[6]弄崗北熱帶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15ha監(jiān)測樣地的樹種組成與空間分布[J]. 王斌,黃俞淞,李先琨,向悟生,丁濤,黃甫昭,陸樹華,韓文衡,文淑均,何蘭軍. 生物多樣性. 2014(02)
[7]我國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態(tài)適應性與石漠化治理[J]. 郭柯,劉長成,董鳴.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1(10)
[8]茂蘭喀斯特森林主要演替群落的凋落物動態(tài)[J]. 俞國松,王世杰,容麗,冉景丞.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1(10)
[9]廣西巖溶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與恢復重建[J]. 李先琨,何成新,唐建生,蔣忠誠,黃玉清. 廣西科學. 2008(01)
[10]天童常綠闊葉林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N:P化學計量特征[J]. 閻恩榮,王希華,周武.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08(01)
本文編號:3433453
【文章來源】:生物多樣性. 2020,2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廣西龍州縣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月平均降水量、風速、氣溫的變化
結合弄崗北熱帶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的氣候特征,于每月月中和月末各收集1次,如遇大風、降雨等不適合野外工作的天氣則適當推遲收集日期。每次收集的凋落物以收集器為單位進行編號,按花、果實、枝干(直徑<2 cm)、葉片及其他雜物進行分類,并對葉片和果實進行物種鑒定。在8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連續(xù)烘48 h以上)后,用精度為0.01 g的電子天平稱重,記錄凋落物收集器編號、收集日期、各組分重量等信息。依據CTFS標準,藤本植物和竹亞科植物未納入研究范圍(Guo et al,2019)。1.3 數據分析
2013–2018年凋落葉片的年凋落量分別為:4,186.99 kg/ha、3,664.15 kg/ha、3,178.93 kg/ha、4,198.18 kg/ha、4,363.88 kg/ha和5,004.50 kg/ha,其多年變異系數為0.15,表明葉凋落量存在明顯的年際間波動(圖3)。2013–2018年共鑒定到125種物種的凋落葉,占凋落物總量的83.6%。鑒定出的物種的頻次和凋落量與樣地中物種的多度有關,且主要為喬木層物種,以閉花木、廣西牡荊、蘋婆、海南椴(Diplodiscus trichosperma)、蜆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勁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等為主,而個別喬木種如白頭樹(Garuga forrestii)、羽葉楸(Stereospermum colais)等則僅出現(xiàn)一次,且凋落量很少。多數灌木層物種未被鑒定出來,這表明灌木層物種的凋落物較少或者難以被收集器收集到。2.2 葉凋落量季節(jié)性動態(tài)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廣西弄崗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藤本種子植物多樣性及繁殖習性[J]. 蔣裕良,李先琨,郭屹立,丁濤,王斌,向悟生.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7(07)
[2]北熱帶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凋落物組分構成及時空動態(tài)[J]. 郭屹立,李冬興,王斌,何運林,向悟生,蔣裕良,李先琨. 生物多樣性. 2017(03)
[3]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木本植物胸高斷面積分布格局及其對地形因子的響應[J]. 郭屹立,王斌,向悟生,丁濤,陸樹華,黃甫昭,文淑均,李冬興,何運林,李先琨. 生物多樣性. 2016(01)
[4]廣西弄崗北熱帶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監(jiān)測樣地種群空間點格局分析[J]. 郭屹立,王斌,向悟生,丁濤,陸樹華,黃俞淞,黃甫昭,李冬興,李先琨. 生物多樣性. 2015(02)
[5]熱帶巖溶植物生理生態(tài)適應性對于南方石漠化土地生態(tài)重建的啟示[J]. 曹坤芳,付培立,陳亞軍,姜艷娟,朱師丹.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4(03)
[6]弄崗北熱帶喀斯特季節(jié)性雨林15ha監(jiān)測樣地的樹種組成與空間分布[J]. 王斌,黃俞淞,李先琨,向悟生,丁濤,黃甫昭,陸樹華,韓文衡,文淑均,何蘭軍. 生物多樣性. 2014(02)
[7]我國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態(tài)適應性與石漠化治理[J]. 郭柯,劉長成,董鳴.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1(10)
[8]茂蘭喀斯特森林主要演替群落的凋落物動態(tài)[J]. 俞國松,王世杰,容麗,冉景丞.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1(10)
[9]廣西巖溶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與恢復重建[J]. 李先琨,何成新,唐建生,蔣忠誠,黃玉清. 廣西科學. 2008(01)
[10]天童常綠闊葉林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N:P化學計量特征[J]. 閻恩榮,王希華,周武.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08(01)
本文編號:343345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lylw/34334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