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樹內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謝產物生物活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4 18:10
我國林木資源豐富,觀賞及藥用林木種類繁多,且基本為多年生植物,抗逆性遠高于草本植物,其內生真菌開發(fā)潛力巨大。目前,林木內生真菌次生代謝產物生物活性的研究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將成為新的天然抑菌藥物的重要來源。本論文對抗青枯病桉樹品種進行了篩選,選擇具有高抗性桉樹品種,分離內生真菌并對其次生代謝產物的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進行了初步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結果。1、用桉樹青枯菌作為供試病原菌,對檸檬桉、窿緣桉、大葉桉、托里桉、尾葉桉5種華南地區(qū)常見的桉樹品種進行抗病能力篩選,發(fā)現(xiàn)5種桉樹抗青枯病能力大小依次為窿緣桉>檸檬桉>托里桉>大葉桉>尾葉桉。因此選取窿緣桉和檸檬桉作為候選植物進行內生真菌的分離。2、在窿緣桉和檸檬桉中共分離得到45株內生真菌,根據(jù)其菌落、菌絲、孢子梗以及分生孢子等形態(tài)特征,合并相同的內生真菌菌株,共得形態(tài)差異較為明顯的內生真菌菌株21個,其中19株分離自枝條,2株分離自種子。按照形態(tài)學和rDNA-ITS序列鑒定等方法對其進行鑒定。21株內生真菌共有20個屬,包括莖點霉屬、刺盤孢屬、鐮刀菌屬、扁孔腔菌屬、刺杯毛孢屬、毛殼菌屬、擬盤多毛孢屬、枝狀枝孢屬、彎...
【文章來源】: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省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
uell.)、大葉桉(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尾葉桉(Eucalyptus urophylla)、托里桉(Eucalyptus torelliana)健康枝條與種子于2014年5月采自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如圖2-1圖 2-1 檸檬桉的枝條與果實2.1.2 供試細菌7種供試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革蘭氏陽性);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革蘭氏陽性);桉樹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革蘭氏陽性);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革蘭氏陽性);番茄瘡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革蘭氏陰性);黃瓜角斑病菌(Pseudomonas lachrymans,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革蘭氏陰性)。保存于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森林保護系病理實驗室。2.1.3 培養(yǎng)基馬鈴薯葡萄糖固體培養(yǎng)基(Potato dextrose agar
薄層板本身顯紫色,從而篩選出活性組分。薄層層析-生物自顯影法具有簡單、快捷、直觀的特點。內生真菌提取物中加入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有機溶劑,超聲震蕩充分溶解,并點于同一塊薄層硅膠板上,用氯仿:甲醇 15:1 展開,取出晾干后,在將 BHA 點于板上空白處。噴以 0.2 mg/mL 的 DPPH 無水乙醇溶液顯色。105℃加熱干燥 5 min 至斑點清晰,可見光下檢視。通過抗氧化斑點的遷移率(即 Rf值)來初步評價樣品中抗氧化化合物的數(shù)量和極性,根據(jù)抗氧化斑點的大小來初步評價化合物的活性和含量。Rf值計算公式同 2.2.3.7。3 結果與分析3.1 抗青枯病桉樹品種的篩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正視桉樹人工林生態(tài)問題[J]. 李超. 桉樹科技. 2015(04)
[2]甾體類化合物生物轉化的研究進展[J]. 王鴻,周峰,吳祺豪,陳蘇. 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5(05)
[3]桉樹常見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探討[J]. 陳德引. 現(xiàn)代園藝. 2015(07)
[4]桉樹褐斑病和炭疽病病原鑒定與病害分析[J]. 張國輝,宋盛英,劉德波,范成明,胡贊民. 中國植保導刊. 2014(12)
[5]桉樹青枯病的研究進展[J]. 黃成林,聶珍臻,賀彬. 黑龍江科學. 2014(11)
[6]生物堿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J]. 徐智,吳德玲,張偉,馬鳳愛. 廣東化工. 2014(17)
[7]幾種生化制劑誘導桉樹對青枯病的抗性研究[J]. 李波,孫思,伍慧雄,王軍. 福建林學院學報. 2014(03)
[8]中國桉樹真菌病原匯錄:2006—2013[J]. 陳帥飛. 桉樹科技. 2014(01)
[9]一株真菌所產環(huán)縮酚酸肽類化合物的分離和鑒定[J]. 張明娥,熊智強,劉巧霞,楊迎迎,王勇.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1)
[10]3種藥劑對桉樹紫斑病林間防效試驗[J]. 田艷,陳桂芳,楊遠亮,趙德祥. 農學學報. 2014(02)
碩士論文
[1]兩株海洋真菌抗菌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D]. 尚卓.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2]熒光假單胞桿菌防治桉樹焦枯病研究[D]. 劉超洋.中南林學院 2003
本文編號:3284633
【文章來源】: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省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
uell.)、大葉桉(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尾葉桉(Eucalyptus urophylla)、托里桉(Eucalyptus torelliana)健康枝條與種子于2014年5月采自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如圖2-1圖 2-1 檸檬桉的枝條與果實2.1.2 供試細菌7種供試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革蘭氏陽性);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革蘭氏陽性);桉樹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革蘭氏陽性);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革蘭氏陽性);番茄瘡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革蘭氏陰性);黃瓜角斑病菌(Pseudomonas lachrymans,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革蘭氏陰性)。保存于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森林保護系病理實驗室。2.1.3 培養(yǎng)基馬鈴薯葡萄糖固體培養(yǎng)基(Potato dextrose agar
薄層板本身顯紫色,從而篩選出活性組分。薄層層析-生物自顯影法具有簡單、快捷、直觀的特點。內生真菌提取物中加入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有機溶劑,超聲震蕩充分溶解,并點于同一塊薄層硅膠板上,用氯仿:甲醇 15:1 展開,取出晾干后,在將 BHA 點于板上空白處。噴以 0.2 mg/mL 的 DPPH 無水乙醇溶液顯色。105℃加熱干燥 5 min 至斑點清晰,可見光下檢視。通過抗氧化斑點的遷移率(即 Rf值)來初步評價樣品中抗氧化化合物的數(shù)量和極性,根據(jù)抗氧化斑點的大小來初步評價化合物的活性和含量。Rf值計算公式同 2.2.3.7。3 結果與分析3.1 抗青枯病桉樹品種的篩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正視桉樹人工林生態(tài)問題[J]. 李超. 桉樹科技. 2015(04)
[2]甾體類化合物生物轉化的研究進展[J]. 王鴻,周峰,吳祺豪,陳蘇. 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5(05)
[3]桉樹常見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探討[J]. 陳德引. 現(xiàn)代園藝. 2015(07)
[4]桉樹褐斑病和炭疽病病原鑒定與病害分析[J]. 張國輝,宋盛英,劉德波,范成明,胡贊民. 中國植保導刊. 2014(12)
[5]桉樹青枯病的研究進展[J]. 黃成林,聶珍臻,賀彬. 黑龍江科學. 2014(11)
[6]生物堿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J]. 徐智,吳德玲,張偉,馬鳳愛. 廣東化工. 2014(17)
[7]幾種生化制劑誘導桉樹對青枯病的抗性研究[J]. 李波,孫思,伍慧雄,王軍. 福建林學院學報. 2014(03)
[8]中國桉樹真菌病原匯錄:2006—2013[J]. 陳帥飛. 桉樹科技. 2014(01)
[9]一株真菌所產環(huán)縮酚酸肽類化合物的分離和鑒定[J]. 張明娥,熊智強,劉巧霞,楊迎迎,王勇.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1)
[10]3種藥劑對桉樹紫斑病林間防效試驗[J]. 田艷,陳桂芳,楊遠亮,趙德祥. 農學學報. 2014(02)
碩士論文
[1]兩株海洋真菌抗菌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D]. 尚卓.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2]熒光假單胞桿菌防治桉樹焦枯病研究[D]. 劉超洋.中南林學院 2003
本文編號:32846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lylw/32846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