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穩(wěn)定性的近自然林分結構調控技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8 03:03
碩士學位論文中文題目:基于穩(wěn)定性的近自然林分結構調控技術研究青海省海東黃土地區(qū)現存的大規(guī)模人工林營造,大多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西北地區(qū)植樹種草活動”。這期間的造林設計,采用用材林的林分結構設計,純林設計橫平豎直。本世紀初,中國林業(yè)開始分類經營后,將西北大面積的人工林劃歸為生態(tài)公益林,歷經近20年封禁管理;這些人工林地目前雖然發(fā)揮了較好的水土保持和景觀綠化作用,初始用材林的結構未經結構調整導致其綜合生態(tài)功能較低,加之普遍密度較大,小老樹問題普遍。本研究以大通縣安門灘、塔爾溝、楊家寨小流域4種不同立地下現存林分為研究對象,以樣地調查為基礎,從林分結構、林分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為林分改造提供基礎,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穩(wěn)定性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篩選出較為穩(wěn)定的林分類型,結合二者提出基于近自然經營方法的調控技術,探討人工純林的改造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1)構建了包含林分結構、林分拓展結構、林分抵抗力穩(wěn)定性、林分功能穩(wěn)定性四個方面選取12個評價指標,構建了林分穩(wěn)定性評價體系。經權值分析該地林分穩(wěn)定性影響的主要因素為林分密度(0.2134)、土壤水分(0.1990)等,并以此確定以密度調控...
【文章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0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林木空間位置分布Voronoi圖與林分空間結構單元示意圖
基于穩(wěn)定性的近自然林分結構調控技術研究24(b5)低位淺山陽險坡青楊純林注a:圖中灰色圓柱代表該徑階所占頻率圖4.1人工林徑階分布圖Fig.4.1Distributionofdiametergrademap4.1.2林分樹高分布分析參考國家不同林木高階劃分標準,本次林木樹高以2m為高階進行整化,最小高階為2m,最大高階為26m,統(tǒng)計樣地內不同高階株數,分別計算每個高階內株樹所占總株樹得百分比。根據百分比做出人工林樹高分布圖,在依據偏度、峰度對各立地下各林型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并得到如下結果高位淺山陰緩坡的青海云杉純林、青海云杉青楊混交林,低位淺山陰緩坡的落葉松純林和白樺純林為正態(tài)分布,其余全部不為正態(tài)分布。表4.2人工林平均樹高及徑級峰度、偏度計算結果Tab.4.2TheCalculationresultsofaverageheightkurtosisandskewness立地種類林分種類樹高均值偏度標準誤差峰度標準誤差高位淺山陰緩坡青海云杉純林10.961-0.0040.2171.0050.430青楊純林8.748-1.0330.3500.4460.688落葉松純林11.483-0.7450.291-0.1540.574杉落混交林11.3440.4630.236-0.442-0.645杉樺混交林8.5090.2980.291-1.6310.574杉楊混交林7.4620.3340.236-0.3070.467白樺青楊混交林11.624-1.3870.2851.6090.563白樺純林11.507-0.5600.2950.0410.582低位淺山陰緩坡落葉松純林7.673-0.2970.325-0.9710.639青海云杉純林9.106-2.1930.217-0.4420.403白樺純林10.046-0.9920.2971.2560.586低位淺山陽緩坡青楊純林12.625-1.3150.327-0.5221.521低位淺山陰緩坡青楊純林12.477-1.0270.3930.4740.768
4林分結構因子及競爭分析27(b5)低位淺山陽險坡青楊純林注a:圖中灰色圓柱代表該高階所占頻率圖4.2人工林樹高分布圖Fig.4.2Treeheight’sdistributionmap4.2林分空間結構4.2.1林分大小分化程度圖4.3四個立地條件下不同林分林木大小比數分布頻率對比圖Fig.4.3Contrastdiagramofdistributionfrequencyindifferentforesttypeunderfourstands根據不同立地下各林分類型的大小比數分布頻率表可知平均大小比數變化范圍在0.3835至0.5510之間,表中林分中處于中庸的林分單元較多。高位淺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Voronoi圖的落葉松人工林空間結構研究[J]. 杜燕,羅梅,馮陸春,孟偉. 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 2019(06)
[2]黃土高寒區(qū)坡面土壤水分的時間穩(wěn)定性[J]. 丁聰,王冬梅,賀康寧,李平,張鵬,梁士楚. 生態(tài)學報. 2020(01)
[3]兩種放牧模式下高寒草甸群落植被構成及穩(wěn)定性特征[J]. 施穎,胡廷花,高紅娟,羅巧玉,于應文. 草業(yè)學報. 2019(09)
[4]戴云山黃山松種群徑級結構的海拔分布格局[J]. 江藍,何中聲,劉金福,馮雪萍,劉艷會,陳文偉.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5)
[5]陜西華州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徑結構研究[J]. 莊麗娟,高治中,秦媛,張奇,王林,周東輝,李會田. 防護林科技. 2019(09)
[6]青海大通典型林分冠層結構與林下植被物種多樣性關系研究[J]. 王莉,林莎,李遠航,陳夢飛,賀康寧. 西北植物學報. 2019(03)
[7]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研究進展[J]. 梁燕,葛忠強,馬安寶,杜振宇,王清華. 山西林業(yè)科技. 2018(04)
[8]不同坡位植被生長狀況與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特征[J]. 雷斯越,趙文慧,楊亞輝,呂渡,白云斌,何亮,郭晉偉,張曉萍.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9]黃土高原草地土壤水分和物種多樣性沿降水梯度的分布格局[J]. 張欽弟,衛(wèi)偉,陳利頂,楊磊. 自然資源學報. 2018(08)
[10]黃土高原森林草原區(qū)退耕還林還草土壤保持效應評估[J]. 薛亞永,王曉峰.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7(05)
博士論文
[1]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群落演化特征及穩(wěn)定性綜合評價[D]. 康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2]華北土石山區(qū)典型林分健康經營技術基礎研究[D]. 梁文俊.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3
[3]黃羊灘人工固沙林生態(tài)穩(wěn)定性的研究[D]. 邢存旺.河北農業(yè)大學 2013
[4]青海大通退耕還林配置模式與生態(tài)功能研究[D]. 李文忠.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青海東部黃土區(qū)青海云杉人工林空間結構對徑向生長的影響[D]. 陳夢飛.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9
[2]近自然經營對旺業(yè)甸林場森林生物量與碳儲量影響的研究[D]. 張濤.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8
[3]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間變異研究[D]. 武江濤.山西大學 2015
[4]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空間結構動態(tài)分析[D]. 婁明華.浙江農林大學 2013
[5]陜北黃土區(qū)主要人工喬木林群落穩(wěn)定性研究[D]. 王露露.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3
[6]以病蟲害為主的森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D]. 費滕.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2
[7]林木競爭的空間位置效應研究[D]. 駱文建.浙江農林大學 2012
[8]濱海沙地木麻黃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與穩(wěn)定性機制研究[D]. 林考煥.福建農林大學 2009
[9]天山北麓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評價體系研究及分析[D]. 韓洪凌.新疆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70728
【文章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0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林木空間位置分布Voronoi圖與林分空間結構單元示意圖
基于穩(wěn)定性的近自然林分結構調控技術研究24(b5)低位淺山陽險坡青楊純林注a:圖中灰色圓柱代表該徑階所占頻率圖4.1人工林徑階分布圖Fig.4.1Distributionofdiametergrademap4.1.2林分樹高分布分析參考國家不同林木高階劃分標準,本次林木樹高以2m為高階進行整化,最小高階為2m,最大高階為26m,統(tǒng)計樣地內不同高階株數,分別計算每個高階內株樹所占總株樹得百分比。根據百分比做出人工林樹高分布圖,在依據偏度、峰度對各立地下各林型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并得到如下結果高位淺山陰緩坡的青海云杉純林、青海云杉青楊混交林,低位淺山陰緩坡的落葉松純林和白樺純林為正態(tài)分布,其余全部不為正態(tài)分布。表4.2人工林平均樹高及徑級峰度、偏度計算結果Tab.4.2TheCalculationresultsofaverageheightkurtosisandskewness立地種類林分種類樹高均值偏度標準誤差峰度標準誤差高位淺山陰緩坡青海云杉純林10.961-0.0040.2171.0050.430青楊純林8.748-1.0330.3500.4460.688落葉松純林11.483-0.7450.291-0.1540.574杉落混交林11.3440.4630.236-0.442-0.645杉樺混交林8.5090.2980.291-1.6310.574杉楊混交林7.4620.3340.236-0.3070.467白樺青楊混交林11.624-1.3870.2851.6090.563白樺純林11.507-0.5600.2950.0410.582低位淺山陰緩坡落葉松純林7.673-0.2970.325-0.9710.639青海云杉純林9.106-2.1930.217-0.4420.403白樺純林10.046-0.9920.2971.2560.586低位淺山陽緩坡青楊純林12.625-1.3150.327-0.5221.521低位淺山陰緩坡青楊純林12.477-1.0270.3930.4740.768
4林分結構因子及競爭分析27(b5)低位淺山陽險坡青楊純林注a:圖中灰色圓柱代表該高階所占頻率圖4.2人工林樹高分布圖Fig.4.2Treeheight’sdistributionmap4.2林分空間結構4.2.1林分大小分化程度圖4.3四個立地條件下不同林分林木大小比數分布頻率對比圖Fig.4.3Contrastdiagramofdistributionfrequencyindifferentforesttypeunderfourstands根據不同立地下各林分類型的大小比數分布頻率表可知平均大小比數變化范圍在0.3835至0.5510之間,表中林分中處于中庸的林分單元較多。高位淺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Voronoi圖的落葉松人工林空間結構研究[J]. 杜燕,羅梅,馮陸春,孟偉. 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 2019(06)
[2]黃土高寒區(qū)坡面土壤水分的時間穩(wěn)定性[J]. 丁聰,王冬梅,賀康寧,李平,張鵬,梁士楚. 生態(tài)學報. 2020(01)
[3]兩種放牧模式下高寒草甸群落植被構成及穩(wěn)定性特征[J]. 施穎,胡廷花,高紅娟,羅巧玉,于應文. 草業(yè)學報. 2019(09)
[4]戴云山黃山松種群徑級結構的海拔分布格局[J]. 江藍,何中聲,劉金福,馮雪萍,劉艷會,陳文偉.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5)
[5]陜西華州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徑結構研究[J]. 莊麗娟,高治中,秦媛,張奇,王林,周東輝,李會田. 防護林科技. 2019(09)
[6]青海大通典型林分冠層結構與林下植被物種多樣性關系研究[J]. 王莉,林莎,李遠航,陳夢飛,賀康寧. 西北植物學報. 2019(03)
[7]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研究進展[J]. 梁燕,葛忠強,馬安寶,杜振宇,王清華. 山西林業(yè)科技. 2018(04)
[8]不同坡位植被生長狀況與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特征[J]. 雷斯越,趙文慧,楊亞輝,呂渡,白云斌,何亮,郭晉偉,張曉萍.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9]黃土高原草地土壤水分和物種多樣性沿降水梯度的分布格局[J]. 張欽弟,衛(wèi)偉,陳利頂,楊磊. 自然資源學報. 2018(08)
[10]黃土高原森林草原區(qū)退耕還林還草土壤保持效應評估[J]. 薛亞永,王曉峰.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7(05)
博士論文
[1]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群落演化特征及穩(wěn)定性綜合評價[D]. 康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2]華北土石山區(qū)典型林分健康經營技術基礎研究[D]. 梁文俊.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3
[3]黃羊灘人工固沙林生態(tài)穩(wěn)定性的研究[D]. 邢存旺.河北農業(yè)大學 2013
[4]青海大通退耕還林配置模式與生態(tài)功能研究[D]. 李文忠.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青海東部黃土區(qū)青海云杉人工林空間結構對徑向生長的影響[D]. 陳夢飛.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9
[2]近自然經營對旺業(yè)甸林場森林生物量與碳儲量影響的研究[D]. 張濤.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8
[3]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間變異研究[D]. 武江濤.山西大學 2015
[4]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空間結構動態(tài)分析[D]. 婁明華.浙江農林大學 2013
[5]陜北黃土區(qū)主要人工喬木林群落穩(wěn)定性研究[D]. 王露露.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3
[6]以病蟲害為主的森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D]. 費滕.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2
[7]林木競爭的空間位置效應研究[D]. 駱文建.浙江農林大學 2012
[8]濱海沙地木麻黃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與穩(wěn)定性機制研究[D]. 林考煥.福建農林大學 2009
[9]天山北麓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評價體系研究及分析[D]. 韓洪凌.新疆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707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lylw/32707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