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孢節(jié)叢孢StuA基因突變株的表型及轉錄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3-04-08 05:19
食線蟲真菌是一類土壤微生物,作為線蟲的天敵,它們對于維持線蟲在土壤.生態(tài)外境中的種群動態(tài)平衡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寡孢節(jié)叢孢(Arthrobotrys oilgospora)是研究捕食線蟲真菌與線蟲相互作用的模式菌株,它能產生三維菌網捕捉線蟲。2011年,本課題組報道了寡孢節(jié)叢孢的基因組序列,為進一步研究捕食器官形成的分子機制奠定了基礎。本論文以△AAoStA突變株為研究對象,比較了寡孢節(jié)叢孢原始菌株和△AoStuA突變株表型特征的差異。同時,通過轉錄組測序比較△AoStuA突變株和原始菌株經線蟲提取液誘導不同時間點的基因表達水平變化,對顯著差異表達基因進行了 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實驗結果如下:1、寡孢節(jié)叢孢野生株和AoStuA基因突變株的表型特征比較△AoStuA突變株在PDA等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速率顯著低于原始菌株,產孢率顯著降低,且大部分孢子形態(tài)畸形,呈現(xiàn)不完全發(fā)育,孢子的萌發(fā)率也低于原始菌株,萌發(fā)后的菌絲分化程度明顯弱于原始菌株,并且不能產生三維菌網,捕殺線蟲的能力喪失,對NaCl、H202和SDS的抗性減弱,胞外蛋白酶水解活性下降。2、寡孢節(jié)叢...
【文章頁數】:11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食線蟲真菌的研究進展
2 APSES蛋白家族的研究進展
3 熒光定量PCR的應用
4 轉錄組學的研究進展
5 本論文的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第二章 寡孢節(jié)叢孢野生菌株與△AoStuA突變株的表型比較
1 前言
2 實驗材料和儀器
2.1 實驗菌株
2.2 主要培養(yǎng)基
2.3 主要生化試劑
2.4 實驗儀器
3 實驗方法
3.1 生長速率測定和形態(tài)觀察
3.2 產孢能力及孢子形態(tài)比較
3.3 殺線蟲能力比較
3.4 逆境生長情況比較
3.5 胞外蛋白酶實驗
4 實驗結果
4.1 生長速率測定和形態(tài)觀察
4.2 產孢能力及孢子形態(tài)比較
4.3 殺線蟲能力比較
4.4 逆境生長情況比較
4.5 胞外蛋白酶活性比較
5 討論
5.1 生長速率的比較
5.2 產孢能力及孢子形態(tài)比較
5.3 逆境生長情況比較
5.4 胞外蛋白酶水解活性比較
第三章 寡孢節(jié)叢孢和△AoStuA突變株RT-PCR及轉錄組分析
1 前言
2 實驗材料、試劑、儀器
2.1 實驗菌株
2.2 主要培養(yǎng)基
2.3 主要試劑
2.4 主要儀器設備
3 實驗方法
3.1 誘導實驗和轉錄時間點的確定
3.2 高通量測序樣品的制備
3.3 熒光定量RCR
3.4 RNA-Seq
4 實驗結果
4.1 轉錄時間點的確定
4.2 RNA質量檢測結果
4.3 熒光定量結果
4.4 轉錄組測序數據分析
4.5 討論
全文小結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熒光定量引物序列
附錄2 RT-PCR結果
附錄3 部分未經注釋基因的RPKM值列表
附錄4 常用的數據庫和網上生物學資源
附錄5 碩士期間發(fā)表和待發(fā)表的論文
附錄6 碩士期間所獲榮譽
致謝
本文編號:3786087
【文章頁數】:11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食線蟲真菌的研究進展
2 APSES蛋白家族的研究進展
3 熒光定量PCR的應用
4 轉錄組學的研究進展
5 本論文的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第二章 寡孢節(jié)叢孢野生菌株與△AoStuA突變株的表型比較
1 前言
2 實驗材料和儀器
2.1 實驗菌株
2.2 主要培養(yǎng)基
2.3 主要生化試劑
2.4 實驗儀器
3 實驗方法
3.1 生長速率測定和形態(tài)觀察
3.2 產孢能力及孢子形態(tài)比較
3.3 殺線蟲能力比較
3.4 逆境生長情況比較
3.5 胞外蛋白酶實驗
4 實驗結果
4.1 生長速率測定和形態(tài)觀察
4.2 產孢能力及孢子形態(tài)比較
4.3 殺線蟲能力比較
4.4 逆境生長情況比較
4.5 胞外蛋白酶活性比較
5 討論
5.1 生長速率的比較
5.2 產孢能力及孢子形態(tài)比較
5.3 逆境生長情況比較
5.4 胞外蛋白酶水解活性比較
第三章 寡孢節(jié)叢孢和△AoStuA突變株RT-PCR及轉錄組分析
1 前言
2 實驗材料、試劑、儀器
2.1 實驗菌株
2.2 主要培養(yǎng)基
2.3 主要試劑
2.4 主要儀器設備
3 實驗方法
3.1 誘導實驗和轉錄時間點的確定
3.2 高通量測序樣品的制備
3.3 熒光定量RCR
3.4 RNA-Seq
4 實驗結果
4.1 轉錄時間點的確定
4.2 RNA質量檢測結果
4.3 熒光定量結果
4.4 轉錄組測序數據分析
4.5 討論
全文小結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熒光定量引物序列
附錄2 RT-PCR結果
附錄3 部分未經注釋基因的RPKM值列表
附錄4 常用的數據庫和網上生物學資源
附錄5 碩士期間發(fā)表和待發(fā)表的論文
附錄6 碩士期間所獲榮譽
致謝
本文編號:37860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dzwbhlw/378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