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喀斯特地區(qū)斑葉蟬遺傳多樣性及譜系生物地理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5-10 20:38
斑葉蟬族隸屬于半翅目Hemiptera、葉蟬科Cicadellidae、小葉蟬亞科Typhlocybinae,是小葉蟬亞科中最大的類群。目前,關于葉蟬的遺傳多樣性和譜系生物地理學研究成果較少,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對斑葉蟬進行了線粒體基因序列研究,探究了斑葉蟬的遺傳多樣性和譜系生物地理學,主要結果如下:1、通過3個線粒體聯(lián)合基因序列對利川頂斑葉蟬6個地理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了研究。線粒體聯(lián)合基因序列為1824bp,保守位點1816個,變異位點8個,簡約信息位點2個,自裔位點6個。不同地理種群間的核苷酸多樣性為0.00172,說明不同地理種群間的遺傳多樣性不大。研究表明,TR地理種群最原始,與其他地理種群間的遺傳距離最大。2、首次測定了利川頂斑葉蟬Empoascanara sipra、武昌頂斑葉蟬Empoascanara dwalata和翁昂頂斑葉蟬Empoascanara wengangensis三種斑葉蟬的線粒體基因組,并對每種斑葉蟬序列進行了詳細的注釋與分析。三種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組序列全長分別為14827bp、15271bp、14830bp。3、通過對四種代表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組中...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選題背景及立題依據(jù)
2 研究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一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 斑葉蟬族分類研究
2 葉蟬遺傳多樣性
3 葉蟬生物地理學
二 材料與方法
1 研究區(qū)與研究樣地選擇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研究樣地分析
1.2.1 喀斯特地區(qū)
1.2.2 非喀斯特地區(qū)
2 研究方法
2.1 樣品采集
2.2 標本鑒定
2.3 DNA提取
2.4 PCR擴增及電泳
2.5 序列拼接和注釋分析
2.6 分子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三 利川頂斑葉蟬遺傳多樣性研究
1 基于線粒體16S rRNA基因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1.1 利川頂斑葉蟬標本信息
1.2 線粒體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1.3 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1.4 不同地理種群親緣關系分析
1.5 分析與討論
2 基于線粒體COI基因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2.1 利川頂斑葉蟬標本信息
2.2 線粒體COI基因序列分析
2.3 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2.4 不同地理種群親緣關系分析
2.5 分析與討論
3 基于線粒體Cytb基因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3.1 利川頂斑葉蟬標本信息
3.2 線粒體Cytb基因序列
3.3 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3.4 不同地理種群親緣關系分析
3.5 分析與討論
4 基于3個線粒體聯(lián)合基因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4.1 利川頂斑葉蟬標本信息
4.2 3個線粒體聯(lián)合基因序列分析
4.3 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4.4 不同地理種群親緣關系分析
4.5 分析與討論
四 斑葉蟬代表種類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及分析
1 利川頂斑葉蟬基因組序列分析
1.1 利川頂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結構
1.2 利川頂斑葉蟬蛋白基因及密碼子
1.3 利川頂斑葉蟬轉運 RNA 基因和核糖體 RNA 基因
2 武昌頂斑葉蟬基因組序列分析
2.1 武昌頂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結構
2.2 武昌頂斑葉蟬蛋白基因及密碼子
2.3 武昌頂斑葉蟬轉運RNA基因和核糖體RNA基因
3 翁昂頂斑葉蟬基因組序列分析
3.1 翁昂頂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結構
3.2 翁昂頂斑葉蟬蛋白基因及密碼子
3.3 翁昂頂斑葉蟬轉運RNA基因和核糖體RNA基因
五 四種代表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組成對比
1 四種斑葉蟬整體概述
2 堿基成分差異分析
3 四種斑葉蟬基因間隔區(qū)和重疊區(qū)差異分析
4 蛋白編碼基因差異分析
5 核糖體RNA和轉運RNA差異分析
6 小結和討論
六 斑葉蟬譜系生物地理學初探
1 基于線粒體COI 基因的譜系生物地理學研究
1.1 數(shù)據(jù)來源
1.2 遺傳距離分析
1.3 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
2 基于線粒體16S rRNA基因的譜系生物地理學研究
2.1 數(shù)據(jù)來源
2.2 遺傳距離分析
2.3 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
3 分析與討論
七 結論與討論
1 基于線粒體基因序列的利川頂斑葉蟬遺傳多樣性分析
2 三種代表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及分析
3 四種代表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組數(shù)據(jù)比較
4 斑葉蟬譜系生物地理學初探
參考文獻
附錄 實驗室內、外工作照片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
參與科研項目
發(fā)表論文
獲獎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COⅠ序列的陜西凹緣菱紋葉蟬種群關系與遺傳多樣性[J]. 楊金宏,孔衛(wèi)青.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9(08)
[2]施秉世界自然遺產地景觀美學特征及價值提升研究[J]. 陳品冬,肖時珍. 中國地名. 2019(07)
[3]基于28S rDNA D2區(qū)序列的陜南凹緣菱紋葉蟬分子系統(tǒng)學與遺傳多樣性研究[J]. 楊金宏,孔衛(wèi)青.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9(08)
[4]基于cyt b基因的假眼小綠葉蟬11個地理種群遺傳分化研究[J]. 祝愿,李俊,龐宏宇,王震,杜楠,熊勝利,蔡滔. 生物資源. 2019(03)
[5]基于地形地貌因子的貴州省NDVI時空變化分析[J]. 陳海喜,鐘九生,蘭安軍,劉嬌,趙妮平. 貴州科學. 2019(02)
[6]基于種子植物區(qū)系比較分析的貴州梵凈山生態(tài)孤島效應[J]. 游美玲,容麗,熊康寧,陳滸,李高聰,周玉文,高香琴,林丹丹. 分子植物育種. 2018(24)
[7]叢枝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J]. 陳保冬,李雪靜,徐天樂,謝偉. 生態(tài)學報. 2018(04)
[8]中國動物地理區(qū)劃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 翟卿,張靜,李偉,董石飛,楊應明,薛國喜,孫浩.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4)
[9]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裸子植物區(qū)系與地理分布分析[J]. 朱佳運,熊康寧,容麗,陳滸,游美玲,王琦. 貴州科學. 2017(04)
[10]基于線粒體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緬甸安小葉蟬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研究[J]. 董夢書,楊琳,陳祥盛,張余杰. 四川動物. 2017(03)
博士論文
[1]葉蟬科生物地理學研究(半翅目:頭喙亞目)[D]. 袁忠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苔蘚植物對石漠化過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tài)響應[D]. 李玉杰.貴州師范大學 2019
[2]施秉白云巖喀斯特地區(qū)苔蘚退化后土壤微生物群系變化分析[D]. 方敏.貴州師范大學 2019
[3]巖溶地下水對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觀格局演變的響應過程研究[D]. 楊應增.貴州大學 2019
[4]梵凈山五種森林類型的土壤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D]. 袁騰.貴州大學 2019
[5]梵凈山水青岡林的全球對比分析與世界遺產價值[D]. 高香琴.貴州師范大學 2018
[6]基于線粒體CO Ⅰ和CO Ⅱ基因的茶園假眼小綠葉蟬地理種群的遺傳分化研究[D]. 周寧寧.中國計量學院 2014
[7]基于線粒體基因的假眼小綠葉蟬遺傳多樣性研究[D]. 李樂.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2
[8]基于GIS的中國小葉蟬亞科生物地理學研究(半翅目:葉蟬科)[D]. 王秀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2
[9]中國斑葉蟬族分類研究[D]. 宋月華.貴州大學 2007
[10]千島湖島嶼化景觀及其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D]. 丁立仲.浙江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52659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選題背景及立題依據(jù)
2 研究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一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 斑葉蟬族分類研究
2 葉蟬遺傳多樣性
3 葉蟬生物地理學
二 材料與方法
1 研究區(qū)與研究樣地選擇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研究樣地分析
1.2.1 喀斯特地區(qū)
1.2.2 非喀斯特地區(qū)
2 研究方法
2.1 樣品采集
2.2 標本鑒定
2.3 DNA提取
2.4 PCR擴增及電泳
2.5 序列拼接和注釋分析
2.6 分子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三 利川頂斑葉蟬遺傳多樣性研究
1 基于線粒體16S rRNA基因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1.1 利川頂斑葉蟬標本信息
1.2 線粒體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1.3 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1.4 不同地理種群親緣關系分析
1.5 分析與討論
2 基于線粒體COI基因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2.1 利川頂斑葉蟬標本信息
2.2 線粒體COI基因序列分析
2.3 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2.4 不同地理種群親緣關系分析
2.5 分析與討論
3 基于線粒體Cytb基因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3.1 利川頂斑葉蟬標本信息
3.2 線粒體Cytb基因序列
3.3 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3.4 不同地理種群親緣關系分析
3.5 分析與討論
4 基于3個線粒體聯(lián)合基因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4.1 利川頂斑葉蟬標本信息
4.2 3個線粒體聯(lián)合基因序列分析
4.3 不同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4.4 不同地理種群親緣關系分析
4.5 分析與討論
四 斑葉蟬代表種類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及分析
1 利川頂斑葉蟬基因組序列分析
1.1 利川頂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結構
1.2 利川頂斑葉蟬蛋白基因及密碼子
1.3 利川頂斑葉蟬轉運 RNA 基因和核糖體 RNA 基因
2 武昌頂斑葉蟬基因組序列分析
2.1 武昌頂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結構
2.2 武昌頂斑葉蟬蛋白基因及密碼子
2.3 武昌頂斑葉蟬轉運RNA基因和核糖體RNA基因
3 翁昂頂斑葉蟬基因組序列分析
3.1 翁昂頂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結構
3.2 翁昂頂斑葉蟬蛋白基因及密碼子
3.3 翁昂頂斑葉蟬轉運RNA基因和核糖體RNA基因
五 四種代表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組成對比
1 四種斑葉蟬整體概述
2 堿基成分差異分析
3 四種斑葉蟬基因間隔區(qū)和重疊區(qū)差異分析
4 蛋白編碼基因差異分析
5 核糖體RNA和轉運RNA差異分析
6 小結和討論
六 斑葉蟬譜系生物地理學初探
1 基于線粒體COI 基因的譜系生物地理學研究
1.1 數(shù)據(jù)來源
1.2 遺傳距離分析
1.3 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
2 基于線粒體16S rRNA基因的譜系生物地理學研究
2.1 數(shù)據(jù)來源
2.2 遺傳距離分析
2.3 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
3 分析與討論
七 結論與討論
1 基于線粒體基因序列的利川頂斑葉蟬遺傳多樣性分析
2 三種代表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及分析
3 四種代表斑葉蟬線粒體基因組數(shù)據(jù)比較
4 斑葉蟬譜系生物地理學初探
參考文獻
附錄 實驗室內、外工作照片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
參與科研項目
發(fā)表論文
獲獎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COⅠ序列的陜西凹緣菱紋葉蟬種群關系與遺傳多樣性[J]. 楊金宏,孔衛(wèi)青.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9(08)
[2]施秉世界自然遺產地景觀美學特征及價值提升研究[J]. 陳品冬,肖時珍. 中國地名. 2019(07)
[3]基于28S rDNA D2區(qū)序列的陜南凹緣菱紋葉蟬分子系統(tǒng)學與遺傳多樣性研究[J]. 楊金宏,孔衛(wèi)青.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9(08)
[4]基于cyt b基因的假眼小綠葉蟬11個地理種群遺傳分化研究[J]. 祝愿,李俊,龐宏宇,王震,杜楠,熊勝利,蔡滔. 生物資源. 2019(03)
[5]基于地形地貌因子的貴州省NDVI時空變化分析[J]. 陳海喜,鐘九生,蘭安軍,劉嬌,趙妮平. 貴州科學. 2019(02)
[6]基于種子植物區(qū)系比較分析的貴州梵凈山生態(tài)孤島效應[J]. 游美玲,容麗,熊康寧,陳滸,李高聰,周玉文,高香琴,林丹丹. 分子植物育種. 2018(24)
[7]叢枝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J]. 陳保冬,李雪靜,徐天樂,謝偉. 生態(tài)學報. 2018(04)
[8]中國動物地理區(qū)劃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 翟卿,張靜,李偉,董石飛,楊應明,薛國喜,孫浩.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4)
[9]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裸子植物區(qū)系與地理分布分析[J]. 朱佳運,熊康寧,容麗,陳滸,游美玲,王琦. 貴州科學. 2017(04)
[10]基于線粒體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緬甸安小葉蟬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研究[J]. 董夢書,楊琳,陳祥盛,張余杰. 四川動物. 2017(03)
博士論文
[1]葉蟬科生物地理學研究(半翅目:頭喙亞目)[D]. 袁忠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苔蘚植物對石漠化過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tài)響應[D]. 李玉杰.貴州師范大學 2019
[2]施秉白云巖喀斯特地區(qū)苔蘚退化后土壤微生物群系變化分析[D]. 方敏.貴州師范大學 2019
[3]巖溶地下水對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觀格局演變的響應過程研究[D]. 楊應增.貴州大學 2019
[4]梵凈山五種森林類型的土壤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D]. 袁騰.貴州大學 2019
[5]梵凈山水青岡林的全球對比分析與世界遺產價值[D]. 高香琴.貴州師范大學 2018
[6]基于線粒體CO Ⅰ和CO Ⅱ基因的茶園假眼小綠葉蟬地理種群的遺傳分化研究[D]. 周寧寧.中國計量學院 2014
[7]基于線粒體基因的假眼小綠葉蟬遺傳多樣性研究[D]. 李樂.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2
[8]基于GIS的中國小葉蟬亞科生物地理學研究(半翅目:葉蟬科)[D]. 王秀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2
[9]中國斑葉蟬族分類研究[D]. 宋月華.貴州大學 2007
[10]千島湖島嶼化景觀及其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D]. 丁立仲.浙江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526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dzwbhlw/365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