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菌RS-2六型分泌系統致病機制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8 19:12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是影響水稻生產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病害,危害嚴重,在國外水稻種植地區(qū)普遍發(fā)生,我國近年來各地陸續(xù)有該病發(fā)生的報道。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病原菌為燕麥噬酸菌燕麥亞種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Aaa)。本實驗室的前期研究已發(fā)現Aaa菌株RS-1中存在六型分泌系統(T6SS),且在Aaa的致病過程中起著異常重要的作用;近期本實驗室通過序列比對等生物信息學方法發(fā)現Aaa菌株RS-2中也含有25個T6SS基因,但其致病性比菌株RS-1弱,此時,迫切需要搞清楚T6SS在Aaa菌株RS-2致病中的功能。本研究在通過同源重組法構建了菌株RS-2的25個T6SS基因突變體及7個相關回補體的基礎上,測定和分析它們的致病性、生長曲線、生物膜形成、游動性和效應蛋白分泌等毒力相關表型,結果發(fā)現pppA,clpB,hcp,dotU,icmF impF,impM和8個vgrG(1-8)基因突變會導致菌株RS-2的致病性和Hcp效應蛋白的分泌顯著降低,其中致病性降低了 17.47~56.40%,Hcp蛋白分泌減少了 37.78~68.46%,由陽性降至陰性;在培養(yǎng)12、24...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2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菌菌株RS-1中T6SS的組成(Ibrahim等,2012)??-
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材料與方(Chloromycetin-)具有抗性。?????Created?wit-?-?Gen>*"??(3028)?AflHI?Xcml?(148)??
通過目的片段與質粒的雙酶切,重組,轉化入五.Co//DH5a感受態(tài)細胞中,在含卡那霉素??(終濃度為50^g/ml)的LB平板上培養(yǎng)24h,形成單菌落以后,挑單菌落,用T6SS回補基因??目的片段引物進行PCR擴增,結果如圖4.5所示,條帶單一,且大小與圖4.4相同,均與軟??件設計的大小相符,進一步說明T6SS回補基因的目的片段可能已導入轉化子中,得到了?7個??疑似pRADK-T6SS重組質粒。??4000??2000??1000??圖4.5大腸桿菌轉化子T6SS回補基因目的片段的引物驗證??Fig.?4.5?Validation?ofE.?coli?transformants?with?T6SS?specific?primers??M:?Marker,?1?kb;?1 ̄7:?pppA,?icmF,?hep,?dotU,?impJ,?clpB,?impM??4.3.3?T6SS基因回補體的篩選和鑒定??待電擊轉化子在含氯霉素(終濃度為50?pg/ml)的LB平板上長出單菌落后,先將單菌落在??3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發(fā)生特點及防控對策[J]. 申榮萍,韋鴻雁. 安徽農學通報. 2015(16)
[2]南方稻區(qū)細菌性褐條病發(fā)生特點及控防措施[J]. 彭玉燈. 上海農業(yè)科技. 2008(03)
[3]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病原的鑒定[J]. 徐麗慧,邱文,張唯一,李斌,謝關林. 中國水稻科學. 2008(03)
[4]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fā)生與室內藥劑篩選初報[J]. 孫艷梅,王廣耀,范文中. 吉林農業(yè)科學. 2008(01)
[5]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識別與防治[J]. 伏震,袁兆恩. 農技服務. 2007(04)
[6]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顏曰紅,蔡方義,黃賢華. 農業(yè)科技通訊. 2006(03)
[7]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fā)生及防治[J]. 李俊平,朱文華. 貴州農業(yè)科學. 2003(02)
[8]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江健,張云萍. 植物醫(yī)生. 2001(02)
[9]稻種病原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的特征化研究(英文)[J]. 謝關林,孫祥良,T.W.MEW. 中國水稻科學. 1998(03)
[10]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調查簡報[J]. 雷國明. 湖北農業(yè)科學. 1975(11)
博士論文
[1]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菌致病機理及其氧脅迫相關基因簇調控蛋白TetR的功能分析[D]. 劉賀.浙江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兩種水稻主要病原細菌噬菌體的分離、鑒定和特征化研究[D]. 王麗.浙江大學 2016
[2]水稻細菌性褐條病原的鑒定、全基因組和致病相關基因的研究[D]. 張國慶.浙江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03457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2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菌菌株RS-1中T6SS的組成(Ibrahim等,2012)??-
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材料與方(Chloromycetin-)具有抗性。?????Created?wit-?-?Gen>*"??(3028)?AflHI?Xcml?(148)??
通過目的片段與質粒的雙酶切,重組,轉化入五.Co//DH5a感受態(tài)細胞中,在含卡那霉素??(終濃度為50^g/ml)的LB平板上培養(yǎng)24h,形成單菌落以后,挑單菌落,用T6SS回補基因??目的片段引物進行PCR擴增,結果如圖4.5所示,條帶單一,且大小與圖4.4相同,均與軟??件設計的大小相符,進一步說明T6SS回補基因的目的片段可能已導入轉化子中,得到了?7個??疑似pRADK-T6SS重組質粒。??4000??2000??1000??圖4.5大腸桿菌轉化子T6SS回補基因目的片段的引物驗證??Fig.?4.5?Validation?ofE.?coli?transformants?with?T6SS?specific?primers??M:?Marker,?1?kb;?1 ̄7:?pppA,?icmF,?hep,?dotU,?impJ,?clpB,?impM??4.3.3?T6SS基因回補體的篩選和鑒定??待電擊轉化子在含氯霉素(終濃度為50?pg/ml)的LB平板上長出單菌落后,先將單菌落在??3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發(fā)生特點及防控對策[J]. 申榮萍,韋鴻雁. 安徽農學通報. 2015(16)
[2]南方稻區(qū)細菌性褐條病發(fā)生特點及控防措施[J]. 彭玉燈. 上海農業(yè)科技. 2008(03)
[3]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病原的鑒定[J]. 徐麗慧,邱文,張唯一,李斌,謝關林. 中國水稻科學. 2008(03)
[4]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fā)生與室內藥劑篩選初報[J]. 孫艷梅,王廣耀,范文中. 吉林農業(yè)科學. 2008(01)
[5]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識別與防治[J]. 伏震,袁兆恩. 農技服務. 2007(04)
[6]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顏曰紅,蔡方義,黃賢華. 農業(yè)科技通訊. 2006(03)
[7]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fā)生及防治[J]. 李俊平,朱文華. 貴州農業(yè)科學. 2003(02)
[8]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江健,張云萍. 植物醫(yī)生. 2001(02)
[9]稻種病原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的特征化研究(英文)[J]. 謝關林,孫祥良,T.W.MEW. 中國水稻科學. 1998(03)
[10]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調查簡報[J]. 雷國明. 湖北農業(yè)科學. 1975(11)
博士論文
[1]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菌致病機理及其氧脅迫相關基因簇調控蛋白TetR的功能分析[D]. 劉賀.浙江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兩種水稻主要病原細菌噬菌體的分離、鑒定和特征化研究[D]. 王麗.浙江大學 2016
[2]水稻細菌性褐條病原的鑒定、全基因組和致病相關基因的研究[D]. 張國慶.浙江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034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dzwbhlw/35034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