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玉米螟和黏蟲幼蟲取食Cry1F蛋白后的中腸組織病理變化
發(fā)布時間:2021-08-04 02:59
為了明確Cry1F殺蟲蛋白對亞洲玉米螟和黏蟲兩種重要玉米害蟲的作用機制,本文通過透射電鏡觀察了亞洲玉米螟和黏蟲4齡幼蟲取食含Cry1F蛋白人工飼料后的中腸組織病理變化,并與其取食含Cry1Ab蛋白人工飼料后的組織病理變化進行了比較。亞洲玉米螟和黏蟲4齡幼蟲取食Cry1F蛋白48h后中腸杯狀細胞發(fā)生了明顯的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細胞微絨毛腫脹、脫落;細胞核變形,質膜和核膜界限不清晰;染色質發(fā)生固縮、貼近核膜;線粒體拉伸變形數(shù)量減少,嚴重的發(fā)生空泡化;內質網(wǎng)腫脹與斷裂、數(shù)量減少,與取食含Cry1Ab蛋白人工飼料相比,玉米螟和黏蟲中腸組織發(fā)生的病變程度相似。本研究可為Cry1F作為轉基因玉米重要的殺蟲蛋白在未來亞洲玉米螟和黏蟲防治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文章來源】: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20,3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取食不同人工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黏蟲中腸杯狀細胞微絨毛病理變化
取食正常飼料的亞洲玉米螟和黏蟲線粒體為橢圓形或紡錘形,內脊清晰(圖3A,圖3B),而取食含Cry1Ab蛋白的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東方黏蟲的線粒體拉伸變形,內脊不清晰,甚至空泡化(圖3C,圖3D),取食含Cry1F蛋白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東方黏蟲同樣出現(xiàn)了線粒體拉長變形,內脊模糊,空泡化等現(xiàn)象(圖3E,圖3F)。圖3 取食不同人工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黏蟲中腸杯狀細胞線粒體病理變化
取食不同人工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黏蟲中腸杯狀細胞線粒體病理變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取食轉Bt基因抗蟲玉米后亞洲玉米螟幼蟲中腸的組織病理變化[J]. 徐艷聆,王振營,何康來,白樹雄. 昆蟲學報. 2009(09)
[2]不同組合人工飼料與粘蟲生長發(fā)育關系的研究[J]. 周曉東,高鳳梅,邵立剛,王巖,李長輝,馬勇. 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 2009(09)
[3]轉Bt cry1F基因抗蟲玉米對亞洲玉米螟幼蟲存活率的影響[J]. 崔蕾,叢斌,錢海濤,李冰,孫海燕.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09(05)
[4]亞洲玉米螟無瓊脂半人工飼料的研究與應用[J]. 宋彥英,周大榮,何康來. 植物保護學報. 1999(04)
[5]我國粘蟲研究概況及主要進展[J]. 李光博. 植物保護. 1993(04)
本文編號:3320864
【文章來源】: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20,3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取食不同人工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黏蟲中腸杯狀細胞微絨毛病理變化
取食正常飼料的亞洲玉米螟和黏蟲線粒體為橢圓形或紡錘形,內脊清晰(圖3A,圖3B),而取食含Cry1Ab蛋白的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東方黏蟲的線粒體拉伸變形,內脊不清晰,甚至空泡化(圖3C,圖3D),取食含Cry1F蛋白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東方黏蟲同樣出現(xiàn)了線粒體拉長變形,內脊模糊,空泡化等現(xiàn)象(圖3E,圖3F)。圖3 取食不同人工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黏蟲中腸杯狀細胞線粒體病理變化
取食不同人工飼料后亞洲玉米螟和黏蟲中腸杯狀細胞線粒體病理變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取食轉Bt基因抗蟲玉米后亞洲玉米螟幼蟲中腸的組織病理變化[J]. 徐艷聆,王振營,何康來,白樹雄. 昆蟲學報. 2009(09)
[2]不同組合人工飼料與粘蟲生長發(fā)育關系的研究[J]. 周曉東,高鳳梅,邵立剛,王巖,李長輝,馬勇. 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 2009(09)
[3]轉Bt cry1F基因抗蟲玉米對亞洲玉米螟幼蟲存活率的影響[J]. 崔蕾,叢斌,錢海濤,李冰,孫海燕.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09(05)
[4]亞洲玉米螟無瓊脂半人工飼料的研究與應用[J]. 宋彥英,周大榮,何康來. 植物保護學報. 1999(04)
[5]我國粘蟲研究概況及主要進展[J]. 李光博. 植物保護. 1993(04)
本文編號:33208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dzwbhlw/33208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