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赤腐病菌變異及甘蔗抗病性研究進展
發(fā)布時間:2021-07-24 22:48
由鐮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導致甘蔗嚴重損失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通常被稱為甘蔗的"癌癥",造成云南臨滄、孟連、石屏多片蔗區(qū)甘蔗成片死亡,已由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由于該病原菌頻繁變異導致防控困難,目前對該病害藥劑防控效果不理想,仍無有效、徹底的根治措施,甘蔗赤腐病菌變異研究及甘蔗抗病研究是實現(xiàn)病害持久可持續(xù)控制的必由之路,本文結(jié)合國內(nèi)外最新研究,重點從甘蔗赤腐病菌形態(tài)變異、致病性變異、分子變異分析了甘蔗赤腐病菌遺傳變異,論述了甘蔗赤腐病快速分子檢測技術及甘蔗品種抗病性、誘導抗病性等分子研究進展;并就深入開展甘蔗赤腐病防控、群體遺傳結(jié)構和抗性基因挖掘研究進行展望,以期為我國甘蔗赤腐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論依據(jù)。
【文章來源】:中國糖料. 2020,42(02)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0 引言
1 甘蔗赤腐病菌變異
1.1 形態(tài)變異
1.2 致病性變異
1.3 分子變異
2 甘蔗赤腐病快速分子檢測技術
3 甘蔗抗赤腐病研究
3.1 甘蔗品種抗病性研究
3.2 抗病分子標記
3.3 誘導抗病性研究
4 展望
4.1 甘蔗赤腐病防控
4.2 甘蔗赤腐病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研究
4.3 甘蔗赤腐病抗病基因挖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蔗赤腐病發(fā)生流行特點及防控對策[J]. 李婕,李文鳳,張榮躍,單紅麗,王曉燕,倉曉燕,羅志明,尹炯,黃應昆. 中國糖料. 2019(02)
[2]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在甘蔗轉(zhuǎn)基因及病害檢測中的應用[J]. 王繼華,蔡時可,曹干. 中國糖料. 2018(04)
[3]甘蔗黑穗病菌和赤腐病菌雙重PCR檢測體系的建立[J]. 吳偉懷,楊先鋒,梁艷瓊,汪全偉,鄭金龍,鄭肖蘭,習金根,李銳,張馳成,賀春萍,易克賢. 中國糖料. 2016(02)
[4]甘蔗赤腐病及其病原菌研究進展[J]. 吳夏明,沈萬寬,羅明珠,饒得花,陳培壽. 中國糖料. 2015(06)
[5]云南蔗區(qū)甘蔗螟蟲種群結(jié)構動態(tài)與防控對策[J]. 李文鳳,尹炯,黃應昆,申科,羅志明,王曉燕,單紅麗. 農(nóng)學學報. 2014(08)
[6]甘蔗赤腐病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 梁艷瓊,雷照鳴,賀春萍,鄭肖蘭,李銳,吳偉懷. 熱帶作物學報. 2013(05)
[7]甘蔗赤腐病菌對碳、氮源的利用及其室內(nèi)毒力測定[J]. 吳偉懷,胡冬,賀春萍,鄭服叢. 中國糖料. 2008(01)
本文編號:3301585
【文章來源】:中國糖料. 2020,42(02)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0 引言
1 甘蔗赤腐病菌變異
1.1 形態(tài)變異
1.2 致病性變異
1.3 分子變異
2 甘蔗赤腐病快速分子檢測技術
3 甘蔗抗赤腐病研究
3.1 甘蔗品種抗病性研究
3.2 抗病分子標記
3.3 誘導抗病性研究
4 展望
4.1 甘蔗赤腐病防控
4.2 甘蔗赤腐病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研究
4.3 甘蔗赤腐病抗病基因挖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蔗赤腐病發(fā)生流行特點及防控對策[J]. 李婕,李文鳳,張榮躍,單紅麗,王曉燕,倉曉燕,羅志明,尹炯,黃應昆. 中國糖料. 2019(02)
[2]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在甘蔗轉(zhuǎn)基因及病害檢測中的應用[J]. 王繼華,蔡時可,曹干. 中國糖料. 2018(04)
[3]甘蔗黑穗病菌和赤腐病菌雙重PCR檢測體系的建立[J]. 吳偉懷,楊先鋒,梁艷瓊,汪全偉,鄭金龍,鄭肖蘭,習金根,李銳,張馳成,賀春萍,易克賢. 中國糖料. 2016(02)
[4]甘蔗赤腐病及其病原菌研究進展[J]. 吳夏明,沈萬寬,羅明珠,饒得花,陳培壽. 中國糖料. 2015(06)
[5]云南蔗區(qū)甘蔗螟蟲種群結(jié)構動態(tài)與防控對策[J]. 李文鳳,尹炯,黃應昆,申科,羅志明,王曉燕,單紅麗. 農(nóng)學學報. 2014(08)
[6]甘蔗赤腐病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 梁艷瓊,雷照鳴,賀春萍,鄭肖蘭,李銳,吳偉懷. 熱帶作物學報. 2013(05)
[7]甘蔗赤腐病菌對碳、氮源的利用及其室內(nèi)毒力測定[J]. 吳偉懷,胡冬,賀春萍,鄭服叢. 中國糖料. 2008(01)
本文編號:330158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dzwbhlw/33015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