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基于毒性表型及SNP標記的西藏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4-24 12:43
【摘要】:由條形柄銹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條銹病是小麥上重要的真菌病害,常年為害小麥并嚴重威脅小麥安全生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國西藏小麥種植區(qū)與內陸小麥產區(qū)隔離,同時小麥條銹病在該區(qū)域發(fā)生頻繁,造成嚴重產量損失。因此,分析該地區(qū)小麥條銹菌的毒性小種組成及群體遺傳結構,對于我國這一個小麥條銹病相對獨立的流行區(qū)病害的防治及抗銹基因在該區(qū)域的合理布局,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研究以采自西藏地區(qū)的150個單孢子菌系為研究對象,利用中國鑒別寄主及國際近等基因系兩套鑒別寄主對其進行毒性表型鑒定,并采用KASP-SNP標記技術對西藏小麥條銹菌群體進行分子基因型標記,所得結果如下:一、基于中國鑒別寄主的毒性表型(1)生理小種鑒定結果顯示,共鑒定到19個已知的條銹菌生理小種及11個未知小種;流行類群為Hybrid46致病類群,出現(xiàn)頻率為42.67%,其中Hybrid46-7為優(yōu)勢小種,主要流行于米林縣西部,頻率為26.67%;居于第二位的是CYR 27以前的致病小種類型,頻率為39.33%,其中CYR23出現(xiàn)頻率最高,頻率為14.67%,還有近十年沒有出現(xiàn)的小種,如CYR10;值得關注的是,出現(xiàn)頻率第三高的是貴農22類群,頻率為6.67%,主要生理小種為CYR34分布米林縣,這是西藏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CYR34類型生理小種。(2)毒性基因分析結果表明,豐產3號、丹麥1號、Hybrid46、Trigo-Eureka、洛夫林10/13、阿夫對應的毒性基因V1、V3、V3b、V4b、V6、V9、VA頻率分別為95.90%、94.90%、49.30%、62.50%、53.70%、99.40%。說明西藏豐產3號,丹麥1號,阿夫對條銹菌喪失有效抗性,與前人研究一致;而V6、V9相比以前出現(xiàn)頻率下降。(3)毒性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Nei’s多樣性指數(shù)(Hs)最高是米林縣東部菌系,為0.222,第二高則是洛扎縣菌系,為0.197,米林縣西部菌系最低。(4)聚類分析結果表明,群體遺傳相似系數(shù)范圍為:0.79~1.00,西藏條銹菌群體表型聚類可以分為3個群體,一是巴宜區(qū)菌系與毒性結構極為相似的米林縣東部菌系組成的群體;二是比較相似的波密縣菌系與洛扎縣菌系組成的群體;三是米林縣西部菌系構成的群體。其中米林縣西部群體與其他兩個群體差異性較大。二、基于近等基因系鑒別寄主的毒性表型(1)生理小種鑒定結果顯示,鑒定到88個生理小種類型,其中出現(xiàn)菌株數(shù)大于2株的生理小種有19個。最高出現(xiàn)頻率的是為octal數(shù)值為400021的生理小種,頻率為10%,居于后位的有octal值分別為541223,500021,561223的小種,頻率分別為8.7%,5.3%,5.3%。(2)毒性基因分析結果表明,150個單孢子堆菌系對抗性基因Yr5和Yr15均無毒,表明抗性基因Yr5、Yr15仍具有效抗性;5個地區(qū)的條銹菌群體對抗性基因Yr1、Yr3、Yr9、Yr44,YrTye,Yr31的毒性頻率均超過80%,表明這些抗性基因在西藏地區(qū)沒有有效抗性。(3)毒性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Nei’s多樣性指數(shù)(Hs)米林縣東部菌系,為0.167,第二高是巴宜區(qū)菌系,為0.128,洛扎縣波密菌系多樣性都比較低。(4)聚類分析結果表明,群體遺傳相似系數(shù)范圍為:0.89~0.97,西藏條銹菌群體表型聚類可以分為3個群體,與基于中國鑒別寄主的毒性聚類結果一致。三、基于SNP分子標記(1)Structure群體分析表明,150西藏菌株及23個云南西部菌株最佳K值為4,云南西部群體與西藏群體相對獨立,西藏群體分為米林縣西部群體、洛扎縣與波密縣群體、巴宜區(qū)米林縣西部群體,波密縣群體與地理位置相近的米林東部群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對西藏群體的主成分判定分析發(fā)現(xiàn),西藏群體分為米林縣西部群體、巴宜和米林縣東部群體、波密和洛扎縣群體,其中米林縣西部群體相對另外兩個群體較為獨立,巴宜和米林縣東部群體、波密和洛扎縣群體這兩個群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分子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150個西藏單孢子菌系大體分為三個群體,按照地理群體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洛扎縣與波密縣群體與米林縣西部群體較為相似、巴宜區(qū)米林縣西部群體相對獨立。(4)物種水平上平均遺傳多樣性值(GD)為0.2645,多態(tài)信息量(PIC)是0.2148,5個地區(qū)群體的遺傳多樣性(表3-2)表明米林縣東部菌系的遺傳多樣性最高,第二高的為洛扎縣菌系,之后時波密縣菌系、巴宜區(qū)菌系和米林縣西部菌系。這與毒性多樣性分析存在差異。(5)基因流分析發(fā)現(xiàn),洛扎與波密、洛扎與米林縣東部存在高度基因交流,巴宜與米林東部存在中度基因交流。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S435.121.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巧;覃劍鋒;趙元元;趙杰;黃麗麗;康振生;;源自陜、甘野生小檗的小麥條銹菌有性生殖后代的毒性分析[J];植物病理學報;2016年06期

2 李進斌;蘭茗清;陳夢琪;畢云青;楊進成;陳向東;李月秋;劉林;劉太國;朱有勇;李成云;;利用小種標記分析云南省兩個縣的小麥條銹菌群體[J];植物病理學報;2013年06期

3 張靜秋;劉博;陳萬權;劉太國;高利;;小麥條銹菌群體溫度敏感性測定[J];植物病理學報;2013年01期

4 左希;蔣選利;李星星;李紅玫;丁海霞;孫濤;;2009年貴州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的鑒定[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1年03期

5 萬安民,張忠軍,金社林,俞大昭,趙中華,石尚柏;湖北省西北部山區(qū)小麥條銹菌越夏研究簡報[J];植物病理學報;2004年01期

6 林曉民,李振岐;我國小麥條銹菌寄主范圍的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0年04期

7 汪可寧,吳立人,孟慶玉,謝水仙,路端誼,袁文煥,于孝如,宋位中,劉守儉,王吉慶,楊家秀,黃光明,李艷芳,楊世誠;1975—1984年我國小麥條銹菌生理;芯縖J];植物病理學報;1986年02期

8 畢云青;戴云;;1983~1986年度云南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鑒定[J];云南農業(yè)科技;1987年05期

9 郭滿庫;賈秋珍;宋位中;;1986年甘肅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鑒定[J];甘肅農業(yè)科技;1987年05期

10 康振生;李振岐;張碩成;;小麥條銹菌洛夫林13菌系的初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俊敏;宛瓊;駱勇;馬占鴻;;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結構研究進展[A];植?萍紕(chuàng)新與病蟲防控專業(yè)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如佳;井金學;;基因槍介導小麥條銹菌毒性突變的研究[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李國田;薛曉丹;劉博;張永紅;黃麗麗;康振生;;小麥條銹菌角質酶基因的克隆、表達和功能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郝保軍;王保通;張勃;康振生;李強;王芳;;中國小麥條銹菌水源11類群的RAPD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劉富榮;段迎輝;郭軍;黃麗麗;康振生;;小麥條銹菌誘導的小麥G蛋白基因的功能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王保通;康振生;李高寶;李強;王芳;;感染“中四”小麥條銹菌新菌系的發(fā)現(xiàn)[A];中國植物病理學第七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7 王陽;張茹佳;王美南;井金學;李振岐;;小麥條銹菌遺傳轉化體系的構建[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明菊;程加省;丁明亮;張慶;楊韶松;;2016年云南小麥條銹菌群體毒性狀況[A];綠色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植物保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7年

9 宛瓊;梁俊敏;駱勇;冷偉峰;李勇;馬占鴻;;青海海東地區(qū)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多樣性研究及其與甘肅核心菌源區(qū)的比較[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梁俊敏;宛瓊;李勇;馬占鴻;駱勇;;小麥條銹菌在甘肅核心越夏區(qū)與其周邊省區(qū)的群體遺傳結構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姜泓 通訊員 靳軍;一孔窯洞走出兩院士[N];西安日報;201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常青;小麥條銹菌在侵染小麥過程中吸收糖的分子機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

2 王龍;小麥條銹菌有性自交和雜交群體的構建及相關無毒或毒力基因的遺傳學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3 雷雨;小麥條銹菌體細胞重組的確立與有性重組群體的創(chuàng)建、毒性分析和初步分子分析[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7年

4 谷醫(yī)林;甘肅省甘谷地區(qū)小麥條銹菌和白粉菌周年動態(tài)及傳播路徑的分析[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8年

5 劉婷嵐;1968年-2009年美國小麥條銹菌毒性進化及遺傳多樣性分析[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7年

6 張永紅;小麥條銹菌cDNA文庫構建和表達序列標簽(ESTs)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年

7 王陽;小麥條銹菌遺傳轉化體系的構建[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年

8 王保通;中國小麥條銹菌優(yōu)勢種群預測及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紋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年

9 朱曉果;小麥條銹菌MAPK信號通路介導的致病機理及其在抗銹育種中的應用[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

10 吳寬;小麥條銹菌吸器轉錄組分析及PSTha5a23基因的功能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龐麗靜;小麥條銹菌效應蛋白Hasp190調控寄主免疫的分子機理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2 楊彩柏;基于毒性表型及SNP標記的西藏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3 林顥丞;小麥條銹菌幾丁質酶基因Pst_23943的功能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4 褚秀玲;小麥條銹菌效應蛋白Pst06941靶標的鑒定及功能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5 溫拯;小麥條銹菌效應蛋白Pst03724的功能分析及利用HIGS技術創(chuàng)制抗病新材料[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6 翟龍飛;小麥條銹菌效應蛋白pst-2511克隆表達和結構研究及PSD-95中21肽的棕櫚烷基化修飾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7 鄭丹;條銹菌披堿草專化型與小麥;陀行噪s交對小麥條銹菌毒性變異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8 左淑霞;賴草條銹菌與小麥條銹菌有性雜交對小麥條銹菌毒性變異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9 馬金娟;陜—鄂—豫小麥條銹菌群體結構及遺傳多樣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10 李曉蕊;小麥條銹菌吸器特異表達基因篩選及初步功能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263897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nykjlw/dzwbhlw/263897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870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