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內群體認同促進民族心理融合:雙向度測量與SC-IAT檢驗
發(fā)布時間:2022-02-09 12:29
民族心理融合是深層次的民族交融,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運行良好的一種心理表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交融,促進民族之間的心理融合迫在眉睫。通過兩個研究探討共同內群體認同對民族心理融合的促進作用。研究1采用雙向度測量方法探討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關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共同內群體認同正向預測民族心理融合;研究2采用SC-IAT范式,從外顯和內隱兩個水平進一步探究共同內群體認同對民族心理融合的促進作用,發(fā)現(xiàn)虛擬共同內群體身份的認同促進了民族心理融合。兩個研究共同證明現(xiàn)實和虛擬的共同內群體認同均可促進民族心理融合,也證實了SC-I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文章來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5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研究1: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關系的雙向度調查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被試
2.工具
(二) 結果
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2.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關系
(1) 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相關分析
(2) 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對民族心理融合的預測
3.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民族差異分析
4.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關系
(1) 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相關分析
(2) 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對民族心理融合的預測
三、研究2:共同內群體認同促進民族心理融合的實驗研究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被試
2.實驗材料
(1) 實驗操作材料
(2) SC-IAT材料
3.實驗設計與程序
(二) 結果
1.操作檢查
2.性別差異性檢驗
3.外顯民族心理融合結果
4.內隱民族心理融合結果
5.外顯與內隱民族心理融合的相關
四、討論
(一) 共同內群體認同促進民族心理融合
(二) 中華民族共同群體身份建構增進民族團結
(三) 應用啟示
1.共同內群體建構的啟示
2.共同內群體認同可作為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的促進策略
(四) 局限及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貧富群體心理融合中的“道德突顯現(xiàn)象”[J]. 楊金花,金盛華. 心理學探新. 2017(02)
[2]藏族大學生的群體認同對跨民族交往的影響[J]. 楊曉莉,劉力.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6)
[3]藏族、漢族青少年族群態(tài)度的發(fā)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漢族青少年為例[J]. 呂慶燕,王有智,王榮山.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2)
[4]城市文化資本與新生代農民工心理融合[J]. 李振剛,南方. 浙江社會科學. 2013(10)
[5]大學生社會評價的內隱與外顯測量及其相互關系[J]. 趙守良,趙玉芳,雷丹,劉新豐.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10)
[6]光輝的實踐 正確的道路——新中國民族工作60年的成就和經驗[J]. 楊晶,楊傳堂. 求是. 2009(19)
[7]評價單一態(tài)度對象的內隱社會認知測驗方法[J]. 溫芳芳,佐斌. 心理科學進展. 2007(05)
[8]民族多元與多元文化[J]. 喬健.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4)
博士論文
[1]藏族、漢族青少年族群態(tài)度的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D]. 呂慶燕.陜西師范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中國11至20歲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D]. 秦向榮.華中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17008
【文章來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5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研究1: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關系的雙向度調查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被試
2.工具
(二) 結果
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2.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關系
(1) 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相關分析
(2) 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對民族心理融合的預測
3.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民族差異分析
4.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關系
(1) 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與民族心理融合的相關分析
(2) 壯族、苗族的共同內群體認同對民族心理融合的預測
三、研究2:共同內群體認同促進民族心理融合的實驗研究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被試
2.實驗材料
(1) 實驗操作材料
(2) SC-IAT材料
3.實驗設計與程序
(二) 結果
1.操作檢查
2.性別差異性檢驗
3.外顯民族心理融合結果
4.內隱民族心理融合結果
5.外顯與內隱民族心理融合的相關
四、討論
(一) 共同內群體認同促進民族心理融合
(二) 中華民族共同群體身份建構增進民族團結
(三) 應用啟示
1.共同內群體建構的啟示
2.共同內群體認同可作為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的促進策略
(四) 局限及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貧富群體心理融合中的“道德突顯現(xiàn)象”[J]. 楊金花,金盛華. 心理學探新. 2017(02)
[2]藏族大學生的群體認同對跨民族交往的影響[J]. 楊曉莉,劉力.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6)
[3]藏族、漢族青少年族群態(tài)度的發(fā)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漢族青少年為例[J]. 呂慶燕,王有智,王榮山.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2)
[4]城市文化資本與新生代農民工心理融合[J]. 李振剛,南方. 浙江社會科學. 2013(10)
[5]大學生社會評價的內隱與外顯測量及其相互關系[J]. 趙守良,趙玉芳,雷丹,劉新豐.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10)
[6]光輝的實踐 正確的道路——新中國民族工作60年的成就和經驗[J]. 楊晶,楊傳堂. 求是. 2009(19)
[7]評價單一態(tài)度對象的內隱社會認知測驗方法[J]. 溫芳芳,佐斌. 心理科學進展. 2007(05)
[8]民族多元與多元文化[J]. 喬健.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4)
博士論文
[1]藏族、漢族青少年族群態(tài)度的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D]. 呂慶燕.陜西師范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中國11至20歲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D]. 秦向榮.華中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170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36170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