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腳川事件與臺灣花蓮地區(qū)高山族族群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0-12-15 22:22
七腳川事件是1908年底發(fā)生于臺灣東部花蓮地區(qū)的一次較為重大的高山族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事件,它是日本殖民當局"理蕃"態(tài)度由懷柔轉趨強硬,對臺灣高山族進行武力鎮(zhèn)壓的開始,標志著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五年理蕃計劃"的正式實施。事件以"維李隘勇線"19名七腳川社隘勇集體脫逃為導火索,在事件中,日本殖民當局在開發(fā)臺灣東部資源等目的驅使下,采取慣用的"以蕃制蕃"伎倆,唆使縱容同屬"南勢阿美"的豆蘭、薄薄、里漏、飽干、屘屘、歸化等六社壯丁,對七腳川社進行了"滅社"式的焚燒擄掠,導致七腳川社最終陸續(xù)歸順,并被分散居住。事件后,日本殖民者又推行武力討伐、分散移住、收繳槍支等強制性舉措,迫使花蓮地區(qū)其他高山族族群屈服于其殖民統(tǒng)治和奴役,并從日本國內引進官辦移民定居,造成長期占據(jù)的既定事實,同時對周邊族群實行嚴密監(jiān)控。透過七腳川事件,日本殖民者從分布格局、力量對比、族群認同等多方面改變了花蓮地區(qū)高山族傳統(tǒng)族群關系的樣貌,從而為其在臺灣東部區(qū)域實施全面威權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七腳川事件是臺灣花蓮地區(qū)高山族族群關系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文章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七腳川及周邊族群分布和關系的傳統(tǒng)格局
二、七腳川事件的起因及經(jīng)過
三、七腳川事件對花蓮地區(qū)高山族族群關系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邊疆屯戍與“佐米亞”區(qū)域的聚合發(fā)展——兼與斯科特山地文明視角的對話[J]. 董向蕓.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3)
[2]從霧社事件看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J]. 董建輝,周慧慧.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5)
[3]歷史將記住這片曾經(jīng)的焦土——“七腳川事件”103周年祭[J]. 林華. 臺聲. 2012(01)
[4]臺灣各族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光榮斗爭史略(續(xù))[J]. 施聯(lián)朱.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79(Z1)
[5]高山族人民反對日寇的革命斗爭史略[J]. 陳李田. 民族研究. 1960(03)
本文編號:2919003
【文章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七腳川及周邊族群分布和關系的傳統(tǒng)格局
二、七腳川事件的起因及經(jīng)過
三、七腳川事件對花蓮地區(qū)高山族族群關系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邊疆屯戍與“佐米亞”區(qū)域的聚合發(fā)展——兼與斯科特山地文明視角的對話[J]. 董向蕓.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3)
[2]從霧社事件看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J]. 董建輝,周慧慧.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5)
[3]歷史將記住這片曾經(jīng)的焦土——“七腳川事件”103周年祭[J]. 林華. 臺聲. 2012(01)
[4]臺灣各族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光榮斗爭史略(續(xù))[J]. 施聯(lián)朱.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79(Z1)
[5]高山族人民反對日寇的革命斗爭史略[J]. 陳李田. 民族研究. 1960(03)
本文編號:29190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9190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