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際互動及其對義烏穆斯林群體認同的影響
[Abstract]:"Muslim phenomenon in Yiwu" is a phenomen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ormed b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uslim businessmen and migrant workers moving into Yiwu to engage in trade and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rade and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Muslim community of Yiwu, under the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of Yiwu, engaged in extensive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and social intercourse with the local people and other foreign groups in Yiwu. I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Muslim community in Yiwu, bu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han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Muslim community in Yiwu is not just a simple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mutual identity. But with the change of attitude and concept of group life, corresponding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現(xiàn)代穆斯林商業(yè)和伊斯蘭教倫理的關(guān)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課題“義烏國外穆斯林群體的認同”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Daniel L.Pals;金澤;;伊斯蘭觀察[A];宗教與民族(第壹輯)[C];2002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軍平;;少數(shù)民族進城務工調(diào)查——以東莞謝崗鎮(zhèn)務工的彝族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2 蔣桂東;;影響屯堡人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通婚的因素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3 賈麗英;論漢代和蕃女性[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馬戎;關(guān)于民族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馬戎;論中國的民族社會學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6 馬戎;從王桐齡《中國民族史》談起——我國30年代三本《中國民族史》的比較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馬戎;理解民族關(guān)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菅志翔;;“族群”:社會群體研究的基礎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9 龍耀;李娟;;人類語言發(fā)展與制度調(diào)適——兼評中國現(xiàn)行外語教育制度[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唐春生;;宋初對夔州路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guān)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周大鳴;;僑胞與族群邊界的維持(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何彪;王鍇;;從族際交往看當代黔中地區(qū)屯堡人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關(guān)系的演變[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吳曉萍;蔣桂東;;從族際通婚看當代屯堡人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關(guān)系[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李偉梁;;論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東寧;;國際視角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7 李曉霞;;國家政策對族際婚姻狀況的影響[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guān)系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9 馬戎;;理解民族關(guān)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暨甘肅研究基地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何其敏;;民族教育選擇的張力——以回族阿拉伯語學校為個案[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一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鵬;認同視角下的歐盟語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丁鵬;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guān)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7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8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gòu)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胡英姿;生態(tài)保護與社區(qū)發(fā)展共贏[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吐爾地·卡尤木;維村社會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素云;民族福利與民族認同的建構(gòu)[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武應明;改革開放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族關(guān)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薛莉;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南京流動回族族際通婚觀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區(qū)的社區(qū)認同調(diào)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羅淑珍;民族高校學生民俗承載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王次富;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民工權(quán)益保障問題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7 彭修建;清代伊犁維吾爾族移民經(jīng)濟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8 陳慧達;海島發(fā)展變遷的人類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魯能;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基督教少數(shù)族群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劉衛(wèi)春;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guān)系和諧發(fā)展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志明,羅左毅;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馬來西亞為例(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木仕華;;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現(xiàn)今與歷史海峽兩岸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艾麗曼;;文化變遷下族群認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4 李技文;;(亻革)家人族群認同的文化表達——以楓香寨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5 向晶;;族群認同的構(gòu)建因素——基于對鶴峰縣平山村的調(diào)查[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田夏彪;施彥岑;;教育交往與族群邊界模糊——以大理白族為個案[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10期
7 張瑜;;什么是族群——讀《羌在漢藏之間》有感[J];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08期
8 李技文;;(亻革)家人的社會記憶與族群認同[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耿西靜;;試論廣西客家人的族群認同——以防城港市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0年19期
10 馬創(chuàng);;現(xiàn)代背景下帕西傣的族群認同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10年S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偉梁;;論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周建新;黃超;;跨國民族勞務輸出中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龍井市龍山村S屯朝鮮族勞務輸出韓國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趙海瑛;;論盤瓠神話與畬族族群認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4 陳靜靜;;互聯(lián)網(wǎng)與少數(shù)民族多維文化認同的建構(gòu)——以云南少數(shù)民族網(wǎng)絡媒介為例[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5 劉大可;;族群認同與族群符號——贛閩粵臺客家族群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陳科華;;根源性認同與愛國主義[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8 鄭君雷;;文化人類學的族群認同與考古學文化的族屬研究——漢末魏晉河套陰山地區(qū)北方民族遺存族屬研究的個案思路[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9 劉復生;;族群問題三議——以藏彝走廊民族為例[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10 李海淑;;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的互動——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族基督教為個案[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閔克;“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學術(shù)研討會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2 郝蘇民;日本愛努人捍衛(wèi)文化遺產(chǎn)的歲月[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王建勛;重要的不是奧巴馬而是制度[N];東方早報;2009年
4 于福堅;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gòu)建[N];中國民族報;2009年
5 牛銳;用人類學方法觀察民族問題[N];中國民族報;2007年
6 孫九霞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旅游拯救民族與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余西云;能動性:文化變遷的內(nèi)在動力[N];中國文物報;2011年
8 楊文炯;回族社區(qū):“單位”之間的社會互動[N];中國民族報;2006年
9 梁樞;對話:儒家哪兒錯了?(下)[N];光明日報;2006年
10 記者 張文邋實習生 張夢呢;客家熱的背后[N];西安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海力波;“做”黑衣壯:認同歷史與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邱興旺;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族群認同與宗教認同[D];上海大學;2009年
4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構(gòu)建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5 艾麗曼;我心依舊:青海河南蒙旗文化變遷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6 黃少華;網(wǎng)絡空間的族群認同[D];蘭州大學;2009年
7 高源;清真寺的社會功能[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8 金玉萍;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電視使用——托臺村維吾爾族受眾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趙紅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與族群認同[D];廈門大學;2008年
10 托瑪索·潑羅扎朵(Tommaso Previato);中國絲綢之路甘青段人口遷徙與民族格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飛斌;菲律賓華族中學生族群認同特點及其相關(guān)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才全;居住在蒙古國的內(nèi)蒙古蒙古族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3 肖麗丹;半山客族群認同的維系與變動[D];中山大學;2010年
4 李江江;二十世紀以來美國族群認同與公民意識教育的變遷[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認同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6 高彩云;偏人族群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楊光瑩;漢族居住區(qū)內(nèi)回族學生的族群認同與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韓東春;國際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認同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9 張學俊;族群認同的歷史記憶與社會建構(gòu)[D];云南大學;2012年
10 焦彥晨;《南洋商報》與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認同建構(gòu)(2001-2010)[D];暨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24007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24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