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認同研究綜述
本文選題:民族認同 + 文化認同 ; 參考:《思想戰(zhàn)線》2013年S2期
【摘要】:本文從"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的概念界定出發(fā),介紹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認同的相關(guān)研究,重點介紹文化適應(yīng)視角下的國外民族文化認同研究及近年來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認同方面的研究。本文旨在對已有的理論與研究進行梳理,為今后民族文化認同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議。
[Abstract]:Based on the definitions of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studies of western researchers on national ident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foreign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the existing theories and studies, and to provide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
【基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資助課題“新疆伊犁地區(qū)錫伯族兒童民族文化認同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階段性成果(XJGRI2013127)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嘉毅;常寶寧;;新疆南疆地區(qū)維吾爾族青少年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3期
2 肖銳;胡琦;;伊犁跨界民族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調(diào)查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01期
3 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 錢雪梅;;從認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guān)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5 佐斌;秦向榮;;中華民族認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機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李曉霞;;試析維吾爾民眾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萬明鋼,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J];心理學報;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國峰;王明春;朱紅;;云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社會認同多維模式狀況調(diào)查——以保山學院和大理學院為例[J];保山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2 李成;;基于“四個認同”的“文化整合”構(gòu)建新疆綠洲文化的思路[J];兵團黨校學報;2011年05期
3 吳曉雷,馮維;我國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與問題探討[J];重慶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徐輝;彭秀芳;梁凌寒;;北京綜合院校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分析與思考[J];中國藏學;2011年03期
5 樸婷姬;;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J];東疆學刊;2008年03期
6 吳青海;;試析新疆加強對中華民族認同的意義[J];福建黨史月刊;2011年06期
7 于春江;;當代社會思潮與青年主流意識形態(tài)研究要略[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8 孫杰遠;范良辰;;京族獨弦琴文化及教育價值[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4期
9 王鑒;;當前民族教育領(lǐng)域需要重新理解的幾個主要理論問題[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1期
10 高一丁;張進輔;龔勛;吳鈺;;土家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和自我價值感的關(guān)系[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周建新;黃超;;跨國民族勞務(wù)輸出中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龍井市龍山村S屯朝鮮族勞務(wù)輸出韓國為例[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張東寧;;國際視角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黃巖;;促進國家認同,構(gòu)建和諧多民族國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2011年)[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guān)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包永全;“三重認同”為核心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柳思思;歷史實踐與規(guī)范生成[D];外交學院;2011年
4 盛義龍;未識別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閃蘭靖;回族基層社區(qū)平衡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史慧穎;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心理與行為適應(yīng)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葉青;伊斯蘭教與后冷戰(zhàn)時期中東國際關(guān)系中的雙重認同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周永康;大學生角色認同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張勁梅;西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yīng)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海路;孤島上的清真寺[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淑珍;民族高校學生民俗承載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梁俊穎;大連地區(qū)朝鮮族與韓國遷移者的民族認同比較[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3 夏瑩;沈陽西塔地區(qū)朝漢雙語狀況的社會語言學考察[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利華;高中生學校疏離感與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的關(guān)系及其教育啟示[D];河南大學;2011年
5 旦智多杰;藏漢雙語教學兩類模式下學生文化認同及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對比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羅毅;西南民族地區(qū)初中階段民族學生素質(zhì)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文慧;黔東南州苗族的民族認同現(xiàn)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李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現(xiàn)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李蓉;移民青少年涵化心理特點及其教育對策[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豐字文;印度民族國家建構(gòu)困境的根源探析[D];外交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禹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論華夏社會中民族、國家意識的同一性[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2 郝時遠;對西方學界有關(guān)族群(ethnic group)釋義的辨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陳志明,羅左毅;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以馬來西亞為例(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秦向榮;佐斌;;民族認同的心理學實證研究——11~20歲青少年民族認同的結(jié)構(gòu)和狀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郭叢斌;閔維方;;家庭經(jīng)濟和文化資本對子女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6 周傳斌;民族意識研究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民族理論研究綜述之四[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01期
7 邸永君;;加強對“中華國族”的核心認同[J];理論視野;2010年06期
8 李曉霞;試論中國族際通婚圈的構(gòu)成[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9 王希恩;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10 張旭鵬;文化認同理論與歐洲一體化[J];歐洲研究;200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輝;肖祥;;全球化視野下的廣西民族文化認同思考[J];南方論刊;2010年06期
2 王沛;胡發(fā)穩(wěn);;民族文化認同:內(nèi)涵與結(jié)構(gòu)[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詹小美;王仕民;;論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chǔ)與條件[J];哲學研究;2011年12期
4 陳小嬌;;民族文化認同研究綜述[J];思想戰(zhàn)線;2013年S2期
5 徐則平;;試論民族文化認同的特殊功效——從斯大林民族定義的爭論說開去[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6 閆順利;敦鵬;;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與國家凝聚力——兼論新形勢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1期
7 徐代云;盛琳穎;;全球化語境中民族文化認同的省思[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年02期
8 孫迎武;;我國農(nóng)村少數(shù)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與發(fā)展策略[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9 寧德業(yè);周磊;張珊;;增進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硬要求[J];理論導刊;2014年02期
10 王代莉;;全球化與民族文化認同芻議[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周占軍;;寧夏地區(qū)回族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調(diào)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郭日鐸;張榮華;;試論中國夢的民族文化認同——基于社會取向的維度[A];中華民族復興與民族哲學發(fā)展研究——2013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年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60周年校慶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13年
3 簡德彬;;經(jīng)典的永恒與流動[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沈壯海;探索當代社會民族文化認同的新作[N];光明日報;2014年
2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尹鴻;讓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N];人民日報;2008年
3 李喬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根在中原”的民族文化認同已初步形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4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蕭放;“春節(jié)符號”設(shè)計理念[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
5 毛佑全;西部大開發(fā)中的民族文化認同[N];中國民族報;2003年
6 許怡;略論華僑華人的民族文化認同[N];光明日報;2006年
7 田豐邋(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把文化大省建設(shè)推向新高度[N];南方日報;2007年
8 曹金玲邋肖春飛;民俗教育“從娃娃抓起”?[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9 本報評論員;發(fā)揮好重要節(jié)慶日的獨特優(yōu)勢[N];中國文化報;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欣輝;力量與規(guī)范:全球化時代的民族文化認同[D];山東大學;2005年
2 劉娜;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3 王文婷;少數(shù)民族文化認同與多元一體化教育[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陳巍;遼寧省阜蒙縣蒙古族高中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蘇布道;蒙古族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現(xiàn)狀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6 淑俊;鮮光嘎查朝鮮族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7 廖冬梅;英語教育對漫水灣彝族的民族文化認同的促進作用[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1129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11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