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回歸“民族志”與重塑馬克思主義人類學

發(fā)布時間:2018-04-10 19:08

  本文選題:實踐民族志 + 歷史民族志; 參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5期


【摘要】: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靈魂"是實踐民族志與歷史民族志,兩者構成了共時性與歷時性有機統(tǒng)一的"科學民族志"雛形。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科學民族志"是后續(xù)興起的文化人類學及其民族志的萌芽形態(tài),是文化人類學的先期探索與重要組成部分。既不宜把馬克思主義人類學限定在"哲學人類學"層面,使之失去人類學"民族志"的核心內涵與主要特征;也不宜將其禁錮在"進化論"等歷史人類學的舊有框架下,使之失去融入文化人類學的學術地位與發(fā)展機遇。隨著文化人類學范式不斷演進和民族志書寫文本不斷多樣化,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實踐民族志與歷史民族志一方面需要在文化人類學的框架下進一步融合,以鞏固與優(yōu)化科學民族志的范式;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科學民族志"雛形也需要與時俱進,把民族志探索"部分的真理"的歷史使命與"寫文化"的多元民主政治有機結合起來,把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科學性與人類政治文化的多樣性有機結合起來。
[Abstract]:The "soul" of Marxist anthropology is the ethnography of practice and the ethnography of history, which forms the embryonic form of "scientific ethnography", which is an organic unity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The scientific ethnography of Marxist anthropology is the sprout form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its ethnography,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limit Marxist anthropology to the level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so that it loses its core connot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nthropology "ethnography", nor should it be confined to the old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such as "evolution theory".Make it lose the academic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adigm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writing of ethnography, the practical ethnography and 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Marxist anthropology need to be further integra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In order to consolidate and optimize the paradigm of scientific ethnography, on the other hand, the embryonic form of "scientific ethnography" of Marxist anthropology also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exploring the "partial truth" in ethnography is organically combined with the pluralistic democratic politics of "writing culture",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organically combined with the diversity of human political culture.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NCET-11-0621)階段性成果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1JJD810018)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A811;C91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費孝通;重讀《江村經濟·序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俞吾金;;論馬克思的社會人類學思想[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3 王銘銘;;談人類學的歷史基礎與人文價值(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謝麗·奧特納;何國強;;20世紀下半葉的歐美人類學理論[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5 高丙中;民族志的科學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1期

6 巴勝超;彭兆榮;;進化與對話:從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到“后馬克思主義人類學”[J];云南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7 王東,劉軍;“人類學筆記”,還是“國家與文明起源筆記”——為馬克思晚年筆記正名[J];哲學研究;2004年02期

8 張連海;;論現(xiàn)實民族志方法的源起——以馬林諾夫斯基的三次民族志實踐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寧;錢永平;;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釋比”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計模式變遷與文化適應——人類學視野中的獨龍族社會結構變遷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3 陳興龍;陳松;;薩朗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母親文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4 嚴然;吳丹;;石林彝族刺繡的社會功能與價值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4期

5 方瀟;;法律與自然、社會:天學視野的關聯(lián)及其現(xiàn)代意蘊[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6 呂小琴;;進一步深化會館研究的力作——評王日根《中國會館史》[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7 蔣星梅;;侗族的農耕祭祀與節(jié)日民俗[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3期

8 趙昀峰;;淺議歷史人類學與田野調查——從早期西方人類學起源談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9 黃善強;;龍歌文化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周洪;;廣告的非宗教性信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汝能;;發(fā)展檢察文化促進執(zhí)法規(guī)范的思考[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2 郭云忠;;法學實證研究的種類及其地點選擇[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孫彩燕;;儒家“孝悌”觀的當代反思[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4 郭威;;法律文化變遷的內在邏輯[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5 陳薇;;文物建筑保護與文化學——關于整體的哲學[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五輯[C];1993年

6 譚曉霞;;現(xiàn)代背景下的八寶鎮(zhèn)巫術現(xiàn)狀淺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7 陳麗琴;;西林民間藝術生態(tài)探論[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8 吳成立;;民間組織與宗教:藏區(qū)鄉(xiāng)村的社會控制——以西藏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xiāng)為例[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9 卓高生;;現(xiàn)代社會公益精神價值的多維審視[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譚志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中國飲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業(yè)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05食文化與食品企(產)業(yè)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趙淑輝;當代中國交往理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韓振華;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蔣潤婷;行政法視閾下的行政參與權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8 藺淑英;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1919-1949)[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溫靜;十六大以來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周曉波;中美德育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村視角下的農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高晏卿;黑龍江皮影藝術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璐璐;論1919-1920年《晨報副刊》對女性問題的討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均利;清代外銷畫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5 梁瀟;產業(yè)結構演變與城市化的互動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萬覺鳴;技術創(chuàng)新中的知識產權文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陳芳;《越策越開心》語言藝術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張蒲香;區(qū)域文化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9 蔣紅蓮;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困境及紓解[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10 李智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作用及實施途徑[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尼·科萊夫;劉知白;;1944年后保加利亞民族志研究狀況[J];國際論壇;1990年01期

2 李一松;民族志及其實驗趣向[J];學術探索;2000年01期

3 楊春宇,胡鴻保;局內人中的局外人——體味民族志新作《在自我的陰影下》[J];思想戰(zhàn)線;2003年01期

4 康敏;民族志與“我”和“我的敘述”——以劉新《自我的他性:當代中國的自我的譜系》為例[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1期

5 麻國慶;;民族志經驗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06年02期

6 李立;;解讀“實驗民族志”[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George E.Marcus;錢妤;王文淵;;合作的想象[J];思想戰(zhàn)線;2007年04期

8 莫里斯·布洛克;黃宣衛(wèi);劉容貴;;認知與民族志[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王鑒;;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論與方法[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10 張士閃;;鄉(xiāng)民藝術民族志書寫中主體意識的現(xiàn)代轉變[J];思想戰(zhàn)線;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小軍;;民族志方法論的互補性[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戚曉萍;;論民族志方法與“花兒”研究[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3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陳力丹;王晶;;節(jié)日儀式傳播:共同信仰的維系與嬗變——以廣西羅城仫佬族依飯節(jié)的民族志調查為例[A];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10年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本報記者 唐紅麗;到海外研究一個“真實的世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張東輝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戈怡;博物館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劉秀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走進人類學的新田野:互聯(lián)網民族志調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孫妙凝;中國人類學民族志寫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劉蘇里;《變革》:一個典范文本的產生[N];江淮時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陸橙;淺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報道中的運用[D];云南大學;2013年

2 楊妮妮;民族志視域下的校長行為邏輯[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3 王旭升;電視與西北鄉(xiāng)村社會日常生活[D];蘭州大學;2009年

4 翟淑平;飯局:共餐的延續(xù)[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樊水科;鄉(xiāng)村儀式傳播與鄉(xiāng)民生活世界[D];蘭州大學;2007年

6 劉立;電視·頭面人物·博物館—傳播媒介與攏嘎寨的日常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7 程潔;論戴維·莫利民族志受眾理論及其在我國學界與業(yè)界的研究現(xiàn)狀和啟示意義[D];西北大學;2008年

8 陳瑤;電視與屯堡社會[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73252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73252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f7d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