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地區(qū)蒙古族民商事習慣規(guī)則的歷史及其影響——兼評1640年蒙古族的《衛(wèi)拉特法典》
本文關鍵詞:青海海西地區(qū)蒙古族民商事習慣規(guī)則的歷史及其影響——兼評1640年蒙古族的《衛(wèi)拉特法典》 出處:《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蒙古族 衛(wèi)拉特法典 民商事習慣 規(guī)則 歷史 影響
【摘要】:蒙古族的民商事習慣規(guī)則,多以成文的、法典的形式表現,其原因之一就是蒙古族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有過統(tǒng)治時期,即元朝。其后的朝代(明、清時期),仍承襲元朝的做法,將治理蒙古社會的規(guī)則進一步法典化、專門化。本文以1640年蒙古族的《衛(wèi)拉特法典》為基本線索,并結合調查的結果,就法典中的有關民商事習慣規(guī)則條款以及該法典對現今青海海西蒙古族地區(qū)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Abstract]:Mongolian customary and commercial custom rules are mostly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written and codified code.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Mongolian had once ruled in Chinese history, namely Yuan Dynasty. The subsequent dynastie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till inherited the Yuan Dynasty, and further codified and specialized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society of Mongolia. In 1640 the Mongolian "Oirad code" as the basic clu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it's code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custom rules and the code effect on today's Qinghai Haixi Mongolian region is discussed.
【作者單位】: 青海民族大學;
【基金】: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絲綢之路“青海路”及南端蒙藏族瀕危行為習慣法搶救與調查》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批準號:11XSH021
【分類號】:C95
【正文快照】: 《衛(wèi)拉特法典》(以下簡稱《法典》)是在巴圖爾汗統(tǒng)一了衛(wèi)拉特各部,把喀爾喀、準葛爾、青海、西伯利亞、伏爾加地方的蒙古族置于他的勢力之下,為了維持各民族之間的和平及防御外部敵人,,于1640年公布執(zhí)行,稱作新《察津畢其格》或《衛(wèi)拉特法典》。①該部法典的特點之一,就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勃;;論勞務輸出對民族意識的影響——遼寧東西部民族地區(qū)外出務工人員民族意識變化探析[J];大舞臺;2010年03期
2 孫希武;黃飛;;蒙古文化對滿族文化的影響[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3 傅淑華;;試析中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融合與發(fā)展[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趙初元;;加入WTO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影響[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羅文青;趙永飛;謝林軒;;和平與認同:小覷越南河內華族的民族認同感[J];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04期
6 趙錫斌,費顯政;政府利益及其對經濟政策的影響[J];中州學刊;1999年02期
7 朗佩娟;封建政治文化及其對現實行政的影響[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8 珊丹;加入WTO對我國社會保障的影響[J];前沿;2002年08期
9 馬燕;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回族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周玉;影響干部社會網絡資源的因素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明強;龐明禮;;“入世”對我國政府信息化的影響[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1年年會暨“加入WTO我國政府管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周銀珍;王耀華;;移民工程對三峽區(qū)域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的影響分析[A];水庫經濟論文集(2007年)[C];2007年
3 嚴儉渠;;加入WTO對我國社會保障的影響[A];江蘇省勞動學會換屆暨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2年
4 寶貴貞;;蒙古族與基督教——歷史與現狀[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5 秦彥新;;領導干部的信息素質對管理與決策的影響[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劉慧瓊;;政策主體的價值取向對政策制定的影響[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桑玉成;王川蘭;;“文件失效”及其對于反腐斗爭的影響[A];激濁揚清——廉政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繆文輝;;加強民族法制建設 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黑龍江省民族法制建設輝煌的30年[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9 榮盛;;呼和浩特都市居民的多民族化形成及現狀[A];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一次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10 娜拉;;新疆游牧民族社會心態(tài)探析[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潤堂 楊學鳳 本報通訊員 李春天;太行山里的蒙古族人[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記者 叢琳娜;我市“摸底”農村少數民族情況[N];威海日報;2009年
3 聯盟記者張文 通訊員尹曉瑋;神秘部落聚會大漠金秋那達慕[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9年
4 巴依娜;牧區(qū)“家”里的新鮮事[N];甘肅日報;2006年
5 袁新學 靳文超;湛河區(qū)為少數民族村聘“五員”[N];平頂山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馬厲君 通訊員 包百泉;高原勁帆(中)[N];鄂爾多斯日報;2006年
7 張燕;民族服勝過“夢特嬌”[N];酒泉日報;2007年
8 記者 趙志嫻 王晶晶;離家25年的蒙古漢子見到親人[N];石家莊日報;2007年
9 勿日汗;現代蒙古族人興起修譜熱[N];西部時報;2008年
10 記者 曹曙光 李澤兵;“國家的孩子”被草原母親養(yǎng)大之后[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邵允振;1980年代以來的美國華僑華人與中美關系[D];暨南大學;2006年
2 郝亞明;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xiāng)村社會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楊然;穿青人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徐英;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藝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劉亞麗;中國共產黨內蒙古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關丙勝;族群的演進博弈:中國圖瓦人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7 隴興;中國共產黨少數民族干部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靈芝;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對蒙古族文化變遷的影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2 宋亮;論官僚制中的規(guī)則的意義[D];吉林大學;2006年
3 居麗;公務員隱性收入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謝恩;中國信訪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6年
5 馮毅;信訪改革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巨瀾;近代蒙古族啟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王光營;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及其對中國行政改革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9年
8 樊曉紅;全球化時代的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趙瓊;當代中國宗教發(fā)展對農村社會的影響及對策[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徐磊;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新疆民族關系的影響[D];石河子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428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4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