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的消費文化趨向及教育對策
本文關鍵詞:朝鮮族的消費文化趨向及教育對策 出處:《教育評論》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國朝鮮族消費文化心理趨向逐漸發(fā)生著變化。對東北地區(qū)4個朝鮮族鄉(xiāng)鎮(zhèn)的實地調查顯示,新時期朝鮮族正從過去傳統(tǒng)而被動接受的消費心理,向現(xiàn)代的多元而主動欲求的消費心理轉變。同時,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浪費或攀比等不健康的消費文化心理。因此,應理性分析盲目從眾、過度攀比、沖動等消費心理及行為,有效利用群體壓力、思維定勢、行為定向等心理因素,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為合力,使其發(fā)揮正向教育功能,引導和形成健康科學的消費文化心理趨向和行為習慣,從而促進民族的社會化發(fā)展。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市化進程中東北地區(qū)朝鮮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人類學調查研究”的階段成果,批準文號11BMZ035 2010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市化進程中東北三省朝鮮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的成果之一,批準文號10D066
【分類號】:C95
【正文快照】: 消費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活動,是社會生產和歷史發(fā)展的首要前提。消費的主體是一個生活在復雜多變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政治經濟制度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的具體的社會實體的人。因此,其消費行為趨向與社會變遷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紛繁復雜而日益城市化的今天,我國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聯(lián);;清初統(tǒng)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穆春林;;從貴州彝族喪葬文化透視彝族生死觀[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3 李渤;民族心理對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J];長白學刊;2004年05期
4 武秀英;;文化生態(tài)位對提升民族文化的意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11期
5 李佳;;高等教育中少數民族女性的特殊性沖突[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06期
6 陶際恒;布母卓瑪;;淺析甘孜州邊遠山區(qū)農牧民教育觀念及對策[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年11期
7 周玲;戴志明;;云南少數民族農科大學生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大理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銀潔;;由潛抑到彰顯——論老舍的民族歸屬意識[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年03期
9 向幫華;;烏江流域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師內涵發(fā)展定位探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0 鄭雪松;;壯族喪葬習俗的教育人類學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史夢薇;;試析鎮(zhèn)山村民族傳統(tǒng)教育現(xiàn)狀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影響[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莊金秋;兩晉與北方民族政權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鄭雪松;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包永全;“三重認同”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張洪春;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王曉菲;開放環(huán)境下的選擇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7 李艷春;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社會凝聚力作用的定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8 石翠紅;蒙古族學校教育中“避蒙趨漢”現(xiàn)象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閃蘭靖;回族基層社區(qū)平衡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李培春;西南民族地區(qū)高等醫(yī)學教育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倫春族文化變遷研究(1895-191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韋海;貴州民族學院少數民族學生就業(yè)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3 張婷;西雙版納多民族學校中不同民族學生發(fā)展狀況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劉婧;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楊晶晶;學校場域中苗族兒童的文化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唐菊花;和田地區(qū)民族中學雙語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潘文興;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繼杰;社會結構性差異視閾下的新疆民族心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張啟平;鍋莊舞在蘭州市流行現(xiàn)象的文化傳承與保護思考[D];蘭州大學;2011年
10 孫玲;宏觀視角下的翻譯與讀者大眾心理[D];蘭州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敏;在全省朝鮮族農民水稻高產經驗總結交流會閉幕式上的講話[J];黑龍江民族叢刊;1985年01期
2 金喜成;關于朝鮮族出國熱的透視[J];滿族研究;1996年01期
3 王立中;朝鮮族嬰兒的抓周fl桌習俗[J];中國食品;1998年07期
4 劉智文;中國東北朝鮮族自治地方民族和睦的成因初探[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年02期
5 瞿健文;吉林磐石朝鮮族印象[J];今日民族;2005年03期
6 李秀東;儒學和中國朝鮮族文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04期
7 金光世,鄭洪波,李萬洙;中國朝鮮族人口文化教育素質現(xiàn)代化狀況及其特點(1)[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8 金炳鎬,泰成;中國朝鮮族人口流動與社會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年03期
9 樸蓮玉;朝鮮族親戚制度與“寸數法”[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9年01期
10 曉寧;;暨南大學兩研究所聯(lián)合主辦“戰(zhàn)后華人社會變遷研討會”[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興吉;李天民;;跨世紀朝鮮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研究[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紀——吉林省紀念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理論研討會文集[C];1999年
2 隋雙戈;袁曉飛;李靜;鄭紹中;邢雁;李凌江;;深圳市義工熱線九年來電的初步分析[A];首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卓新平;;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宗教重構[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4 高向東;李偉民;;上海市外來少數民族服務與管理長效機制研究[A];民族法學評論(第七卷)[C];2010年
5 洪波;;在社會變遷中探求民族文化資源發(fā)展傳承創(chuàng)新之路——以大理州巍山縣為例[A];滇川黔桂四。▍^(qū))毗鄰縣第二屆彝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宮玉寬;;我國少數民族民族認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7 吳永健;;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實施策略、模式與制度設計——兼論有關農保的學界動態(tài)和制度試點[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唐斌;;中國非營利組織研究的新進展[A];2006年度中國汽車摩托車配件用品行業(yè)年度報告[C];2006年
9 盧范植;;黑龍江省民族研究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會工作報告[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李華;;解放思想求實創(chuàng)新 不斷譜寫民族事業(yè)發(fā)展的新篇章[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黑龍江省民族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鳳真;和平鄉(xiāng)的團結歌[N];中國民族報;2004年
2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民委 杜錦波;公道不公道 一看就知道[N];中國民族報;2001年
3 記者江山;延邊各族群眾慶祝朝鮮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N];人民日報;2002年
4 復旦大學教授 唐賢興;拒絕變革不是良好的治理[N];南方日報;2009年
5 記者 劉紅麗;《朝鮮族盤嗦里》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N];鐵嶺日報;2011年
6 李春逸 畢淑梅 張學慧 本報記者 孫春艷;白山松水 和韻和風[N];吉林日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張敏;“興邊富民行動”啟示錄[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8 記者 陶忠輝 實習生 葉翩 通訊員 高建洲;和諧陽光:照在身上暖在心[N];湖北日報;2006年
9 向榮 作者系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yè)水平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社會更需要“行動者”[N];中國社會報;2007年
10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員 楊團;關于中山慈善萬人行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學分析[N];中山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慶植;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中國民族政策及朝鮮族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2 馬永明;論外部性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以香山籍歸僑為例[D];暨南大學;2004年
3 肖文燕;華僑與僑鄉(xiāng)社會變遷[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4 趙剛;社會主義制度在延邊地區(qū)的確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郝亞明;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xiāng)村社會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吐爾地·卡尤木;維村社會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李云霞;錫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楊沛艷;黔中苗族宗族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馬愛杰;現(xiàn)當代我國民族鄉(xiāng)村政治發(fā)展與社會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王衛(wèi)平;社會變遷中的使鹿鄂溫克族[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忠秀;布依族社會變遷與家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陳文鵬;行政生態(tài)學視角下我國縣政改革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3 劉春學;清代赫哲族屯田戍邊及其社會變遷[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樸光星;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朝鮮族社會的重組[D];延邊大學;2000年
5 金成根;黨的民族自治與朝鮮族各種團體的“民族自治”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6 羅娟;涼山地區(qū)的非政府組織[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7 于佳琦;永定下洋僑鄉(xiāng)的社會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8 李博;平山木柄瑤的社會變遷與科學發(fā)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崔家田;從“無序”到“有規(guī)”[D];蘇州大學;2005年
10 曹敦;牧區(qū)社會變遷中的牧民權益觀念和問題[D];內蒙古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264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32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