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八白宮歷史變遷研究
本文關鍵詞:成吉思汗八白宮歷史變遷研究
【摘要】: 成吉思汗逝世后,祭奠他的儀式在其靈堂八白宮舉行。在傳承過程中,成吉思汗八白宮先后受到漢文化、藏文化的影響。 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與傳統(tǒng)方式相比,成吉思汗八白宮固定在草原上,更名為成吉思汗陵,F(xiàn)在,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簡稱成陵),是蒙古人公認的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 國內(nèi)外對成吉思汗八白宮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迄今為止,以往研究多以成吉思汗陵解密、資料整理、介紹性調查描述成吉思汗祭奠儀式和祭奠詞為主。進入80年代后,一些學者還從人類學的角度對成吉思汗祭奠儀式進行深入研究。 論文《成吉思汗八白宮的歷史變遷研究》運用歷史地理學的嶄新視角,較全面的描述成吉思汗八白宮的歷史變遷,根據(jù)其歷史變遷軌跡,繪制地圖,反應其空間變遷特征,探討了引發(fā)這些變遷的復雜因素,提出了宗教因素——蒙古高原人民的宗教信仰由薩滿教轉變?yōu)槔锝淌怯绊懗杉己拱税讓m變遷的空間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觀點。文章還將蒙古高原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通過成吉思汗八白宮的宮帳以及蒙古人居住方式的變化體現(xiàn)出來。 論文《成吉思汗八白宮的歷史變遷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成吉思汗八白宮的形成和發(fā)展。這部分歷時八百年,以文獻史料為基礎,全面梳理了從成吉思汗八白宮建立伊始,到成吉思汗陵固定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整個歷史變遷過程。第二部分,成吉思汗八白宮的空間變遷特征。其空間變遷特征主要是成吉思汗八白宮跟隨蒙古汗廷和國家政權變化,祭祀文化空間從游動式的宮帳到固定的祭祀陵園。同時探討引發(fā)成吉思汗八白宮空間變遷特征的影響因素。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會昌;2000年來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南遷與氣候變化[J];地理科學;1996年03期
2 王錚,張丕遠,周清波;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兼論人地關系[J];地理學報;1996年04期
3 楊·道爾吉;;試論早期鄂爾多斯的文化區(qū)位特征[J];鄂爾多斯文化;2006年04期
4 楊勇;;淺談鄂爾多斯文化[J];鄂爾多斯文化;2007年01期
5 劉偉;鐘巍;薛積彬;甄治國;;明清時期廣東地區(qū)氣候變冷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6 烏云格日勒;;試析成吉思汗祭奠的歷史變遷[J];蘭州學刊;2006年03期
7 森川哲雄;薄音湖;;鄂爾多斯十二鄂托克考[J];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8年03期
8 瞿大風;蒙古人的成吉思汗觀──歷史與神話中的英雄[J];蒙古學信息;1995年04期
9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儀式的變遷[J];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10 孟唯一;;從后現(xiàn)代生態(tài)倫理學的視野看蒙古族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J];南方論刊;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育寧;[N];中國民族報;2004年
2 道爾基 奇倩;[N];鄂爾多斯日報;2006年
3 安源;[N];鄂爾多斯日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馬冬梅;氈帳建筑及其意義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444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14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