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標為題的議論文
在新的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作文教學,尤以議論文寫作教學為甚,“桃花依舊笑春風”,依然重復著過去的事。寫作知識和過程的過分強調導致文章呆板,思維和情感的實踐缺失導致文章僵化。本文擬以“課例”為據(jù),著重論述議論文的擬題和結構構造兼及語言表達,嘗試找尋新課標下議論文寫作教學目標的正確走向,向方家求教。
一、拷問傳統(tǒng)議論文寫作教學,特別是應試議論文寫作教學。
傳統(tǒng)議論文寫作教學(特別是應試議論文寫作教學),是一種將議論文高度格式化的教學,它強調同化否定異化,強調一元否定多元。這種議論文教學一般包括議論文精彩開頭和結尾教學,議論文擬題教學,議論文結構教學等一整套系列的教學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議論文開頭與結尾教學增加了學生文章的文采,使學生的文章在詞語的色彩甚至表達精度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很多時候“畫蛇添足”、“刻意造作”痕跡明顯。
議論文結構教學在傳統(tǒng)的三段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得出了一些議論文寫作結構的基本操作模式,如并列式、對比式、逐層深入分析式等結構。這些結構表面上看是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這些結構也使學生的作文達到了成其為議論文的基本要求。但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我們認為議論文的結構必須進行反向生成的模式構造。
關于議論文的擬題,廣大教師極力強調直擊議題,千萬不可偏頗。有些教師甚至總結出百十個題目供學生享用。于是,一方面一些同學應用得當,一批精彩題目出現(xiàn)了;而一些同學思維之大腦無法理解教師之苦心,教師讓他向東他偏向西,教師讓他打狗他偏攆雞,筆耕文化推薦期刊,一批不倫不類、張冠李戴甚至混淆是非的題目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為怪了。
總結和反思:傳統(tǒng)的議論文寫作教學是一種“灌”和“輸”的教學。所謂學生的領悟也是一種機械性模仿和重復性操作。學生的作文成績是以大量的訓練和反復的記憶為代價的。學生雖知其然,但無從知其是,知其所以然。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停留于此,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將受到嚴重阻礙,文學獨抒性靈的功能也將喪失殆盡。它是應試的產物,是實用主義至上的產物。它重視了“格”與“式”的操練,而忽視了“情”和“感”的體悟。這是教育的悲哀,而這種悲哀正一代又一代地延續(xù)著。
本文編號:79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unwenzhidao/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