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性體溫管理在膿毒癥發(fā)熱患者臨床應用中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4 12:09
本文關鍵詞:目標性體溫管理在膿毒癥發(fā)熱患者臨床應用中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過對膿毒癥發(fā)熱患者進行目標性體溫管理,觀察患者的臨床特征、血流動力學變化、實驗室指標以及臨床預后,評價目標性體溫管理在膿毒癥發(fā)熱患者中的治療價值。方法:本研究為前瞻、隨機對照性研究,觀察在2015年06月01日至2016年07月30日之間入住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和太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的患者。符合以下入選標準進入本研究:(1)符合膿毒癥Sepsis-3.0診斷標準的患者;(2)18周歲≤年齡≤85周歲;(3)預計ICU住院時間≥48小時;(4)核心體溫≥39.0℃。對于符合入選條件的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進行不同程度的體溫管理,即低溫和高溫管理組。體溫管理僅采取體表物理降溫的方法,包括使用控溫毯、冰袋或冰帽等。兩組患者在體溫管理6小時內均達到目標溫度并且維持24小時。在體溫管理開始、體溫管理12小時和24小時分別記錄患者生命體征、血流動力學指標、血管活性藥物劑量和實驗室檢測指標等。同時,觀察兩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抗感染治療費用和臨床預后有無差異。結果: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63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31例(49.21%)患者進入低溫管理組(T:36.5℃-38.0℃),而32例(50.79%)患者進入高溫管理組(T:38.5℃-39.5℃)。在體溫管理24小時期間,低溫組患者的核心體溫、心率、每搏出量、心輸出量明顯低于高溫組(P值均0.05),而乳酸水平高于高溫組(P值0.05);低溫組患者血管活性藥物使用劑量降低50%基線水平人數(shù)比率低于高溫組(P值0.01);低溫組患者的白細胞(WBC)、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下降較高溫組快(P值均0.05),而白細胞介素-4(IL-4)和白細胞介素-10(IL-10)指標高于高溫組(P值均0.05);低溫組患者CD4-T淋巴細胞(CD4+)、CD8-T淋巴細胞(CD8+)和人類白細胞DR抗原(HLA-DR)計數(shù)高于高溫組(P值均0.05);低溫組患者ICU住院時間及抗感染治療費用高于高溫組(P值均0.05);對低溫組和高溫組患者28天生存率的分析,低溫組患者存活率為71%(22/31例),高溫組患者存活率為81.3%(26/32例),發(fā)現(xiàn)低溫組和高溫組患者的生存曲線雖然隨時間發(fā)生分離,但兩組患者生存率的差異未達統(tǒng)計學顯著水平(Log Rank(Mantel-Cox)法,χ~2=1.082,P=0.298)。結論:對膿毒癥發(fā)熱患者,接近正常體溫的低溫管理患者其促炎因子水平較低,而淋巴細胞亞群數(shù)量較高;但是,允許發(fā)熱的高溫管理組患者,其血液循環(huán)改善時間和ICU住院時間短于低溫管理組,并且ICU抗感染治療費用也較低。提示,過度的體溫控制可能對膿毒癥發(fā)熱患者是有害的。
【關鍵詞】:體溫管理 膿毒癥 發(fā)熱 感染性休克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459.7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1
- 對象與方法11-16
- 1.研究對象11-12
- 2.研究方法12-14
- 3.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學分析14-16
- 結果16-28
- 1.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16-18
- 2.兩組患者體溫管理各時點體溫和血流動力學指標的變化18-20
- 3.兩組患者體溫管理各時點乳酸水平的變化20
- 4.兩組患者血管活性藥物(去甲腎上腺素)使用劑量分析20-21
- 5.兩組患者體溫管理前后炎癥和免疫指標的變化21-25
- 6.兩組患者ICU住院時間與抗感染治療費用的比較25-26
- 7.兩組患者28天生存率分析26-28
- 討論28-32
- 結論32-33
- 參考文獻33-36
- 綜述36-47
- 參考文獻42-47
- 附錄47-69
- 中英文對照縮略詞表69-70
- 致謝70-7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慶紅;姚詠明;;加強對膿毒性腦病的研究[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5年02期
2 李龍艷;袁世熒;尚游;;膿毒癥相關性腦病的研究進展[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4年10期
3 穆雪濵;傅應云;韓雪梅;李亞珍;陳子盛;;膿毒癥患者免疫失衡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系[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2年02期
4 姚詠明;;重視膿毒癥免疫功能的負向調控作用[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2年02期
5 馮文明;鮑鷹;費卯云;唐成武;王耀;王永春;陶玉龍;;亞低溫治療對膿毒癥高熱病人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0年03期
6 李濤;林國生;;亞低溫對豬膿毒性休克時心肌的影響[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0年03期
7 戴新貴;艾宇航;蔡業(yè)平;羅翠竹;張麗娜;;膿毒性腦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年02期
8 劉春峰;張趣;;亞低溫對膿毒癥大鼠肝肺組織的保護作用[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8年01期
9 梁華平;姚詠明;王正國;;關注膿毒癥及其結局的預測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5年12期
,本文編號:73120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7312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