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外科術后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和病原菌分析及防控策略
發(fā)布時間:2020-06-25 03:45
【摘要】:目的:查找某醫(yī)院心外科開胸手術手術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并依據(jù)研究結(jié)果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資料與方法:1.納入327例在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間就診于天津市胸科醫(yī)院心外科行胸骨正中切口開胸直視術的患者。2.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體重指數(shù)、生活史、既往史、用藥史以及術后氣管插管史、手術時間、失血量、輸血量、呼吸機使用天數(shù)等臨床資料,依據(jù)術后是否合并SSI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最終觀察組67例,對照組260例。3.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出院后隨訪期間患者死亡及再入院終點事件,對結(jié)果進行整理分析。同時依據(jù)感染程度將觀察組切口感染進行分類,記錄分析各類感染的菌群分布情況,根據(jù)結(jié)果查找SSI主要危險因素并制定預防策略。結(jié)果:1.單因素分析,觀察組患者患有糖尿病、COPD、腎功能不全疾病、以及低蛋白血癥和糖皮質(zhì)激素用藥史的病人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經(jīng)歷的手術時間更長(206±5mins vs144±3min,P0.001),佩戴有創(chuàng)呼吸機的時間更長(3.8±1.2d vs1.1±0.4d,P=0.013),術中失血量(552±179ml vs339±108ml,P=0.004)及輸血量更大(635±156ml vs414±125ml,P=0.04)。2.多因素分析,營養(yǎng)不良(OR 5.11(95%CI 1.69-15.47);P0.05)、手術時間(OR 1.01(95%CI 1.00-1.02);P0.05)、激素用藥史(OR 33.18(95%CI 5.85-188.12);P0.05)、有創(chuàng)呼吸機使用天數(shù)(OR 1.20(95%CI1.04-1.39);P0.05)是心臟外科術后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3.觀察組67例病人中,全部病例均進行了手術部位標本采集送檢,送檢率100%。其中57份標本培養(yǎng)出菌株,檢出率85.1%,各類感染中不同致病菌構成比:革蘭氏陽性菌36株,革蘭氏陰性菌19株,真菌2株,革蘭氏陽性菌中排在前兩位的致病菌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菌中排在前兩位的是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2株真菌分別為白色假絲酵母菌和光滑假絲酵母菌。結(jié)論:1.體重指數(shù)、呼吸機佩戴天數(shù)、糖尿病、術中輸血(ml)、術后入住ICU天數(shù)、以及患者心功能狀態(tài)是導致SSI的主要原因,合并上述因素患者術后發(fā)生SSI的概率較高,需要依據(jù)不同病人特殊狀況做針對性的預防,心外科術后病人SSI可明顯增加患者住院花費并延長住院時間,一旦確診SSI,需盡早治療,使感染控制在早期階段,避免延誤導致病情加重。2.在心外科開胸術后SSI感染菌群多為機會致病菌,其中又以G~+菌為主,但G~-菌也占有較高比例,在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時,需要在遵循正確使用抗生素原則基礎上既保證覆蓋G~+菌,又要兼顧對G~-菌,以減少術后SSI的發(fā)生率,此外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有合并真菌感染風險,需引起臨床工作的重視。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654.2;R446.5
【圖文】:
SSI致病菌類型分布
SSI全部致病菌菌群分布
本文編號:2728807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654.2;R446.5
【圖文】:
SSI致病菌類型分布
SSI全部致病菌菌群分布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磊;姚建民;;心臟外科術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治療對策[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4年06期
2 王振國;于洪泉;鄧三明;楊學永;王韜淵;劉旭;楊燁;;左胸小切口與胸骨正中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的比較[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年S1期
3 陳琦燕;柯麗軍;林玉霞;蔡蘭妹;楊鶯卿;黃鳳釵;;延長手術時間對手術器械細菌動態(tài)觀察[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年01期
4 ;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6年23期
本文編號:27288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7288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