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腦膠質瘤術后放療前的MRI評估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17:57
【摘要】:背景與目的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原發(fā)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35%-61%,其中惡性膠質瘤約占77.5%,且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形式,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其生物學特性為浸潤性生長,手術難以完全切除,且容易術后復發(fā),故而術后多輔助放療手段,為準確術后放療靶區(qū)的勾畫,明確殘余腫瘤的位置、形態(tài)和大小,本次研究主要探討惡性膠質瘤術后放療前的MRI圖像表現(xiàn),為術后放療的靶區(qū)勾畫進行指導。材料與方法回顧性分析106例顱腦膠質瘤患者的術后放療前的MRI圖像表現(xiàn),其中36例良性星形細胞瘤作為對照組,70例惡性膠質瘤作為試驗組,均為幕上腦膠質瘤。所有病例均經(jīng)過術后病理學證實,均在術前1個月內進行過MRI平掃及增強掃描,并在術后、放射治療前均行MRI平掃及增強掃描,并以瘤周1cm為界線,將術后瘤周水腫區(qū)劃分為近瘤區(qū)及遠瘤區(qū),分別測量其ADC值,并計算相應的rADC值。全部病例均追蹤至軟化灶形成或腫瘤復發(fā)。所有患者已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結果顱內惡性膠質瘤術后放療前的MRI表現(xiàn)特點為:(1)術后反應性增強的發(fā)生率為52.9%(37/70),最早出現(xiàn)于術后18小時,術后6天到30天最明顯,呈環(huán)形薄壁明顯強化,壁光滑、規(guī)整、銳利且厚度均勻,壁厚度最薄為小于1mm,最厚者約3.5mm,多數(shù)不超過3mm,環(huán)壁多不伴有壁結節(jié)樣對比強化,DWI無明顯彌散受限征象;(2)腫瘤殘余的發(fā)生率為15.7%(11/70),病灶輪廓欠清晰,邊界較模糊,最大者厚度約5mm,最小者厚度約2mm,多數(shù)超過3mm,呈花環(huán)狀、結節(jié)狀或團塊狀強化,部分與術前強化腫瘤有對照,DWI呈高信號,ADC呈低信號;(3)術區(qū)鄰近腦膜強化發(fā)生率較高,約為81.4%(57/70),呈條弧狀明顯強化,強化厚度約2--3mm,最厚者約4mm;(4)術后水腫:發(fā)生率較高,約為87.1%(61/70),FLAIR呈高信號,DWI無彌散受限,增強無明顯強化,與術前瘤周水腫區(qū)分困難,良性膠質瘤的近瘤區(qū)rADC值(1.75+0.24)與遠瘤區(qū)rADC值(1.87+0.22)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3)。惡性膠質瘤的近瘤區(qū)rADC值(1.62+0.39)明顯低于遠瘤區(qū)(1.93+0.56),P=0.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惡性膠質瘤與良性膠質瘤的遠瘤區(qū)及近瘤區(qū)rADC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5)術區(qū)積血或者滲血,約為35.7%(25/70),T1WI呈高信號。結論惡性膠質瘤術后的MRI圖像表現(xiàn)復雜多樣,但MRI各序列均有其自身特點與鑒別價值,能夠提供全面、詳細的影像信息,為進一步放射治療的靶區(qū)勾畫提供有利幫助,對進一步放射治療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圖文】:
26C 術后 T1WI D 術后 T1WI+C圖 2 間變性星型細胞瘤術后 6 天,A 示瘤周仍有較大水腫帶;B 示 DWI 有彌散受限,提示有腫瘤殘留;D 示有反應性環(huán)形強化,追蹤觀察后該強化環(huán)逐漸變弱消失;D 示鄰近腦膜強化。
27C 術后 T1WI+C D 術后 T1WI圖 3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術后 16 天,, A 示術前呈花環(huán)樣強化,瘤周有大量水腫帶,并伴大腦鐮下疝;B、C 示占位效應及瘤周水腫明顯減輕,瘤周可見花環(huán)樣強化,追蹤觀察證實為術后腫瘤殘留,C 提示伴術后腦膜強化;D 提示瘤旁伴少量積血。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39.41;R445.2;R730.55
本文編號:2700048
【圖文】:
26C 術后 T1WI D 術后 T1WI+C圖 2 間變性星型細胞瘤術后 6 天,A 示瘤周仍有較大水腫帶;B 示 DWI 有彌散受限,提示有腫瘤殘留;D 示有反應性環(huán)形強化,追蹤觀察后該強化環(huán)逐漸變弱消失;D 示鄰近腦膜強化。
27C 術后 T1WI+C D 術后 T1WI圖 3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術后 16 天,, A 示術前呈花環(huán)樣強化,瘤周有大量水腫帶,并伴大腦鐮下疝;B、C 示占位效應及瘤周水腫明顯減輕,瘤周可見花環(huán)樣強化,追蹤觀察證實為術后腫瘤殘留,C 提示伴術后腦膜強化;D 提示瘤旁伴少量積血。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39.41;R445.2;R730.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范兵;杜華睿;王霄英;許玉峰;李沙;張玨;;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定量參數(shù)對腦膠質瘤分級診斷價值的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4年08期
2 陳世超;孫偉建;;顱內腫瘤瘤周水腫相關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2年10期
3 王建輝;李曉新;;大腦膠質瘤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及MRI特點[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年05期
4 李鈞,漆劍頻,王承緣;顱腦腫瘤術后的MRI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年05期
5 莊明華,高立達,李明遠,牟家婉,何俊,蔣忠華,東云華,白紹槐,李艷春,張爾強,石福東,宋今丹;H12單克隆抗體熒光標記活體腦膠質瘤的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2002年01期
6 高培毅,張紅梅;顱內惡性膠質瘤術后腦組織正常反應與術后殘存的動態(tài)CT研究[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1年04期
7 張紅梅,高培毅;顱內惡性膠質瘤術后早期MR影像學表現(xiàn)[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年02期
8 傅志超;程惠華;賴紅斌;林貴山;李東石;原錦;;125例膠質瘤術后三維適形放療臨床研究的初步結果[J];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2007年02期
本文編號:27000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7000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