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Bu為預處理方案的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
本文選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 + 急性髓系白血病; 參考:《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分析用大劑量伊達比星(IDA)聯(lián)合馬利蘭(Bu)組成的IBu預處理方案對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auto-PBHSCT)治療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安全性及療效。方法:對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以IBu預處理方案(IDA 20 mg/m2,持續(xù)靜脈滴注,移植前13至移植前11 d;Bu 0.8 mg/kg,6 h 1次,靜脈滴注2h,移植前5至移植前2 d)的auto-PBHSCT治療的11例低、中危AML(低危5例,中危6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記錄不良反應和移植相關死亡(TRM)。以Kaplan-Meier法計算總生存率(OS)、無病生存率(DFS)和累積復發(fā)率(RR),以Cox回歸對DFS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10例患者獲造血重建,1例患者在移植過程中死亡,TRM為9.1%;颊邔Σ涣挤磻褪苄粤己。中位隨訪31.6(8.7-52.5)個月,結果7例患者(63.3%)仍然存活,其中6例患者(54.5%)處于持續(xù)完全緩解(CR)狀態(tài),中位OS及DFS未能獲得;3年OS為(57.7±16.3)%,3年DFS為(52.5±17.6)%,3年RR為47.5%。單因素分析顯示,患者年齡、性別、診斷至移植間隔時間、初診時白細胞計數(shù)、危險度分組(低;蛑形)、移植前疾病狀態(tài)(CR1或CR2)、回輸單個核細胞數(shù)對DFS均無明顯影響(均P0.05)。結論:以IBu為預處理方案的auto-PBHSCT治療低、中危AML的安全性及療效均良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IBu preconditioning regimen composed of large dose of IDA and Bu in the treatment of low and moderat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with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uto-PBHSCT). Methods: IBu preconditioning (IDA 20 mg/m2, continuous intravenous drip from March 2011 to July 2014). Note: 13 to 11 d before transplantation; 11 cases of auto-PBHSCT treatment with 0.8 mg/kg, 6 h, 1 times, intravenous drip 2h, 5 to 2 D before transplantati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middle risk AML (low risk 5 cases, and 6 cases), recorded adverse reactions and transplant related deaths (TRM). The total survival rate (OS), 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 and accumulation were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The recurrence rate (RR) and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DFS were performed with Cox regression. Results: 10 patients received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1 patients died during the transplantation, TRM was 9.1%. patient with good tolerance to adverse reactions. Median follow-up was 31.6 (8.7-52.5) months, and 7 patients (63.3%) still survived, of which 6 patients (54.5%) were in continuous complete remission (CR). The median OS and DFS were not obtained. 3 years OS was (57.7 + 16.3)%, 3 year DFS was (52.5 + 17.6)%, and 3 year RR was 47.5%. single factor analysis. The patient's age, sex, diagnosis to transplantation interval, leukocyte count at first diagnosis, risk group (low or middle risk), pre transplant disease state (CR1 or CR2), and the number of single nucleus cells returned to the patient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DFS ( All P0.05). Conclusio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uto-PBHSCT treated with IBu as preconditioning regimen are low and AML is good.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血液科;
【分類號】:R457.7;R733.7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青宜;黃文榮;竇麗萍;鄧愛玲;付林;徐繹涵;劉占祥;李永輝;王楠;于力;;自體外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13例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煒;顧偉英;董偉民;王彪;張曉梅;鄭卓君;謝曉寶;;以IBu為預處理方案的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7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殷宇明;吳彤;王靜波;曹星玉;趙艷麗;童春容;陸道培;;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療效[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年03期
2 陳玉梅;劉天峰;阮敏;鄒堯;陳曉娟;郭曄;王書春;竺曉凡;;79例兒童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核型及預后分析[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方艷紅;劉紅星;童春容;;89例成人融合基因Aml1/Eto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長期生存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9年03期
4 石紅霞,江濱,丘鏡瑩,盧錫京,傅劍鋒,王德炳,陸道培;成人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治療方案及預后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5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化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J];白血病.淋巴瘤;2001年06期
2 溫莉娟,孟昭彥,劉利明,侯美仙,陳麗燕;染色體t(8;21)伴急性髓系白血病六例[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4年04期
3 徐升,李麗,朱子玲,張日;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達[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4年03期
4 上海市中美白血病合作課題組;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四例報告[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5年06期
5 夏云金,萬楚成,郭仁慈;不同病期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及臨床意義[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5年02期
6 李玉芹;戴瓊;龔武清;楊曉秋;;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J];淮海醫(yī)藥;2007年04期
7 劉凱奇;秘營昌;李大鵬;白潔;井麗萍;卞壽庚;王建祥;;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一例報道及文獻復習[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7年04期
8 謝曉恬;;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年15期
9 ;探尋白血病線索[J];世界科學;2013年08期
10 肖志堅,王建祥,郝玉書,李建波,陳佩貞,卞壽庚,錢林生,,孟慶祥;兩例無t(8;21)M_(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基因檢測[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199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達;葛志紅;吳順杰;梁冰;;白血康為主治療難治性復發(fā)急性髓系白血病12例臨床分析[A];第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血液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2 范洵楠;邵曉雁;楊永公;陳兵;許景艷;孫雪梅;歐陽建;;預激療法治療難治性或復發(fā)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療效分析[A];2005年華東六省一市血液病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血液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3 華佳葉;龐纓;蔡曉東;葉絮;馮瑩;;急性髓系白血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維持化療[A];第11次中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4 王建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合理治療[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學會血液病學分會成立50周年慶典論文匯編[C];2011年
5 楊文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策略[A];2009年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血液病學術年會、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血液病學術年會暨國家級中西醫(yī)結合血液病新進展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6 顧龍君;帖利軍;陳靜;潘慈;董璐;陳靜;葉輝;薛惠良;湯靜燕;王耀平;鄒佳音;;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預后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張曉燕;李軍民;;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體異常與療效關系[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8 陳賽娟;王月英;王蘭;周光飚;梁洋;焦波;武傳鳳;陳竺;;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多步驟發(fā)病機制和靶向治療研究[A];第11次中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9 金潔;;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進展[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金潔;;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進展[A];第七屆全國血液免疫學學術大會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 王迎 王建祥;急性髓系白血病未解難題仍很多[N];健康報;2013年
2 記者 馮衛(wèi)東;加找到急性髓系白血病復發(fā)根源[N];科技日報;2014年
3 通訊員 章巍 記者 程守勤;漢黃芩苷或可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N];健康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超;核心結合因子相關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異常[D];蘇州大學;2015年
2 尹甲偉;BCL11A在中國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中的表達水平及其調(diào)控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3 王凌波;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4 許華;SIRT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藥耐藥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5 余國攀;AML1/ETO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學特征與分層診斷體系的建立[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陳曉平;地塞米松抑制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增殖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7 王利軍;Chidamide對急性髓系白血病作用及相關機制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8 胡超;miR-550-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抑癌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9 高娜;急性髓系白血病Galectin-3表達及其意義[D];山東大學;2016年
10 肖敏;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分子診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世極;EVI1基因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預后分析[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郝其姍;1.t(1;9)(p22;q34)形成DEK/NUP214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報告并文獻復習 2.急性髓系白血病IGF2BPs和Nek2的表達及預后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3 矯麗麗;IA方案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療效及副反應的臨床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14年
4 耿麗;MTT法體外藥敏試驗在優(yōu)化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方案中的應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朱穎超;FLT3-ITD基因突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及實驗室特征分析[D];鄭州大學;2015年
6 謝惠敏;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高表達的臨床意義及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7 鄭慧菲;DNA甲基化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5年
8 丁莎莎;FLT3-ITD突變數(shù)量、長度及水平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預后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5年
9 馬金鳳;Tim-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NK細胞上表達特征及臨床意義[D];蘇州大學;2015年
10 汪生;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AML1-ETO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M2亞型的療效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8860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188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