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息狀態(tài)下青年未育女性陰道的三維研究
本文選題:磁共振成像 + 陰道。 參考:《實用婦產科雜志》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研究正常未育青年女性靜息狀態(tài)陰道三維精細解剖結構。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南方醫(yī)院婦科就診患者的MRI影像數(shù)據(jù)及一般資料。選擇滿足入選要求的45例青年未育女性靜息狀態(tài)下MRI數(shù)據(jù)集,利用Mimics 10.01軟件進行三維重建,聯(lián)合UG軟件對陰道及其與尿道之間的精細解剖參數(shù)進行三維測量和分析。結果:所有數(shù)據(jù)可構建陰道和尿道三維模型。陰道相關精細解剖參數(shù)如下:近、中、遠端尿道陰道間隙依次為:5.99±1.95 mm、3.06±1.62 mm、1.09±1.43 mm。近端陰道前壁寬度34.09±6.83 mm,遠端陰道前壁寬度29.69±5.60mm,陰道前壁中線長度61.02±10.12 mm。中段陰道軸位二維形態(tài)有H型和淺凹型兩種,其中H型占比91.11%。結論:計算機三維重建技術能夠直觀再現(xiàn)人體陰道三維解剖形態(tài),提供陰道精細解剖的三維研究的平臺,通過多項徑線的測量,反映正常狀態(tài)下陰道及其周圍支持結構功能的情況。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vagina in the resting state of normal unbred young wome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October 2016, MRI imaging data and general data of gynecological patients in South China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The MRI data sets of 45 young unbred women were selected and reconstructed by Mimics 10.01 software. The fine anatomical parameters between vagina and urethra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with UG software. Results: all the data can be used to 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vagina and urethra. The detailed anatomical parameters of vagina were as follows: in the proximal, middle and distal urethra, the vaginal space was: 5.99 鹵1.95mm / 3.06 鹵1.62mm / 1.09 鹵1.43mm. The width of anterior wall was 34.09 鹵6.83 mm, the width of distal anterior wall was 29.69 鹵5.60 mm, and the length of midline of anterior wall of vagina was 61.02 鹵10.12 mm. There are two types of H-type and shallow concave type in the axial position of the midsection of vagina, among which H-type accounts for 91.11%. Conclusion: the computer 3D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can visualize the three-dimensional anatomy of human vagina and provide a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the fine anatomy of the vagina. Reflects the normal state of the vagina and its surrounding support structure function.
【作者單位】: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編號:81370736,81571422;臨床注冊號:NCT03155529,NCT03146195)
【分類號】:R445.2;R71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慶兗,崔濤;陰道前壁甲狀腺組織異位1例[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1991年04期
2 劉倩;喻婷;楊荊艷;;尿道全切加陰道前壁切除術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1年22期
3 劉玉清;評介《體部磁共振成像》[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年04期
4 Roberto Blanco Sequeiros,李成利,林征宇;磁共振成像與介入[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2年02期
5 趙海濤,陸軍,張卓利,常英娟,劉滿生;圓形K空間采樣技術及其在磁共振成像中的應用[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6 朱勇猛,朱雪君,阮新忠,張道行;耳蝸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其應用[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4年05期
7 王慶德,宗學玲,鞏志蓮,鐘濤;亞急性脊髓聯(lián)合變性的早期診斷與磁共振成像特點[J];中國交通醫(yī)學雜志;2004年03期
8 李仰康,劉國瑞;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應用[J];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Abi Berger ,science editor ,高晶;磁共振成像的原理[J];英國醫(yī)學雜志(中文版);2004年06期
10 溫博 ,程流泉;磁共振成像顯示冠狀動脈起源異常1例[J];人民軍醫(yī);2005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富增;;磁共振成像圖像的質量控制探討[A];2009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七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2 章世全;江小玲;;一個模擬磁共振成像的計算程序[A];第七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2年
3 黃天助;;磁共振成像及譜學在臨床上應用的綜述(英文)[A];第八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4年
4 鄒利光;;3.0T磁共振成像的特點和技術問題[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5 余正賢;;磁共振成像尿路造影的應用價值[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雷皓;;轉化型小動物磁共振成像研究[A];第十六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邱松耀;;磁共振成像理論的一個概念錯誤[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邱松耀;;磁共振成像理論的一個概念錯誤[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9 常英娟;楊勇;劉艷麗;張勁松;葛雅麗;任靜;趙海濤;;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的磁共振成像探討[A];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會第九屆放射診療專業(yè)學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郭獻日;;胸部磁共振成像在放療中的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八屆全國心胸影像學術大會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李冬;玻璃纖維用于醫(yī)學磁共振成像[N];中國建材報;2010年
2 何洋;什么是磁共振成像[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7年
3 紀準培;磁共振成像是怎么回事[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8年
4 劉言成;磁共振成像聯(lián)合動態(tài)檢查臨床效果顯著[N];科技日報;2009年
5 記者 何德功;通過磁共振成像 可診斷胎兒血流[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6 本報記者 曹繼軍 通訊員 劉婧婷;研發(fā)中國自己的高端醫(yī)療設備[N];光明日報;2010年
7 ;磁共振成像(一)[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軍;熱射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葉慧慧;快速定量磁共振成像的多層同時成像技術[D];浙江大學;2016年
3 耿曉鵬;磁共振成像在膝關節(jié)外科的應用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吳濤;二甲肼致癌小鼠遠端大腸固體脂質納米粒攝取和分布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葉芳;乳腺磁共振成像的多參數(shù)研究與臨床應用[D];復旦大學;2010年
6 李建奇;磁共振成像中若干方法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春洪;酪氨酸酶基因表達的磁共振成像(MRI)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8 黃薩;氫氧化釓納米粒子的制備及其磁共振成像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金光(日韋);乳腺病變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6年
10 黃鑫;基于多通道并行采集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偽影消除方法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波;全身磁共振成像及計算機體層成像評估多發(fā)性骨髓瘤的初步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2 張學健;基于多核DSP的磁共振成像數(shù)據(jù)處理電路設計[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3 駱國麗;磁共振成像模擬器設計與低場成像仿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4 李春霞;腎臟血氧水平依賴磁共振成像在糖尿病腎病的初步應用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杜小濤;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軟骨細胞外基質成分改變與7T磁共振T2 mapping和延遲增強磁共振成像(dGEMRIC)序列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4年
6 樊鵬;超微超順磁性氧化鐵標記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磁共振示蹤成像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韓哲;磁共振序列優(yōu)化掃描及體素內不相干運動磁共振成像在直腸癌診療中的作用與價值[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8 陳兵;基于壓縮感知的快速核磁成像算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9 李依霞;磁共振成像對非手術喉癌、下咽癌患者放化療前后的臨床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10 郭新宇;磁共振成像實時信號接收與圖像重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88037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188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