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患者臨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輸血后溶血狀況分析
本文關鍵詞:輸血患者臨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輸血后溶血狀況分析 出處:《海南醫(yī)學》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輸血后溶血狀況。方法選取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接診的160例接受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隨機數(shù)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密切護理和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微柱凝膠法交叉配血,而對照組患者則采用凝聚胺法。比較兩組患者交叉配血的靈敏度和準確率,以及輸血后溶血狀況。結果觀察組患者交叉配血靈敏度和準確率分別為100.00%和96.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和87.5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發(fā)生溶血性和不溶血性不良反應的概率分別為6.25%和3.7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00%、12.5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柱凝膠法在臨床交叉配血中結果更加準確安全,靈敏性高,能有效降低溶血反應和非溶血反應發(fā)生率,值得臨床交叉配血中推廣。
【作者單位】: 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輸血科;新疆伊犁州友誼醫(yī)院輸血科;
【分類號】:R457.1
【正文快照】: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21世紀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對臨床輸血治療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1-2]。輸血是指將外源血液以靜脈輸送方式給患者的一種臨床治療方法,在搶救患者生命及巨創(chuàng)手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4]。然而,輸血在臨床治療中自身血液具有排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肖峰;;交叉配血技術的現(xiàn)狀和展望[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年22期
2 冷建智,韓寶罡,矯海燕,董永光;異型交叉配血次側重度溶血的結果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年23期
3 劉壽民,王力軍,封占民,朱琳;交叉配血困難2例[J];臨床薈萃;2001年06期
4 何靜,馬永馳;交叉配血68例回顧性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01年05期
5 蔡玲君,黃蘭英;大量輸血時獻血者間交叉配血簡易方法[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1年02期
6 郭瑞德,黃建芳,王春香;抗I于37℃引起血液定型交叉配血困難一例[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7 丁洪強;不同介質在交叉配血中的比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年02期
8 樊紅;交叉配血中值得注意的問題[J];錦州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9 劉坤學,譚瓊;柱凝集技術在交叉配血中的應用[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吳志剛;卜樸;瞿幸華;;交叉配血次側凝集1例[J];總裝備部醫(yī)學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魏權利;;交叉配血應重視的幾個問題[A];中國輸血1999年年會暨紀念ABO血型發(fā)現(xiàn)100周年學術交流論文專輯[C];1999年
2 郭紹麗;;微柱凝集法交叉配血的臨床應用[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三屆輸血大會論文專輯[C];2004年
3 張敏;;交叉配血不合65例的原因分析與對策[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五屆輸血大會論文專集(摘要篇)[C];2010年
4 王青玲;;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的探討[A];第九屆西北五省(區(qū))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5 潘紀春;;玻片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應用研究[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四屆輸血大會論文集[C];2006年
6 方勇;向東;;改良Polybrene在交叉配血中的應用[A];中國輸血1999年年會暨紀念ABO血型發(fā)現(xiàn)100周年學術交流論文專輯[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阮鳳娟 通訊員 謝詠殷;電子交叉配血條件基本具備[N];廣東科技報;2011年
,本文編號:13289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132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