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三維動脈自旋標記成像不同標記延遲時間的比較及可重復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11 10:42
本文關鍵詞:磁共振三維動脈自旋標記成像不同標記延遲時間的比較及可重復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磁共振成像 動脈自旋標記 腦血流量 標記延遲時間 可重復性
【摘要】:目的探討磁共振三維動脈自旋標記(3D-ASL)灌注成像采用不同標記延遲時間(PLD)在腦血流分析中的差異,并觀察其可重復性。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7月間招募24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規(guī)頭顱MR平掃并于1周內行2次3D-ASL檢查,每次均分別行PLD=1.5s和PLD=2.5s的3D-ASL檢查。3D-ASL圖像導入后處理工作站,分析得到全腦血流量(CBF)圖,在CBF圖上分別在兩側對稱位置額、頂、顳、枕葉皮層及白質,小腦半球及腦干選取感興趣區(qū)(ROI),記錄各ROI的CBF值。分別對相同PLD 2次檢查的各腦區(qū)CBF值進行組內相關系數(shù)(ICC)分析并比較差異。比較同次檢查PLD=1.5s和PLD=2.5s的各腦區(qū)CBF值差異。結果 2次PLD=1.5s和PLD=2.5s 3D-ASL檢查,各腦區(qū)CBF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額、顳葉皮層及白質CBF值的ICC均0.75;頂、枕葉皮層及白質,小腦半球及腦干CBF值的ICC均在0.4~0.75之間。多數(shù)腦區(qū)CBF值的ICC在PLD=2.5s時相對較大。各腦區(qū)CBF值在PLD=2.5s檢查中均低于PLD=1.5s檢查,然而僅在額、頂、顳、枕葉皮層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結論 3D-ASL可定量測量各腦區(qū)CBF值,可重復性好,臨床運用價值高。PLD較長時可重復性相對較好,所測得腦皮層CBF值相對較低。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鹽城醫(yī)院影像科;
【關鍵詞】: 磁共振成像 動脈自旋標記 腦血流量 標記延遲時間 可重復性
【基金】: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計劃項目(編號:WSN-103) 江蘇鹽城市醫(yī)學科技發(fā)展計劃項目(編號:YK2015097)
【分類號】:R743;R445.2
【正文快照】: 作通信作者:甘敏主治醫(yī)師E-mail:shuibin1988@163.com三維動脈自旋標記(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不需要注入對比劑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術,臨床中常作為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enhancement,DSC)灌注成像技術的補充,用于腦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罡;王利;趙鐵柱;李強;潘之穎;盧光明;;動脈自旋標記技術及其衍生技術[J];生物物理學報;2012年12期
2 倪萍;張英魁;史凱寧;趙希剛;王小燕;吳博;陳自謙;;全腦3D動脈自旋標記成像及其在顱內腫瘤病變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3年10期
3 霍英松;周海燕;;動脈自旋標記在成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4年02期
4 霍英松;周海燕;;動脈自旋標記在小兒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4年03期
5 黃浩哲;李文濤;;動脈自旋標記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13年11期
6 王建偉;施海彬;劉圣;王敏;魯珊珊;祖慶泉;;反轉恢復時間對動脈自旋標記技術腦灌注成像的影響[J];江蘇醫(yī)藥;2012年06期
7 王利;鄭罡;趙鐵柱;郭超;李林;盧光明;;動脈自旋標記技術在腦部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13年01期
8 朱記超;婁明武;張方t,
本文編號:10120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10120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